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8日)召開的大會不僅對中國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同樣牽動著世界目光。 英國路透社負責人:“大會是中國的大事情,也是全世界的大事情”; 新加坡《聯合早報》:它將影響地區及世界政治經濟未來走向…… 中國被世界矚目不僅是因為它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8900多萬黨員的全球第一大政黨,更吸引世界各國探究的是中國崛起的奧秘。 美國主導首輪全球化的本意是自利的,即通過市場化推動中國民主化,最終達到中國美國化與西方化的目的。 但得益于勞工稟賦及“工業立國”國策,中國卻成為了世界工廠,厚積薄發,并于2010年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世界工業中心完成從西方向東方的轉移。 而一國的興衰成敗,正成于工業化、敗于“去工業化”。 工業革命成就了第一代世界霸主英國,以美蘇為代表的第二代世界霸主也是靠工業發家。 歐美后來的“去工業化”卻摧垮了自身,底特律、伯明翰等工業城市群衰落,日不落帝國也跟著落了下去;美國經濟在錢生錢的金融游戲下,越玩越虛弱。 俄羅斯同樣是工業衰落的受害者,蘇聯解體后,原本完備的工業體系支離破碎,俄逐步淪落為偏態的資源型國家,即便是烏克蘭、敘利亞這種低烈度的沖突,也造成嚴重的內傷。 工業具有強大造血功能,是一國突起的基石,如今中國工業正盛,崛起勢不可擋。 既受馬克思關于無產階級專政觀念的影響,也與傳統的職業文官制度一脈相承,職業政治家制度在中國形成與發展。 該制度意味著不論地方還是中央領導人,都以政治為終身職業,它保證了權力、思想、決策不受資本力量的干涉,也保證了領導人普遍具有豐富的經濟管理和社會治理經驗。 而西方政治體制的演變過程中,政治思想的大師們對于封建專制權力的濫用和危害印象深刻,都想著把政治權力盡可能的削弱,三權分立、直選、兩院制、政黨輪換這些制度安排對于權力制衡雖有進步意義,但也使政府力量過于軟弱。 當自由市場不可避免地導致資源朝著少數人手里集中,本是天下公器的政治權力卻淪為資本的婢女。 而中國政治家的“專業化”和“獨立性”與之有天壤之別,從而助力經濟和社會的平穩前進。 中國崛起已成為當下的一種“勢”!勢不可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