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診先問,最為有準(孫思邈) 此語強調了問診的重要性,應置于望,聞,切診之先,清陳修園在張景岳的基礎上總結出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病人也應積極配合醫生,讓醫生掌握盡可能詳細的資料做出準確判斷,以免誤診錯治。就如張景岳所說:診病不問起始,憂急飲食之失節……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2,病氣重,則小便必澀,病氣蘇,則便溺漸通。(程杏軒) 此語是根據小便的澀,通與否推測病情輕重。主要在于腎的氣化功能是否正常。也間接說明了腎功能的重要性。 3,凡欲察病者,必須先察胃氣,凡欲治病者,必須常顧胃氣。(張景岳) 此語強調胃氣的重要性。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人賴胃氣生,藥賴胃氣行。 4,肺虛易咳,心虛易驚,脾虛易瀉,腎虛易遺,肝虛不寧。(張秉成) 此語概括了五臟虛衰所易出現的主證。 5,胃強脾弱,則消谷而便溏,脾強胃弱,則知饑而納少。(林佩琴) 此語指出脾胃功能之異,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胃強脾弱時,胃能消谷而脾失健運,則便稀,脾強胃弱時,脾能運化而知道餓,卻胃納艱難吃的少。臨證時當細心分辨。 6,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李東垣) 此語指出脾胃的重要性。脾胃為元氣之本,后天之本,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百病生。此為李東垣內傷學說的主要論點。 7,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內經素問) 張景岳亦指出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醫道雖繁,一言蔽之,陰陽而已。 8,外感頭痛,常痛不休,內傷頭痛,時作時止。(顧松園) 揭示了頭痛的發作特點,鑒別。 9,暴眩為風火與痰,漸眩為上虛氣陷。(陳修園) 揭示了虛實兩種眩暈的病因病機。 10,肝風上升于巔頂,原屬陰虧,痰濁彌漫于中宮,多因脾弱。(王旭高) 此語分述了肝風與痰濁兩證的病因病機。 11,斑屬血者恒多,疹屬氣者不少。(葉天士) 闡明斑疹的病機重點。 12,有汗之煩躁,里證也,宜清熱,無汗之煩躁,表證也,宜散表。(秦皇士) 以有汗無汗鑒別煩躁表里屬性。 13,陽虛自汗必惡寒,火熱自汗必燥熱。(李用粹) 14,吐下之余,定無完氣。(尤在涇) 15,虛邪之至,害必歸陰,五臟之傷,窮必及腎。(張景岳) 重視真陰和腎臟的作用。張景岳倡導陽非有余,陰常不足。虛損所傷精氣皆為真陰所化,最后必傷真陰,五臟所傷,最后必導致腎臟虧損。 16,善用補者,補中有開。(李冠仙) 是說補要補的靈活,不呆不滯,要在滋補藥中伍以少量理氣活血之品,則可促進氣機調順,血流暢通,此即補中有開之意。 17,凡治病,總宜使邪有出路。(周學海) 此語揭示了一條重要的治療原則。治病攻邪須使邪有出路,閉門留寇向為醫家大忌。治病當視病勢所趨,因勢利導,表證之透達,水氣病之滲利,陽明里實之攻下,均為使邪有出路。 吳又可:‘黃連性寒不泄,只能制熱,不能泄實,若內有實邪,必資大黃以泄之。若徒以黃連清之,反將熱邪遏住,內伏益深。 18,初治之道,法當猛峻。中治之道,法當寬猛相濟。末治之道,法當寬緩。(王好古) 指疾病的初中末三期治法不同。初期新感外邪,當以疾利之藥去之,中期病非新非久,當養正祛邪,兼而治之,末期法當寬緩,藥性平善,養血氣安中,養正多而邪氣自去。 19,補血之中兼以活血,乃善用補者也。(張元素) 20,每加行血藥于補劑中,其效倍捷。(周學海) 均為補中有開之意。周學海認為病后脈絡之中,必有瘀血,若不驅除,新生之血不能流通,元氣終不能復。 21,王道無近功,多用自有益。(葉天士) 王道指調養正氣。此語是說補虛之法需要從容調理,假以時日,企求速效是不可能的。張景岳“補不可以求速效”也是此意。 22,氣以通為補,血以和為補。(蒲輔周) 氣機要調順,血行貴和利。補氣需伍以理氣之品,補血須配和血之藥。……也是補中有開啊,可見歷代醫家對補中有開的重視。類似的話有很多,以后不再提了。 23,善調理者,不過用藥得宜,能助人生生之氣。(李冠仙) 強調補虛應輕重得宜,注意順應人體生機,絕非多多益善。 24,治病以理氣為先,而用藥以通絡為主。(韋協夢) 強調了治病必先照顧氣血的重要意義。人以氣血為本,氣以通為順,血以和為貴。治病要以理氣為先,就像武俠小說以內功療傷,必要打通經脈,使經氣循行無礙,則內傷悉愈,而用藥當以通絡為主,絡通而使藥能盡其功。就如四君子必用茯苓,四物湯必用川芎,地黃丸必用丹皮,澤瀉。皆為通絡之用。 25,治肥人之熱,慮虛其陽,治廋人之熱,慮虛其陰。(喻嘉言) 體現因人制宜的原則,因為體質不同,治法有所不同。肥人多痰,多為陽虛體質,廋人多火,多為陰虛體質。 26,血虛者,補其氣而血自生,血滯者,調其氣而血自通。(吳鞠通) 指出血虛,血滯之證可從氣論治,反映了氣血之間的密切關系。氣能生血,氣能行血。 27,治先天當求精血之屬,培后天須參谷食之方。(王旭高) 指出脾腎兩臟的不同用藥特點。腎為先天之本,精血之源,腎虛則精血不足,當治以血肉有情之品。如龜板鱉甲阿膠等,脾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后天資生,納谷為寶,故培補脾胃要參以谷食之方。即既可補脾又可食用的藥物。如薏米,大棗,粳米麥芽等。 28,治先天當求精血之屬,培后天須參谷食之方。(王旭高) 指出脾腎兩臟的不同用藥特點。腎為先天之本,精血之源,腎虛則精血不足,當治以血肉有情之品。如龜板鱉甲阿膠等,脾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后天資生,納谷為寶,故培補脾胃要參以谷食之方。即既可補脾又可食用的藥物。如薏米,大棗,粳米麥芽等。 29,凡草木諸藥,以氣勝者,迅而善行,以味勝者,滯而善守。(張山雷) 這里氣指氣味,并非指藥物四氣,味是味道。這句是說中藥以氣味濃重見長者,作用迅速善行而不守,以滋味厚重見長者,作用徐緩善守不行。 30,患大病,以大藥制之,則病氣無余,患小病,以小方攻之,則正氣無傷。(徐靈胎) 指出要依據病情輕重決定藥量大小,務使藥病相當。 31,善治水者,不治水而治氣。(吳鞠通) 強調治療水濕病應從調氣入手。 32,救陰無速功。(葉天士) 強調補陰療法漸緩收功的特點。 33,肥人氣虛多痰,瘦人血虛多火。(程芝田) 指出胖瘦之人的體質特征,用藥時也應有所側重。 34,痰入心則癲,火亂心則狂。(唐容川) 強調了痰與火在癲與狂中的致病作用。二者也可以互相轉化。 35,帶下俱是濕癥。(傅青主) 此語指出帶下病證的主要病機。帶下量多或變化多因濕濁下注所致。化濕止帶是其基本治法。 36,血不利則為水。(張仲景) 揭示了水腫病的瘀血病機。唐容川亦指出,“瘀血化水,亦發水腫,是血病而兼水也。” 37,有痰之嗽主脾濕,無痰之咳主肺傷。(秦景明) 概括了咳與嗽在癥狀和病機方面的不同。 38,齒為腎之余,齦為胃之絡。(葉天士) 指出了齒齦和腎胃的絡屬關系。 39,土虛木必揺。(尤在涇) 脾為生血之源,肝為藏血之臟。若脾運健旺,生血有源,則肝有所藏,若脾虛生化乏源,則可導致肝血不足,出現眩暈,震顫等。治應安土息風。 40,新病朝急者為陽邪勝,暮急者為陰邪勝也,久病晝靜者陽虛,夜靜者陰虛。(楊旭東) 揭示了陰陽之虛實證候在時間上表現出的不同特點。 41,陰之病也,其來緩,其去亦緩,陽之病也,其來速,其去亦速。(徐靈胎) 概括了陰陽兩類邪氣致病的不同特點。 42,陽虛甚者,陰亦必虛,釜無薪火,安望蒸發乎精微;氣虛甚者,血亦必虛,車無轆轤,安望汲飲以灌溉;陰虛甚者,陽亦必虛,燈殘油涸,焉能大放其輝光;血虛甚者,氣亦必虛,水停淺舟,焉能一往而奔放。(石芾南) 說明陰陽互根,氣血同源的道理。 43,氣有余便是火。(朱丹溪) 44,氣不足便是寒。(張景岳) 很好理解。 45,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46,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張仲景) 腹滿虛實兩證的鑒別。 47,喘病之因,在肺為實,在腎為虛。(葉天士) 48,先喘后脹治肺,先脹后喘治脾。(葉天士) 49,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斂,不必用下。(葉天士) 指出暑病的治療步驟和方法。 50,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淡滲。(朱丹溪) 指出濕邪在外與在里的不同治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