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男,59歲,2014年10月1日就診,時值國慶節放假我回老家探親。 患者訴右肩膀疼痛3月余,右上肢抬舉困難,外展受限,右上肢不能伸平,動作僵硬,握物無力,不能使勁,現每晚十二點左右會醒來,時有自汗,余無明顯不適。 患者系農民,田間勞作甚是辛苦,由于勞累過度,2年來患上心功能不全,并曾在縣醫院搶救,身體虛弱,大不如前,現在只是做一些日常的家務勞動,納食、二便尚可。察舌淡暗,苔薄白,雙寸關脈細弱,雙尺脈略細。 此病診斷不難,針灸治療效果肯定,中藥治療亦有佳效,王幸福先生有文論述此病,言簡意賅,切合臨床實際。 此證中醫辨證大抵可分為外感及內傷兩大類,以外感為主者,治以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等法為主,清代程鐘齡先生的蠲痹湯效果很好;以內傷為主者,治以補益肝腎、疏通經絡等法為主,王洪緒先生的陽和湯及張錫純先生的曲直湯可供參考。 大抵患此癥者多內傷、外感兼具,然總以一種為主,一般來說,年輕體壯病程短者以外感為主,年高體衰病程較長者以內傷為主。 需要說明的是年高并不是一定要到七八十歲,其實現在很多四五十歲以上的病人肝腎虧虛就已經很明顯,需要從內傷論治了,當然中醫學講究辨證論治、脈癥合參,我認為臨床上如何辨別此兩型、用好以上兩方,還應細察脈象,脈浮長大者病在表,脈沉細弱短者病在里,讀者可于臨床詳察之。 此證我處方為:山茱萸、 熟地黃、 鹿角霜、 炮姜、桂枝、 炙甘草、 雞血藤、 麻黃、當歸,3劑,2日1劑,水煎、三餐之間服,避風寒,免勞累。 山茱萸 兩周后電話得知,肩痛痊愈,因家中秋收繁忙,患者已為家中數人做大鍋飯了。 按山茱萸補肝之功甚偉,張錫純先生論述最宏,我臨床常按先生所述而用此藥,取效恒多,張氏臨床實踐頗豐,用藥見解獨到,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最宜熟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