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陰歷七月十五日,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這一天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并祈祝來年的好收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不忘根本。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七月半祭祖節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于東漢后(大約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月、七月、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由于道教的興起和壯大,“三元說”的“中元”二字,在唐朝中后期正式被固定為節名,并將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節日的慶祝活動從農歷七月初一開始,直到七月三十,長達一個月。道教認為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他們相信,自七月一是起,陰間打開鬼門,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間來接受奉祭。人間為了免受鬼神的干擾傷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設“中元普度”,供奉食品及焚燒冥紙以及安撫那些無主孤魂。 據說中元之日,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游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因此又稱“鬼節”,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點荷燈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道士建醮祈禱,內容是為亡魂的靈魂超度。 “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征用。佛教中的七月,原為一個佛的歡喜月,“佛歡喜日”、“吉祥月”,“報恩月”。也是佛教的盂蘭盆會,盂蘭盆是梵文的音譯,是“救倒懸” 的意思。據佛教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有一個弟子名叫目蓮,他的母親因為生性貪婪惡毒,死后在地獄受苦被倒懸著,于是目蓮便懇求佛祖救母親脫離苦海。佛祖被目蓮的孝心所感動,授于《盂蘭盆經》,告訴目蓮,讓他在七月十五日準備百味飲食,供奉十方僧眾,便能使其母親得到解脫。于是目蓮在七月十五日廣造盂蘭盆會,為母親贖罪,使母親得救。為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會在此日舉辦“盂蘭盆會”。 因為“目蓮救母”的故事,與當時仍然存有的孝道觀念暗合,后被推崇“三教同源說”的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提倡,將其定為一個民俗節日,即“盂蘭盆節”。當時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只是到了宋代才發生了變化,發展為薦亡度鬼。 中國自古以來就很重視祭祀,“七月半”這節日源于民間世俗、道教、佛教三種文化,其祭祀文化流傳已久,影響地域廣泛。只是在認識上存在一些誤解。正確來講,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二七是七的周期數])祭祖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是分屬于民間俗信、道教與佛教的說法,三者呈并列關系,而非一個節日的三個不同名稱。 祭祖節產生于上古時代的民間, 祭先祖,做人不忘本,百善孝為先; 祀天地,對自然的敬畏,對美好的期待。中元節正式被定為節名系在唐中后期,中元普渡,普度眾生,悲天憫人的情懷。盂蘭盆節成為民俗節日是在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時代, 放河燈,盈盈的燈火,照亮回家的路; 憶故人,離別,是為了更好的重逢。可以說這是個三俗合一的節日,也是佛、道 、世俗的融合…… 寫于 春谷山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