大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門懷仁集 晉右將軍王羲之書。 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 聽說天地有形狀,所以顯露在外、覆蓋并且承載著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因為四季沒有形狀,所以深藏著嚴寒酷熱來化育萬物。 是以窺天鑒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 因此觀察體驗天地的變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曉明白陰陽變化,即使是賢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極少有研究透它的變化規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著陰陽變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為天地有形狀;陰陽變化在天地之間而難研究透的原因,是因為陰陽變化是沒有形狀的。 故知像顯可征,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顯露在外并能得到驗證,即使愚蠢的人也會明白;而陰陽的變化隱藏了起來沒有人能看得見,即使是聰明人仍會迷惑不解。 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 況且佛道推崇虛空,它駕乘著隱秘來操縱著超脫一切的境界,也主張廣泛救濟眾多生靈,用佛教的理論來治理天下。佛法一旦施發神威就沒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沒有下限。 大之則彌于宇宙,細之則攝于毫厘。 佛道從大處說它遍布宇宙,從小處說又能收攏一絲一毫。 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 因為佛道主張不生不滅,超脫一切,所以雖歷經久遠而永不衰落。它有時隱藏,有時顯露,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傳送著無數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機,即使遵循它也沒有誰知道它的邊際的;佛法的流傳,深邃而靜遠,即使推崇它也沒有誰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 所以眾多平凡而無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淺陋之輩,面對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沒有疑惑不解嗎? 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 然而佛教是在西土產生并興起的。流傳到東漢就象明亮的美夢一樣,照耀著大唐而傳布著慈愛。 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F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很早以前,天地初開的時候,佛的語言還沒完全傳播開而教化的方式已經完成。當佛教深入人心,恒顯于世,人們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 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 在漫長的等待中,人類由渾沌昏暗回歸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時候,世道更替,法度發生了變化。 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 佛陀金色之相,不用鏡子而觀照三千大千世界。 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 佛像不用任何憑借即能顯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麗象:美好的形象。開圖:展示描繪??斩耍簾o有憑借。) 于是微言廣被,拯含類于三途;遺訓遐宣,導群生于十地。 于是精妙的語言廣為流傳,從三途的苦難中去拯救萬物。佛陀遺留的經說長久地傳播,引導眾生按十地修行。 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歸, 然而真正的佛教難以追溯,所以不能統一到根本歸屬。 曲學易遵,邪正于焉紛糾。 而邪僻的不正當的學問卻容易使人依從,于是邪正之間就在教義上交錯雜亂。 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 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自的觀點,有時沿襲著舊俗便產生了爭執。 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 于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學說,就暫時沿著時間的流逝而在或興或衰中交替流傳。 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 有個叫玄奘的法師,是法門的領袖人物。 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 他從小就很聰明,心懷忠誠,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義; 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長大后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總是堅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門修行。 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即使是松林澗的清風、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清麗華美;即使是仙飲的晨露、明亮的珍珠,豈能和他的明朗潤澤相比? 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 所以他智慧超群,沒有牽掛,精神清透,并不顯露;超脫六塵,不同于常人,多少年來沒有人可以和相提并論。 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 他聚精會神地從內心修煉自己,常以正統佛學的衰落為悲傷;他靜心鉆研佛教,常因這精深的理論被謬傳而感慨嘆息; 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茲后學。 他想著要有條有理地分辨剖析經文,擴大佛學古代的經文典籍;取掉虛假的,保留真實的,讓后輩學者從此開始不再混淆真偽。 是以翹心凈土,往游西域。 因此他向往凈土,就到西域去求學。 乘危遠邁,杖策孤征。 他冒著生命危險在萬里征途上行進;他拄著拐杖獨自遠行。 積雪晨飛,途閑失地; 途中艱險無以計數,早晨的漫天飛雪,行進途中有時找不到棲身之地; 驚砂夕起,空外迷天。 傍晚的滾滾風沙,遮天蔽月難辨方向。 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 在萬里山川之上,有著他排開險阻、撥開迷霧前進的身影; 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 在多少個嚴寒酷暑的季節里,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進的腳印。 誠重勞輕,求深愿達;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誠心愿望為重,千難萬苦的辛勞為輕,期望著自己的心愿得以實現。他游遍了西域各國,歷時一十七年。 窮歷道邦,詢求正教。 他歷經了所有經過的地方,探詢追尋正教。 雙林八水,味道餐風, 他經雙林、到八水,體會到了佛教圣地的高貴風尚; 鹿苑鷲峰,瞻奇仰異。 去鹿苑、登鷲峰,瞻仰了佛祖生活過的奇珍異途。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 在先賢圣人那里接受了深奧的學問。探尋到幽深神妙的途徑,精通了深奧的學問。 一乘五律之道,馳驟于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于口海。 對于“一乘”“五律”的佛學教說,他很快就牢記在心。對“八藏”“三篋”的佛學理論,他講起來就象波濤流水,滔滔不絕。 爰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 于是玄奘從所經過的大小國家中,總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譯成漢文后在中原傳布,從此這宏大的功業得以宣揚。 引慈云于西極,注法雨于東垂, 慈仁的云朵,從西地緩緩飄來,功德無量的佛法象及時雨一樣遍灑在大唐的國土上。 圣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 殘缺不全的佛教教義終于恢復完整,在苦難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 濕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 熄滅了火屋里燃燒的熊熊烈火,(解救眾蒼生于水深火熱之中),從此不再迷失方向; 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佛光普照,驅散了昏暗,照耀著眾生到達超脫生死的彼岸。 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升, 因此懂得了做惡必將因果報應而墜入苦海,行善也必定會憑著佛緣而升華。 升墜之端,惟人所托。 為什么會有升有墜,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為。 譬夫桂生高嶺,云露方得泫其花;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污其葉。 比如桂樹生長在高高的山嶺上,云露才能夠滋潤它的花朵;蓮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飛揚的塵土就不會玷污它的葉子。 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凈,則濁類不能沾。 這并不是說蓮花原本潔凈,桂樹原本貞潔,的確是因為它們所依附的條件本來就高,所以那些卑賤的東西不能傷害到它;所依附的本來就很潔凈,所以那些骯臟的東西就玷污不了它。 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求慶! 花草樹木沒有知覺,尚且能憑借好的條件成就善事,更何況人類有血有肉有思維,何不憑借好的條件去尋求幸福! 方冀茲經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 希望這部《大唐三藏圣教》經得以流傳廣布,象日月一樣,永放光芒;將這種福址久遠地布撒人間,與天地共存,發揚廣大。 (上述為唐太宗李世民寫的序文) {玄奘表啟上奏的當天,皇帝就下敕說:} 朕才謝珪璋。 朕的才能不如圭璋玉質珍貴, 言慚博達。 言詞不能博聞通達。 至于內典。尤所未閑。 至于佛典,自己尤其不熟悉。 昨制序文。深為鄙拙。 昨天所寫的序文,非常拙劣, 唯恐穢翰墨于金簡。 唯恐自己的筆墨將金簡污穢, 標瓦礫于珠林。 自己的言詞象瓦礫那樣混入珍珠之林。 忽得來書,謬承褒贊。 忽然收到法師的來信,受到不適當的褒場贊頌。 循躬省慮,彌益厚顏。 自己躬身思慮反省,更加覺得沒有顏面。 善不足稱,空勞致謝。 我的序文不值得稱頌贊美,空勞法師來信致謝。 皇帝在春宮述三藏。圣記。 {皇太子李治(當時還是太子,刻碑時已做皇帝,故有“皇帝在春宮述三藏”之說)也撰寫《述三藏圣記》說:} 夫顯揚正教,非智無以廣其文。 顯揚正確的佛教,如果不是智者則不能使經文廣大; 崇闡微言,非賢莫能定其旨。 崇揚微妙的言詞,如果不是賢者則不能確定其宗旨。 蓋真如圣教者,諸法之玄宗,眾經之軌輒(足屬)也。 因為其如圣教,是各種佛法的玄妙源泉,是各種經論的軌范啊! 綜括宏遠,奧旨遐深。極空有之精微,體生滅之機要。 它綜括弘大長遠,奧旨深遠,極盡了空與有的精微,體悟了生與滅的機要。 詞茂道曠,尋之者不究其源。 言詞豐茂,道理廣大,探尋其中義理的人,不能究測它的源頭; 文顯義幽,履之者莫測其際。 文字顯明、義理幽深,按照它去修行的人,無法探測它的邊際。 故知,圣慈所被,業無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緣無惡而不剪。 因此知道,佛的圣慈所及之處,不管如何,通過修行都能達到善果。所有受過佛法教化的眾生,過去所有的惡業都會被剪除。 開法網之綱紀,弘六度之正教。 開示法網的綱紀,弘揚六度(大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撣定、智慧。)的正教。 拯群有之涂炭,啟三藏之秘扃。 拯救眾生于涂炭之中,開啟三藏的秘密。 是以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永固。 因此佛教之名雖然沒有羽翼而長久飛翔,佛道雖沒有根系卻永遠牢固在眾生心中。 道名流慶,歷遂古而鎮常。 佛道慶幸流傳,經歷千古而長久穩固; 赴感應身,經塵劫而不朽。 佛的應身赴感顯現,經歷塵劫而應身常住不朽。 晨鐘夕梵,交二音于鷲峰。 早晨的鐘聲、夜晚的梵唄,兩種聲音在鷲峰交會; 慧日法流,轉雙輪于鹿菀。 慧日高照,佛法流轉,佛在鹿野苑轉動定慧雙輪。 排空寶蓋,接翔云而共飛。 天空排列著寶蓋,與下云相連而共同飛行; 莊野春林,天花而合彩。 莊外曠野中春天的樹林,與天上仙花合成續紛的色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資福,垂拱而治八荒。 尊敬的皇帝陛下,以崇尚玄理為福慶的資本,垂拱無為而全國八方荒遠之地得以治理。 德被黔黎,斂衽而朝萬國。 德政施于百姓,整整衣袖而萬國前來朝貢。 恩加朽骨,石室歸貝葉之文。 恩惠施給那些已死去的人,貝葉經文藏于石室之中。 澤其昆蟲,金匱流梵說之偈。 惠澤及于昆蟲,梵說偈頌流入金匱(金匱、石室喻國家藏書之處)之內。 使阿耨達水,通神旬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華之翠嶺。 遂便印度的阿耨達河與中華的八條大河相通;靈鷲山與蒿山、華山的翠嶺相接。 竊以法性凝寂,靡歸心而不通。 我認為,佛的法性凝定靜寂,沒有歸心于佛法是不能通曉其義。 智地玄奧,感懇誠而遂顯。 佛的智慧玄奧,只要誠懇感應便能顯現明通。 豈謂重昏之夜,燭慧炬之光。 好比在昏暗之夜,點燃了智慧火炬之光; 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澤。 在家宅著火之時,降下佛法甘雨之澤。 于是百川異流,同會于海。 于是,百條江河雖然流向不同,都在大海中匯合。 萬區分義,總成乎實。 無數流派的各種解說,都會歸到佛法的真諦。 豈與湯武校其優劣,堯舜比其圣德者哉! 何必與湯、武校正優劣,與堯、舜比較圣德呢? 玄奘法師,平素胸懷聰穎、立志平夷簡易。 神清齠齔之年,體拔浮華之世。 兒童時期就神志清素,超拔浮華塵世。 凝情定室,匿跡幽巖。 心情專注于禪定,蹤跡隱藏于幽深的巖谷, 棲息三禪,巡游十地。 在三禪的境界中棲息,游心于菩薩修行的十地。 超六塵之境,獨步迦維。會一乘之旨,隨機化物。 超越六種感官的境地,獨自在印度迦維國(佛誕生處)漫步;會通一乘佛法的奧旨,隨著機緣化導眾生。 以中華之無質,尋印度之真文。 因中國沒有佛教的根基,所以到印度尋訪佛教真經。 遠涉恒河,終期滿字。 遠涉恒河之水,終于獲得完滿的佛教(指大乘)。 頻登雪嶺,更獲半珠。 多次登臨雪山,又獲得半珠(指小乘)。 問道往還,十有七載。備通釋典,利物為心。以貞觀十九年九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譯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往還尋訪佛法17年,精通了全部佛教經典,以利益一切眾生作為自己的志愿。在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九月六日,遵照圣旨在弘福寺翻譯圣教657部。 引大海之法流,洗塵勞而不竭。 引來象大海般的佛法流水,洗滌塵污煩勞而永不枯竭。 傳智燈之長焰,皎幽暗而恒明。 傳授智慧燈炬的永久光焰,照亮幽暗而恒久光明。 自非久植勝緣,何以顯揚斯旨? 如果不是長久培植善良的因緣,如何能夠顯揚佛教的宗旨呢? 所謂法相常住,齊三光之明。 所謂法相常住不壞,通日、月、星辰的光明。 我皇福臻,同二儀之固。 我皇的福報,與天地一樣堅固。 伏見御制眾經論序,照古騰今。 我俯伏見到皇上為玄奘法師所以佛經所寫的序言,照耀古代,光騰今世。 理含金石之聲。文抱風云之潤。 義理上包含著金石的聲音,文采上具有風云的潤澤。 治,輒以輕塵足岳,墜露添流。 李治只能用輕微塵埃附著于高高的山岳,墜落一滴露珠添入奔騰的河流。 略舉大綱,以為斯記。 粗略舉出其要旨,寫成這篇序記。 {皇太子李治的回復} 治素無才學,性不聰敏。 治素無才學,又無聰敏的稟性; 內典諸文,殊未觀覽。 尤其諸多佛經未曾觀覽。 所作論序,鄙拙尤繁。 所寫序論粗拙繁雜。 忽見來書,褒揚贊述。 今忽見法師來書,對我褒揚稱贊。 撫躬自省,慚悚交并。 誠心自省,懺愧而驚悚。 勞師等遠臻,深以為愧。 煩勞三藏法師你等遠道送來,真是有愧有愧。 貞觀廿二年八月三日內府。 在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八月三日于內府中。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佛門玄奘奉皇帝昭令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修習般若功夫,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功行已達深久而純熟的地步,其大智如同明鏡,無一物不盡顯其中;其智光猶如太陽,無一物不能盡照。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謂五蘊,亦即作為物質的色境、隨境的感受、因感受而起的思念、內心的意志取向以及針對世間所有萬物的認知活動和觀念,在般若智慧的觀照之下,無不顯現本有的空相。由于相空,從而除去了一切妄念;由于除去了妄念,從而不生煩惱,不起業惑,因而得以度脫一切災難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那作為物質界的色本來就與空沒有什么區別,那作為世間一切存在的本來之相,那作為存在之底蘊的空也與任何物質形式沒有什么不同。其實,從現象反映本質的角度看,色就是空;從本質依托現象的角度看,空則就是色。進而可以說,五蘊的其他四者,即色之外的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識,同那作為一切事物的本相之空也是這種關系。因而也可以說,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舍利子!這世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皆稱為諸法。這一切法的本相便是空。這空相既沒有生起,也沒有消滅;既沒有垢染,也沒有清凈;既不能有所增長,也不能有所減損。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空是從無始以來便無動作、無變異、無生滅的??帐窃炯湃?,是在時間序列上無從加以分辨區別的。所以我說,從根本上看,這個空之中并沒有物質之色,并沒有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識;也沒有作為認知活動依據的六種官能,即沒有有眼耳鼻舌意所代表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知覺;也不存在那作為六種認識官能的對象的色、聲、味、觸、法,也就是形象、聲音、氣味、滋味、軟硬冷暖等以及可以成為思想對象的一切事物;也沒有六種作為認知官能的根器;沒有六種作為認知對象的塵境;也沒有作為認知所得的六種意識。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這便是從眼界開始數下去,直到意識界才結束的十八界。不僅空中沒有十八界,也沒有十二因緣;即沒有從無明開始,直到老死而再生的生命系列,也沒有超越生死的老死盡這一最終環節;不僅沒有十二因緣,也沒有認識人生本質,超越生命局限性的四諦道理,也即沒有知苦、斷集、修道、證滅的圣教實踐過程;沒有根本的般若智慧,也沒有憑籍此智慧要把握的任何東西。 由于并不存在智慧要把握的對象真理,所以菩薩修行就要實證這一無所得的境地,這也就是依止般若波羅蜜多修行法門的本意。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因為依止般若波羅蜜多,無所不了,所以心中任運自在,不再有牽掛滯礙,所以不再有恐怖畏懼,遠遠地離棄了關于一切事物的顛倒想,離棄了關于眾生所處境地的幻想,達到了究竟的涅槃境地。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十方三世的所有佛世尊,也都是如此,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為依止了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法門,才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據此我才說,般若波羅蜜多是神妙而不可思議的諸佛之母,是破除生死無明障礙的光明之師,是無以倫比的至尊至上的總持法門,它能解除世間一切眾生的苦難,它與作為一切諸法的真實而不虛妄的空相是不二而沒有分別的。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 所以,在這里宣說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度生死的總持法門,也就是宣說如下的咒語: 揭帝,揭帝,波羅揭帝,波羅僧揭帝,菩提薩婆訶!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般若多心經。 般若多心經 太子太傅尚書左僕射燕國公, 于志寧。 太子太傅尚書左仆射燕國公于志寧 中書令南陽縣開國男,來濟。 中書令南陽縣開國男來濟 禮部尚書高陽縣開國男,許敬宗 。 禮部尚書高陽縣開國男許敬宗 守黃門侍郎兼左庶子, 薛元超 、 守黃門侍郎兼左庶子薛元超 守中書侍郎兼右庶子 , 李義府等。 守中書侍郎兼右庶子李義府等 奉勅潤色。 奉篆刻敕潤色 咸亨三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侶建立。 咸亨三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侶建立 文林郎諸葛神力勒石。 文林郎諸葛神力勒石 武騎尉。朱靜藏鐫字。 武騎尉朱靜藏鐫字 |
|
來自: 星空3jxeco62qr > 《懷素自敘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