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家族文化,凝聚宗親情義! 如你有曾氏資訊,關注曾氏家園后投稿! 深圳曾氏大宗祠位于寶安區沙井街道新橋古村,是深圳建筑面積最大、建筑規格最高的祠堂,也是深圳市惟一一座附有牌樓亭閣的五開間宗祠建筑。 在廣東各地的古曾氏祠堂中,新橋古村的曾氏大宗祠建筑面積最大,且保存相對完好,先后被列為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和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視頻:請在WiFi環境下觀看) 在夏日驕陽的照耀下,曾氏大宗祠顯得分外肅穆、安詳。祠堂正門居中,“曾氏大宗祠”幾個鎏金大字高高懸掛,對聯“天下斯文宗一貫、古今喬木第三家”則刻在大門兩邊。由于曾氏先祖曾子身體力行發揚孔子學說,在儒家五姓孔、顏、曾、孟、荀中,曾姓排第三,故稱“古今喬木第三家”。盡管建成年代久遠,但祠堂風采依舊。 曾氏大宗祠始建于南宋晚期,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現存的建筑為清代嘉慶三年重修,坐西南朝東北,為五開間三進深布局,由前堂、牌樓、中堂、后堂和前中后庭院天井、左右重檐歇山亭、花廳等組成,占地面積1050余平方米。明清時期的祠堂修建,按照紀念對象的爵位即公、侯、伯、子、男分別設定規格。只有公爵的祠堂才可享受最高規格五開間。曾子被封為宗圣公,因此曾氏大宗祠可以建成五開間。
村民崇文尚武,“大學家風”代代相傳 “新橋曾氏講究忠、孝、仁、義、禮,注重個人修養,因此歷代多賢良義士。 在祠堂的前堂兩側,各有廂房一間。進入前庭院天井,一座高大的石作牌坊映入眼簾,正匾橫額上書寫著“大學家風”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據介紹,曾子及其門人編著了《大學》,主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大學家風”的來歷。 新橋古村崇文尚武、人才輩出,歷來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風范。據清嘉慶《新安志》記載,從康熙二年(1663年)到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新橋曾氏共有34人取得功名。其中,康熙年間的曾文韜還曾獲皇帝頒賜“武官鷹揚宴”,在當時成為一段佳話。 在前堂后葉懸掛著一個牌匾,寫著“保障一方”四個大字。據介紹,民國初年,有一伙匪徒欲經過新橋村去洗劫附近的小村,素有鋤強扶弱美德的新橋村民豈容匪徒胡來,遂組織鄉勇擒獲這伙匪徒,交由官府處置。為表彰新橋人“保衛桑梓、捕賊有功”,當地政府題贈“保障一方”的牌匾。上世紀中葉,原牌匾遭焚毀,現在懸掛的牌匾是上世紀80年代重新制作的。 親兄弟“片石流輝”,祭祖活動聲勢浩大 在前庭院石作牌坊的背面, 刻有“片石流輝”四個遒勁大字。對于“片石流輝”的典故,曾氏后人早已熟記在心。 據傳,南宋末年,為躲避戰亂,曾氏兄弟曾仕行和曾仕貴從南雄珠璣巷出發,一路南逃。逃難中,兄弟將一塊豬腰石一分為二,兩人各持一半作為信物,一旦失散,以此作為后人相認的憑證。戰亂中,曾仕行來到番禺石基鎮小龍村定居,曾仕貴則輾轉到寶安沙井新橋定居,成為新橋曾氏的開基始祖。后來曾姓子孫多了起來,于是建宗祠紀念曾仕貴,并把豬腰石供奉在祠堂后殿的神臺上。由于年代久遠,新橋村的半塊豬腰石已經遺失,而番禺小龍村的那半塊仍保存至今。 新橋古村現有2000多名原住民,很多曾氏后人已移居港澳和國外。如今,曾氏大宗祠每年都會舉行兩次隆重的祭祖活動,一次在清明,一次在重陽。活動聲勢浩大,近至上星、上寮、新二、黃埔、南洞、長圳、玉律、塘家曾屋、石巖浪心等社區,遠至東莞麻涌、化州平垌乃至海外曾氏子孫都會趕來參加。深圳曾氏大宗祠已成為海內外宗親凝聚鄉情鄉愁、傳承大學家風的精神家園。 祠堂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盡管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但祠堂在族人心中的地位不變,是海內外宗親尋根問祖、紀念家族歷史、化解鄉愁的精神寄托。或許逢年過節,海外華僑華人沒法回國和鄉親們聚在一起,但每年祭祖活動,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因為這里有他們共同的“根”。 讓曾氏走向世界, 讓世界了解曾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