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來都是個后知后覺的人,直到前天才注意到,抖音正被一位蓬頭垢面的大師霸屏。但令人意外的是,拍攝者和上傳者,并非沈先生自己,而是紛至沓來、趨之若鶩的互聯網大軍。和很多朋友一樣,第一次見到沈巍時,不過是懷著好奇心隨手點了進去,并當即斷言:又是一次無良的炒作。 沈巍 可幾天下來,事件的走向完全超出了最初的推斷。顯然,自己武斷了。就目前各方面暴露的信息來看,沈巍背后并沒有運營團隊,也絕非是有意炒作。只是,這個贊同垃圾分類的流浪漢,著實與人不同:他談吐不俗,邏輯清晰,對中外名著與古典書籍如數家珍,更為重要的是,沈巍又不是個書呆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個流浪街頭的男子,終日同垃圾與書籍為伴,一心想過安寧的生活,有著自己的詩和遠方。雖然他的衣著邋遢,倒也不失為一道別有韻味的風景。然而,今天的沈巍如同過去的犀利哥一樣,終究還是被互聯網消費了。 流浪大師與追隨者 沈巍看的很透徹,面對紛至沓來的拍攝者和傾慕者,他坦言:你們不是為我來的,而是為賺錢來的。可是,他又很無奈。明星被記者、狗仔圍追堵截的苦楚,竟也讓一名流浪漢體驗了一把。的確,沈巍現在很累,連睡個安穩覺都很難了。 在鋪天蓋地的網絡文章和小視頻中,沈巍成了大師,只不過,他在流浪。因此,開始有人提出“大師在流浪,小丑在天堂”的“警世名言”。轉瞬間,網民在盛贊流浪大師的同時,再一次對專家學者們口誅筆伐,掀起了一股追隨大師的浪潮。 流浪大師被圍觀 一段小視頻多半是一兩分鐘,但這些零碎的素材卻給拍攝者帶來了豐厚的收益:粉絲暴漲、流量狂飆,日入斗金不再是黃粱一夢。所以,大師頃刻間被攝像頭包圍了,進退維谷。此時的沈巍,就如同砧板上的魚肉,凡是能近身的,都可以縱情地收割。 一個人從校園步入社會,又從單位流落街頭,雖然有自己的理念和追求,可終究還是一種悲劇。而絕大多數網民與其說是在追隨知識,倒不如說是在看打發時間,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悲劇之上。至于那些鳴不公、抱不平的言論,也只是嚼著人血饅頭時的花式炫耀罷了。 紅,即是資本。與沈巍同框,也成了眼下的時尚。短短數日,鏡頭不再僅僅對準流浪大師,各種面孔也相繼活躍于網絡。傾慕者、追隨者如影隨形。甚至有人沖到了鏡頭前面,舉著“流浪大師我要嫁給你”的牌子,成了鏡頭的焦點。 淹沒在鏡頭和人群中的大師 正如我在開篇所講的,沈巍是個愛書之人,也是個很有見地的知識分子,并且有著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一個人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是每個人的自由。可是,如今的沈巍卻進退維谷,硬生生地被加上了大師的標簽,成了大家競相炒作的對象,被過度消費,總叫人心里不是滋味。 在流浪大師爆紅的背后,倒也沒有什么運營團隊,整個鬧劇的參與者、追捧者,更像是心照不宣,配合地極為默契。如今的互聯網,充滿了攫金者,而之所以能帶來利益,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大家的內心都很空洞,無從宣泄。 流浪大師與圍觀者拍攝 如今的公交地鐵、街頭巷尾,幾乎都是捧著手機度日的人們。快速閱讀,娛樂至上,暴露的是大家的內心空虛、精神乏味和無所適從。社會節奏快,生活壓力大,每個人都是“懷才不遇”,卻又不愿去充實自己,更喜歡隔著屏幕尋找槽點和笑點,以便讓躁動不安的心被麻痹。如此一來,鬧劇接二連三地上演,真正被娛樂的還是我們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