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期 中醫親子小廣播 收聽提示 這是專門為小朋友們 錄制的3分鐘身體航行指南。 放下手中的作業, 安靜地休息一下, 要和爸爸媽媽一起收聽哦, 隨著聲音的引導, 用手指頭在身上點一點吧! 大樓船的肚子在咕嚕咕嚕叫,那些冷飲,冰著他的胃,把脾胃的小鍋爐都凍滅了。胃也慌慌張張地疼起來了。前面是一座圍繞水庫建起來的山城,叫“梁丘”,我們去看看吧。 膝上二寸兩筋間。《銅人》灸三壯,針三分。《明堂》針五分。 主膝腳腰痛,冷痹不仁,跪難屈伸,足寒,大驚,乳腫痛。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 小朋友把腿用力蹬直,在膝蓋骨外端靠上,三個手指左右的凹窩正中間,就是梁丘了。也就是髕底上兩寸,兩筋之間的地方。 “梁”,是砍了木頭在水上搭的橋,“丘”呢,是兩座山峰。和“山”不同,兩峰叫做丘,不夠連綿;三座山峰,就形成了“山”脈,有了走向。髕骨如山梁,橫亙在眼前,兩筋就像山丘對峙,水流只能慢慢蓄積,就像一個小水庫,直到滿溢才能越“梁”而過,所以這里還叫“跨骨”。針刺這里呢,就像水庫開閘放水,能最快地調節胃經氣血的多少。 還有人說“梁”字通高粱的“粱”,胃是倉廩,谷物堆積的地方就像粱丘。梁丘山的北面,找不到太陽,是陰面,所以那里有陰市,古時候的人說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山之北水之南就是陰了。 甲骨文“丘” 甲骨文“山” 梁丘和孔最、溫溜一樣是郄穴。還記得嗎?氣血深深匯集到的孔隙。全身上下有十六處郄穴,除了胃經的梁丘在膝蓋以上,其余都在肘膝關節下,靠近四肢末端。它們都能治療急癥,消炎止痛。 比如急性的胃痛,又或是胃火太旺,長了一臉的痘痘,這時候是大可以用梁丘;走路時需要膝蓋做軸,如果這里流膿,總是不易痊愈,針刺梁丘,傷口會愈合得很快。 中國的醫生不會把膝蓋像剝開椰子殼一樣取下來,吸出膿水,我們有更自然,更需要你來參與的療法。生病總是自己的事情,或是感受了“風寒暑濕燥火”的邪氣,或是滋生了“喜怒憂思悲恐驚”的情緒,最終都需要你親自來把外感內傷一一化解。 無論治療的方法多么昂貴,多么炫目,多么受人追捧,但和針刺、醫藥這些“土”辦法一樣,只是幫助你找回自愈的本能。 自愈本能,像不倒翁,搖搖擺擺最后都有定格。翻來覆去睡不著的人總是會找到一個能讓自己安眠的姿勢,令你睡著的不是藥片,而是你自己,讓不倒翁停止擺動的也是它自己沉甸甸的肚子嘛,小朋友,你說是嗎?來看看十六處郄穴都在哪吧。 郄穴歌訣 郄義即孔隙 ,本屬氣血集 肺向孔最取 ,大腸溫溜別 胃經是梁丘 ,脾屬地機穴 心則取陰郄 ,小腸養老列 膀胱金門守 ,腎向水泉施 心包郄門刺 ,三焦會宗持 膽郄在外丘 ,肝經中都是 陽蹺跗陽走 ,陰蹺交信期 陽維陽交穴 ,陰維筑賓知 急性胃疼時應立即想到梁丘,用拇指指腹用力按壓,持續三五分鐘,往往可立即止疼; 拇指尖適度按壓孔最,可止內臟出血; 當有尿血癥時,要馬上想到水泉; 女子崩漏、膝關節炎、疝氣就找中都; 急性腰痛時,可隨手取養老; 膽囊疼痛,快按外丘; 心動過速、心絞痛就尋郄門; 外丘和陽交治急性頭疼再好不過; 咽喉腫痛、腸鳴腹疼的時候就選溫溜; 心疼、吐血、鼻出血怎么辦呢?陰郗在等著你呢,平時經常按壓還能心臟病; 地機治腹脹、腹疼,泄瀉,按壓時間要長些; 筑賓,治惡心嘔吐; 交信,治月經不調、痢疾、腸炎; 承漿,治休克昏迷、口眼歪斜、齒齦腫疼。 還可以兩條小船配合,比如梁丘配中脘治急性胃炎;孔最配膻中治氣逆吐血等。 每一條河流走向、緩急都有不同,卻都有相似的源頭、相似的入海、相似的漩渦,甚至泥沙沉積的樣子,經絡如水,古代的醫生們無數次的順流而下,逆流而上,這種體驗和感覺也在手臂上,腿股中一次次重現。 身處鬧市,萬事紛紜。營衛之氣在表,隨行出入有時節,保護著身體軀殼,像儒家; 骨須正筋須柔,滑利則生活也柔順、逆澀則生活也疲憊,外有軀殼,但筋骨卻恣意纏繞,像道家; 身在大地,若從高空中俯視下來,好像一粒微塵,隨風而動,卻隨遇而安,生病就是生病而已,是人必經之路,是人生命的一部分,隨緣,像佛家。 南懷瑾先生說: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 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道德經》說“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什么意思呢?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很高明的。不知道的事卻自以為知道,便是不自知,很糟糕了。有道的圣人承認缺點就是缺點,是自己的不足。正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小朋友,當感冒來襲時,我們是不是可以不那么在意它呢? 版權歸屬 蒙蒙紫芽 | 投稿轉載 聯絡我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