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農村餐桌上,常見的蟲子美食有以下9種: 一、節流鬼(又名知了猴) 節流鬼,是膠東農村的俗稱。有地方也叫知了龜,爬叉等。是蟬成熟的若蟲,又名金蟬。有個成語叫“金蟬脫殼”,說的就是知了猴褪下殼,成為知了的過程。 一般夏至前后一場雨后,農村人晚上就去樹林等地方捉節流鬼了。它們多在夜間8~10時和早晨4~6時金蟬脫殼羽化,所以晚上打著手電或者礦燈捉,最容易。 二、節流(又名知了、蟬) 節流鬼來個金蟬脫殼,長了翅膀,成了會飛的節流(知了)了。于是蟬鳴聲聲的夏天,農村娃又多了一個玩法:粘知了。 農村人都知道,最好吃的知了是六月中旬到七月,這時候知了還沒產卵,肉質鮮美。粘知了不粘秋蟬,秋天產卵后,知了就空了,不好吃了。 三、松毛蟲蛹 松毛蟲是主要森林害蟲,一旦發生,非常恐怖。史書記載:“明嘉靖九年,大旱時連年發生,毛黑,食松葉盡而立枯,作繭松枝上,冬末乃化盡。” 松毛蟲發生后,農村老少全部上山剪松毛蟲蛹(俗語稱“吊死鬼”,可見對其之恨),松毛蟲蛹只剪下扔掉也沒用,到時候仍能孵出蛾,繼續為害。幸好油炸了很美味,也就一舉兩得了。 四、螞蚱 什么禍害莊稼?螞蚱! 為什么不抓住它?蹦跶!螞蚱的顯著特征就是強壯的兩條大腿,一蹦老遠。上圖里的是蝗蟲(老家俗稱油螞蚱、登登山),還有乖乖(蟈蟈)等其它類。 這個簡單,小時候灶底余燼里埋著燒熟吃,現在都是直接油炸了吃。 五、天牛 天牛,我們老家也稱為“水牛”。也是種害蟲。去頭、翅、腿,油炸了吃,據說比大蝦都好吃,我也沒試過。 因這天牛,我母親從小告訴我有毒,我查過資料,確實有毒,但也有藥用價值,可以治瘧疾寒熱,小兒急驚風及療腫。 六、小黑嫚兒(蟋蟀) 蟋蟀,又名促織。我們老家叫它“小黑嫚兒”。農民有雅致斗蛐蛐的少,捉到自然是油炸了吃,沒說的。 七、露水蟲(金龜子) 阿兮農村老家稱為露水蟲的這種昆蟲,學名金龜子,是蠐螬的成蟲。至于為啥叫露水蟲,我想與它們的習性有關。 這種蟲五月上旬成蟲,下旬達到高峰。一般晚上8-9點出來,一出還成雙成對,很是羞羞。農民朋友都在這時間捉。也許露水蟲的叫法,是笑其“露水夫妻”之意。 八、玉米蟲 農民稱玉米蟲的這種蟲,學名叫玉米螟。又一個為除害而誕生的美味佳肴——油炸玉米蟲。 九、豆蟲 豆蟲,又名豆丹。近幾年也進入高檔酒店,成為綠色養生高蛋白佳肴。農村最常見的胖蟲子,自然,吃莊稼也是夠狠,不亞于蠶寶寶吃桑葉,唰唰的。 油炸,據說非常美味。膠東某地還有用鮮豆蟲剁了汆丸子,據說也是鮮美異常。可我從小怕這樣軟軟的蟲子,看到就渾身起雞皮疙瘩的那種,一次沒敢吃。 看到最后,估計沒一個朋友再說農村人啥也吃了。因為這些,都是吃農民莊稼的害蟲啊!農民吃它們,也是在除害保護莊稼,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措施。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