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丁朝(上):興衰丁朝(越南語:Nhà ?inh/茹丁)是越南歷史的朝代之一,其立國期間為968年─980年。其建立者丁部領先后擊敗了割據越南北部的十二使君勢力,于968年統一全國并稱帝,建國號大瞿越。越南于10世紀以前,長期受北方鄰國中國統治。丁朝開國之后訂立制度,逐漸具有國家規模。外交上,丁朝向中國的宋朝通好,遣使朝貢,并首次被中國承認為藩屬而不是領土。 丁朝歷丁先皇(丁部領)、丁廢帝(丁璿)兩位君主。979年丁部領政變遇害后,繼任的皇帝丁璿年幼,由十道將軍黎桓獨掌朝政。宋太宗得知后,欲趁亂南下攻滅交趾。此事傳至交趾,黎桓被軍隊推戴為帝,丁朝遂被前黎朝取代。此后,黎桓率軍在白藤江之戰中擊退了宋朝的進犯。 后世歷史學者,視丁朝為越南建國的創始階段,史家黎嵩稱“我越正統之君,實自此始”,可見它在歷史發展里的重要地位。 1.統一與開國公元10世紀初,越南人開始擺脫中國統治,并于939年建立政權,是為吳朝。但吳朝政局處于不穩狀態,出現十二使君割據的分裂局面。 丁朝開國君主丁部領,華閭洞(在今寧平省)人,父親丁公著,曾任驩州刺史。丁部領自年少時起,已獲得當地民眾敬服,立為君長。叔父丁預不服,丁部領將之擊敗,樹立聲威,于是“人人畏服”。其后,丁部領與兒子丁璉到布海口,投靠當地割據者陳覽(十二使君之一),獲陳覽賞識,取得兵權,勢力更盛。對于各地的割據者,丁部領大張撻伐,“凡征戰所過,易如破竹”,有“萬勝王”的稱號。 968年,丁部領掃平群雄,統一全國后,便即皇帝位,尊稱為“大勝明皇帝”,史稱“丁先皇”,改國號“大瞿越”,以華閭洞為國都。丁部領開國后,著手進行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在國都筑城鑿池、起宮殿、制定朝儀、置百官、采用年號、定文武僧道階品、行十道軍制等等。據越南陳朝的史官黎文休指出,這些措施讓越南從此“制度略備”。 2.國內紛爭丁朝曾發生內部亂事,對其王室構成巨大打擊。 979年(丁朝太平十年),春,丁部領的長子南越王丁璉(銘文資料作“丁匡璉”),殺皇太子丁項郎(丁先皇少子,銘文資料作“頂帑僧帑”)。事緣丁先皇雖有長子丁璉曾與他一同創業,但到后來生丁項郎,先皇特別鐘愛,便立為太子。然而卻引起丁璉的不滿,丁璉以丁項郎“卻行惡心,違背若愛寬容”為由,先行下手,暗中派人將之殺害。 此后,丁先皇與丁璉一同被祗候內人杜釋所殺。杜釋因曾夢見流星墜入口中,認為這是吉兆,便心生篡弒之心。979年農歷十月,丁先皇在夜宴后醉臥宮中,杜釋入內殺之,并殺害丁璉。其后,大臣定國公阮匐處斬杜釋,又與十道將軍黎桓共立先皇次子衛王丁璿為帝,是為廢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