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陽國志》改《竹書紀年》,荒唐!——大禹生地、故地、成婚之地極應澄清 大禹治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過去一段的歷史教材中,對大禹十分缺乏研究和正面宣講。不僅對于他的生地、故地、成婚之地等無正確說法;有些歷史虛無主義者,甚至把這位偉大先人定為“神話傳說人物”,多么可悲! 一、大禹生地不在四川 前些年,有人提出,大禹生于四川青川縣,還具體定為“夸兒坪”,根據是新本《竹書紀年》。而這部新本是根據《華陽國志》修改的。此說十分荒唐! 在《華陽國志.巴志》中有關大禹部分,只有以下記載。 五帝以來,黃帝高陽之支庶,世為侯伯。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屬梁州。禹娶于塗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啟,呱呱啼,未及視。三過家門而不入室,務在救時,今江州塗山是也,帝禹之廟、銘存焉。會諸侯于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 很明顯,此段文字主要源于《書》;雖肯定了大禹治水的史實,但沒有說明大禹生于何地。至于塗山,誤定為江州境內,當然是一大失誤。如果根據這段話,就把大禹生地定于四川,把塗山定為江州,未免太過于主觀隨意,造成的誤導,影響也十分惡劣。 二、據《華陽國志》改《竹書紀年》太荒唐 世人皆知,《竹書紀年》成書于戰國時期,約在公元前兩千三百年的魏墓中發現的。而《華陽國志》是東晉時常璩所著,時在公元前291年——361年之間。兩書相差兩千多年,怎么可以根據后來的書去改動先前的書呢! 《竹書紀年》中,有大禹治水的史實,但從沒有點出他的生地、故地的具體地址。生于青川垮兒坪的字樣,是宋人根據《華陽國志》改動的說法,純屬欺人之談!現已查明,古本《竹書紀年》中確無此語,就是明證。 《華陽國志》的失誤,還不止此,在《蜀志》中有以下記載: 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嚳;封其支庶于蜀,世為侯伯。 這段文字的最大失誤,是把高陽氏定為帝嚳(go)。高陽氏為帝顓頊,是黃帝次子昌意之子,生于西方,十歲回到東北,由其伯父少昊培養為孺帝,黃帝指定的第三代接班人。而帝嚳是少昊之孫,蟜極之子,十五歲到東北。受其叔父高陽氏教養;居有莘氏地,號有辛氏,為第四代接班人。怎么可以把叔父和侄子混為一體! 第二大失誤是,把蜀人之先說成是黃帝、高陽之“支庶”。堯舜時,大禹治水,伯益輔佐之。治水成功后,舜封伯益于秦,賜姓嬴,始為嬴秦氏。伯益即大費,為皋陶之子。《史記·秦本紀》: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母曰女修。女修方識,有玄烏隕卵,女修吞之,遂生大業。 大業,就是皋陶。皋陶生大費,是為伯益。帝舜妻以姚姓之玉女,曰宵明,居于今內蒙古之諾木岡,生子曰若木。伯益、若木父子,相繼為帝舜之虞氏,職務是“繁滋草木,馴養鳥獸”。當時,秦地包括蜀地,故四川原稱益州,成都原稱益都。后若木接班治蜀,成都又稱榕城,“榕”;若木之連讀。可見,入主四川之族,乃女真族之先人,并非黃帝、高陽之支庶。 三、塗山不在江州 塗山之名,世間多有;禹跡禹廟,隨處可見。但大禹娶于塗山,此塗山不是彼塗山。此塗山應在東北地區集安縣境。《吳越春秋》等古籍載:“大禹合婚于臺桑之野”;臺桑即臺山。為有邰氏首封之地。史說:“有邰氏,姜姓,炎帝之后裔,封于臺,故稱有邰氏。”按有邰氏即今猶太人之先,后隨帝嚳遷于西亳,帝舜時遷于庲,故后世稱之為“西伯來人”。炎黃兩氏,世代通婚,故帝嚳娶有邰氏女姜原,生后稷。大禹也娶有邰氏女,曰女娃;所以此“臺桑之野”和塗山絕不可能在巴蜀之地,只能在東北地區。 當然,這些考證,當時并沒實現;加上歷史虛無主義者篡改歷史之徒渾水摸魚,把歷史攪混。使真相被埋沒幾千年,十分遺憾。 四、塗山之會及會稽之會 《史記》等古籍記載:大禹接帝舜之班前,“避舜之子,居于韓城”。此韓城不是山西之地,而是今朝鮮半島內。《詩·大雅·韓奕》:奕奕梁山,維禹甸之,有倬其道。韓侯受命,王親命之,纘戎祖考。……溥彼韓城,燕師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因以其伯。 可見梁山,即梁亳;韓城,即韓亳所居,后稱漢城,現改為首爾。周時,韓國由召公領地燕國代管。 大禹即帝位后,在塗山召集第一次萬國會,當在其家鄉的塗山。萬國,不是一萬個國家,指全世界,英語World就是萬國即世界大會。會稽之會,是大禹召開的最后一次萬國會。有人把兩次會說成一次;把塗山說成當塗;說朝貢太多,放不下,算不清,就搬到紹興去“大會計”,所以那里就稱為會稽。這個說法,太可笑了;瞎說一通,亂按一氣,弄虛作假,貽誤后人。 現已查明,集安大禹山,為大禹出生之地;山之西南麓有大禹母親有莘氏女修已之墓,唐代已毀。但墓前遺留有禹母石。在集安甲乙川臺上鎮,又有啟母石,乃大禹夫人之“望夫石”,留有本人浮雕和嬰兒(啟)啼哭陰刻。漢武帝元封元年四月,曾到九原(即集安)巡視,拜啟母石,留有跪拜時方形花崗巖石座兩塊,是為歷史鐵證,誰也無法否定! 因此,完全可以做以下幾點澄清: 1、大禹是顓頊之孫、伯鯀、修己之子;生于東北集安城北大禹山。 2、禹成婚于“臺桑之野,娶塗山之女”;地址在今集安甲乙川,“我家嘉夷”,甲乙即“嘉夷”。 3、塗山之會,即在大禹故地召開;會稽之會,即在在紹興召開,《論語》:“防風氏后至,禹戮之,葬于會稽之山;”會稽,即甲乙之地。 4、大禹生于農歷九月九日,逝世于農歷六月六日。 5、大禹治水,從“紫蒙之野”(集安)出發;鑿“龍門”、“開三峽”,疏九河,皆為史實。 6、“樂山大佛”實為大禹巨石巖像,系鑿山而成;原地名為“三江”,為紀念治水成功,鑿大禹巖像,改為“樂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