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一代英君康熙皇帝崩逝,新帝雍正繼位。儲位斗爭的失敗者向新君發動的挑戰,他們拉黨結派,制造流言蜚語,以此反對雍正,而雍正為了樹立威信,也投入到繼承合法性的苦斗。雍正繼承帝位到底是否合法,長期以來圍繞這一問題,構成了人們的種種傳說。有人傳說,“康熙本意傳給十四子,隆科多篡改圣旨,使雍正坐了龍廷。也有人傳說,康熙傳位詔,上書“傳位十四子”,是雍正將“十”字改寫為“于”字,變成了“傳位于四子”,是雍正對傳位遺詔作了篡改等(實際為——傳位於四子)。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一份《康熙遺詔》,上面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詔書中寫著“雍親王皇四子胤,……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所以雍正的繼位是合法的,是有檔案為憑的。那么,是不是有人將遺詔的“十”字改成為“于”字。這種說法最早由皇八子、皇九子府中的太監散播,其實這一拙劣說法,非常可笑。因為清代正式公文的“於”與“于”并不通用,換句說,絕不會有人犯“于”代“於”的低級錯誤。 羅馬耶穌會檔案館中,涉及有康熙帝傳位的手稿,這些資料的共同點是,均認為康熙傳位給皇四子雍親王。葡萄牙耶穌會士高尚德,向耶穌總會長致函說:“(康熙帝)臨終前三四個小時,他召來了皇四子,任命他為其權力繼承人,撇開了兩個被囚禁多年的年紀較大的兒子。同時,排除了至在宮內可自由行走的皇三子”; 任職欽天監的德國傳教士戴進賢,向歐洲發過兩封信件,第一封信致耶穌會總會長,里面說:“老皇帝(康熙)狩獵回來,在園子里染上了重病,不久駕崩。在賓天前幾個小時,他在遺囑中將其四子任命為帝國的繼承人,告誡他要遠離已被囚禁多年的皇長子和皇二子,要起用皇八子和皇十三子為尚書并封他們為親王。”;第二封信也是致耶穌會總會長,是這樣說的:“老皇帝晏駕的當天,當著所有皇子的面,指定其四子為帝國繼承人,皇帝的第四個兒子已經40多歲了,與老皇帝相比,他對傳教士頗為冷淡。”所以,關于雍正陰謀奪嫡的傳說,是牽強附會、不可信的。而關于雍正合法繼承皇位的文書,卻一直被保存下來,它是歷史最客觀的憑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