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和胃癌 幽門螺桿菌屬于胃癌的高危因素,胃癌的發生發展是多步驟、多基因、多因素的過程。目前全球約有20億人群患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由該菌感染演變成胃癌患者的人數不到1%。感染者需根據自身是否存在胃癌家族史、難治性潰瘍及相關消化道癥狀進行綜合判斷。所以感染幽門螺桿菌感染和胃癌不能劃等號。 01 什么是幽門螺旋桿菌? 01 幽門螺旋桿菌(HP)是革蘭氏陰性桿菌,微需氧,常寄生在胃粘膜、胃粘膜下面,產生的多種致病因子,損害胃黏膜。幽門螺旋的感染可能與胃炎、胃潰瘍、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瘤,突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疾病的發生有關。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以后的癥狀主要有,噯氣、腹脹、腹痛等,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主要是服藥根治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后也不必恐慌,而是需要科學理性地看待幽門螺桿菌感染。 02 幽門螺旋桿菌與疾病的關系 02 2.1 HP與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發病因素較多,HP感染是其主要病因,主要機制有以下兩方面: ①HP在酸堿緩沖機制的保護下穿過黏液層移動酸堿度相對中性的胃黏膜表面,與上皮細胞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后分泌以中性粒細胞為首的炎癥細胞和炎性因子,從而形成促炎環境。在炎癥發生過程中, 中性粒細胞在清除 HP 時會產生自由基,但 HP 分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氫酶等能夠清除自由基,從而免于自由基的攻擊,導致自由基僅對胃黏膜構成損害。②有些 HP 菌株具有空泡毒素,可導致上皮細胞的空泡損害,促進胃黏膜炎癥形成。 2.2 HP與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主要指胃潰瘍和十二指腸球部潰瘍,Hp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病因。清除Hp有助于潰瘍的愈合,顯著降低消化性潰瘍的復發。Hp經口進入胃內,部分可被胃酸殺滅,部分則附著于胃竇部黏液層,依靠其鞭毛穿過黏液層,定居于黏液層與胃竇黏膜上皮細胞表面。 聰明的幽門螺桿菌一方面躲過了胃酸的殺菌作用,另一方面躲過了機體的免疫系統。它們產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產生的氨可中和反滲入黏液內的胃酸,形成有利于自身定居和繁殖的環境,使感染慢性化,引起胃黏膜炎癥,從而發展為消化性潰瘍。 2.3 HP與胃癌 HP已被WHO癌癥研究機構歸為1類致癌原HP是胃癌的始動因子,HP 感染先引起胃黏膜的炎性改變,其毒力因子可損傷胃黏膜細胞,長期慢性炎癥會導致胃黏膜向胃癌演化。胃癌的發生史:胃黏膜- 非萎縮性胃炎 - 萎縮性胃炎 - 腸上皮化生 - 非典型增生 - 胃癌。有專家認為,根除 HP 能夠減緩胃癌癌前病變的發展。HP感染導致胃癌的發生是一個多因素多步驟的過程,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表明它們間的關系。 2.4 HP與胃MALT淋巴瘤 胃MALT淋巴瘤發病率占胃惡性腫瘤的 1% ~5% ,其來源為正常淋巴組織邊緣帶的B淋巴細胞。胃MALT淋巴瘤的發生發展和HP感染有很大關系,胃黏膜感染HP 后,其毒素和菌體代謝產物刺激胃黏膜中的T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后者產生各種細胞因子,這些細胞因子激活B淋巴細胞并使其增生,不斷刺激和促進腫瘤性淋巴濾泡增殖,形成胃MALT淋巴瘤。此外,HP誘發中性粒細胞產生氧自由基,后者引起DNA損傷,導致基因突變形成淋巴瘤。 03 遠離幽門螺旋桿菌 03 3.1避免家庭性感染 遠離幽門螺旋桿菌,首先應避免家庭性感染。家庭成員之間使用的餐具、生活用品最好分開使用,避免病從口入。父母傳染給子女的概率比較高。 3.2保持口腔健康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一般有口臭等口腔問題。所以應注意早晚堅持刷牙以及及時的清潔牙菌斑等口腔問題,這是遠離幽門螺旋桿菌的基礎。 3.3避免吃生的食物、喝生水 大量研究已證實,幽門螺旋桿菌可在自來水中存活4-10天,而在河水中存活長達三年。遠離幽門螺桿菌的另一要素是避免吃生的食物,喝生水。 3.4餐具的定期消毒 家庭使用的餐具器皿,需要定期消毒,且刮痕嚴重的餐具最好及時更換。使用消毒柜,高溫達到125度就能殺死大部分的病菌。 圖片 / 網絡(侵刪) 策劃 / 殷佩浩 審校 / 殷佩浩 責任編輯 / 何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