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民間又稱“鬼節”,佛教在這一天有盂蘭盆會。這一天的確是一個很有包容性的日子,無論是傳統的鬼節,還是佛教盂蘭盆會、道教中元節,其核心宗旨只有一個,那就是為鬼帶來便利,因為中國傳統習俗重祭祀,而佛教、道教注重赦罪。 一、七月至陰與“鬼節” 我們通常稱中元節為“鬼節”,意指百鬼夜行。鬼節的說法與我國古代祭祀習俗和鬼神信仰有很大關系。早在遠古氏族時期,男女每逢月圓之夜都會在廣場上集會,進行歌舞慶典。 中國古人也有拜月的習俗,《禮記》記載:“七月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秋與西郊。” 農歷七月十五左右又恰逢初秋,所以這一天拜月還有祈禱豐收的含義。秋天本是一個豐收的季節,但在陰陽五行學說產生之后,秋天乃至中元節就有了新的解釋。在陰陽家看來,七月是一年中由陽轉陰的開始,七月十五滿月這天,是一年中陰氣最重的一日。《淮南子·天文訓》就說:“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月者,陰之宗也。” 中元節的夜晚 而“鬼”這個概念,在中國產生的歷史很早。《禮記》曾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鬼,先鬼而后禮。”此時的鬼,并沒有后世鬼的邪惡色彩,鬼音同歸,實際上就是指人死之后魂魄之所歸,所以先秦時期有招魂的傳統。楚國最迷信鬼神,而楚國最重視春、秋二祀,而秋祀就在七月,楚人在這天大祀鬼神。 中元節祭祖 陰陽五行學說產生之后,七月專門變為鬼的日子。而后來道教產生,在道教的影響下,民間產生了這樣的傳說:閻王爺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到陽間覓食,享受人們的供祭。而在七月最后一天,鬼門關就會關閉,群鬼必須返回。因此七月十五陰氣最重的一天,是世間鬼最多、活動最為頻繁的一天。所以這天在民間習俗中,百姓不僅要在家中設置貢品,等待祖先的鬼魂享用,還要在野外設置貢品,讓孤魂野鬼享用,避免他們在世間作祟。同時這天要在路邊點火給鬼照明,這天晚上不準外出,以避免厲鬼的襲擊。 二、佛教的盂蘭盆節 中元節還與佛教有著密切聯系。佛教在農歷七月十五有盂蘭盆會,盂蘭盆是梵語“解救倒懸”的音譯。據《盂蘭盆經》記載,有個名叫目連的人看到自己死去的母親變成餓鬼,于是他用缽盛飯給他母親吃,但是食物還沒有入口,就統統變成火炭,并不能緩解他母親的痛苦。 于是他便向佛祖求教,佛祖對他說:“你母親生前所犯的罪孽太沉重了,不是靠你一個人就可以救贖的,你需要借助十方高僧的力量,在七月十五日那天,你應當為處在厄運中的父母,準備百味和五果放在盤中,供養眾高僧,然后我讓眾高僧一同進行念經頌法,為你的母親祈愿,你的母親就可以進入禪定而受食,到時候就可以脫離餓鬼之苦。”目連照做,果然心愿達成,讓母親能夠飽食一頓。隨后目連便向佛祖請求道,但凡弟子孝順者,能不能都為他們的父母設置盂蘭盆,佛祖說很好。 盂蘭盆供 佛教傳到中國之后,盂蘭盆會開始傳播開來,早在魏晉時期,就有多種形式的盂蘭盆會。到了南朝時,梁武帝十分推崇佛教,他甚至為了供奉佛祖而三次舍身于同泰寺。于是他將七月十五這天的盂蘭盆會正式改為盂蘭盆節,并且對其儀軌進行了詳細規定。梁武帝在同泰寺時就曾設盂蘭盆齋。受皇帝的影響,王公貴族乃至平民百姓都紛紛效仿。梁武帝曾夢到神僧托夢說道:“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何不作水陸大齋以拔濟之。”于是梁武帝作水陸齋,舉行盛大的活動,在水陸齋上,“一禮燈燭皆明,再禮宮殿震動,三禮天上雨華”。 梁武帝 到了唐代,武則天把佛教視作自己當皇帝的合法依據,便十分重視盂蘭盆會。武則天不愧為一代女皇,將傳統的儒家思想和佛教結合在一起,極力宣揚盂蘭盆節所帶有的孝道色彩。到了唐代宗時,曾命令數百人在盂蘭盆節這天陳設佛像、誦經,謂之為“道場”。唐代的盂蘭盆節可謂十分熱鬧。但到了宋代,隨著三教合流,佛教意義的大型盂蘭盆會基本只保留在一些寺院中,民間所遺留的盂蘭盆會傳統,大多是進行祭祖活動。 馬來西亞中元節 三、道教與中元節的定型 中國古代有三元信仰,這源于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想。在中國上古時期就出現了三元,分別代指天、地、水的說法。東晉時期,《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中提到了“上元一品天官、中原二品地官、三元下品水官”。這種說法是在三元的基礎上附會出的三官思想。 東漢末年,由于外戚和宦官專權,社會十分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在思想上需要寄托,道教便應運而生。當時流行于世間的《太平經》和《周易參同契》,宣揚“天地人”三合便可締造太平盛世的政治理想。當時道教行事就是借用三官的名義來進行施道布教。《三國志》記載:“熹平中……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這講的是一種治病方式,就是病人將自己的病情寫在符紙上,一份飛上天,一份埋在地里,一份埋于水中。三官收到祈求后便會降福。 道教三官 在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一部《太上洞玄靈寶三元玉京玄都大獻經》,這本經書實際上是將《盂蘭盆經》中佛祖和目連的故事進行再版,直接將主人公替換為原始天尊和太上老君,很明顯受到了佛教很深的影響。故事中講道教徒看到地獄的慘狀之后便向天神求救,方法依然是借助四方圣人的力量,在各方圣人施救之后,向他們獻上世間的珍稀之物。 與此同時,這部經書還規定了三元之日分別由三官所執掌。上元日正月十五日,“上元左府主生,生太陽火官考”;下元日十月十五,“下元右府主死,死太陰水官考”。上元、下元既然分別執掌生死,那么中元所執掌就是涵蓋生死,執掌“一切地獄囚徒罪福之事”。整體而言,天官、地官、水官分別執掌天界、地界和水中,在其掌管的三元日,分別要進行賜福、赦罪和解厄。因此三元之中,地官對人的命運執掌是最為重要的。而在七月十五日這天,地官會解救一切生靈,涵蓋餓鬼、囚徒、不敬不忠不孝不禮之人。 唐代皇帝標榜為老子的后代,大力推崇道教,于是將道教的三元節日規定為法定節日,這三天全國上下都要進行齋戒活動。在唐代,中元節正式成為一個節日。 文史君說 中元節的形成過程十分復雜。七月十五的具體節俗在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之前就有濫觴。我國的先民自古就有秋祀和鬼神信仰的傳統,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之下,七月十五被打上了陰氣濃郁、百鬼夜行的印記。而在佛教教義中,這一天恰巧也是拯救鬼魂的盂蘭盆節。道教模仿佛教的教義,與三元、三官思想相結合,構建出了“地官赦罪”的理論依據。雖然今天中元節的儀式性變弱,但我們仍然能從中體察中國人尊重傳統、敬畏生命的人文主義情懷。 參考文獻 高洪興:《中國鬼節與陰陽五行:從清明節和中元節說起》,《復旦學報》2005年第4期。 黃嘉敏:《七月十五節俗和民間傳承》,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作者:浩然文史·爛柯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