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那些橫跨河流的古橋本身就是一幅畫、一首詩、一支動人的樂曲。在田野、在山間、在都市、橋都是那么和諧地連接所有的景觀,組成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山水畫卷。 
屯溪老大橋雖說不上精雕細琢,但絲毫不失雄偉、古樸之神韻。新安江、橫江、率水三條河流,如同三位清婉綽約的女子,盤繞在古老悠長的屯溪老街。尤其是清晨,霧靄氤氤,屯溪老大橋連同河流兩岸的依依垂柳,在晨霧中若隱若現(xiàn),別有一番風情。

像徽州地區(qū)許多古橋一樣,屯溪老大橋(又名鎮(zhèn)海橋)也凝聚著巨商豪賈的鄉(xiāng)梓情懷。相傳最初是屯溪隆阜一財主戴時亮為嫁女兒獨資建造。清康熙初年水毀,由程子謙捐資670萬貫,費時兩年建成,通行17年后又遭水毀,程子謙極其內疚地自責:“橋之不固,我之過也?!彼煊知氋Y復建,橋未建成就去世了。他的兒子程岳,時任廣西清吏司,員外郎,為繼承父志,撥款890萬貫終于把橋建成。 老大橋邊舊有“屯浦”之稱,是垂楊夾岸,幾處樓臺的繁華水口。 
屯溪老大橋,是徽州地區(qū)民族和諧與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有著豐富的藝術美學和文化內涵,歷史的風曾經吹過,我們的先人曾經走過,它不僅是橫跨河流的橋梁,更是古徽州人人文精神上的燈塔。 
事實上,它更像一條時空隧道,串聯(lián)起這座城的歷史文化景觀軸,橋的東邊是老街的繁華景象,橋的西邊是in巷的時尚風情。這么多年來,有著數(shù)不清的世界各地游客,來來往往穿行在這座橋上,他們懷著好奇之心,去探尋橋兩端的不同旅游體驗,也會更加深刻感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xiàn)在。 
24年之前,一場特大山洪給黃山尤其屯溪人帶來嚴重災害,那次洪水超過屯溪老大橋橋面差不多一米,但雨過天晴之后,老大橋毅然雄姿勃發(fā),傲然屹立于新安江上。屯溪一中宿舍樓一樓差不多淹沒,學生深夜轉移,成為無數(shù)黃山人難以忘懷的沉重記憶。 
▲1996年被洪水淹沒的屯溪街道
時隔24年的2020年7月,又一場特大洪水降臨屯溪,飽經風雨的屯溪老大橋最終沒能扛過這一次的洪水沖擊!橋坍塌后,黃山市民一時之間根本無法接受,諸多市民驅車前來送別,就像失去了自己最敬愛的老者,紛紛奔走相告,掩面而泣,久久不能離去。 
 在黃山市有關部門表示“重建鎮(zhèn)海橋”,且全力打撈橋梁構件石料“不讓一塊鎮(zhèn)海橋石去‘流浪’”之際,諸多網民追問:這到底是一場天災,還是一次或可避免的人禍? “2018年早已預定對大橋的維修,如果我們能在隨后的兩個枯水期間加緊對移位橋基加固維修,是否能夠避免大橋最后的坍塌?”黃山市屯溪區(qū)明代鎮(zhèn)海橋7月7日被洪水沖塌后,知名學者王振忠撰文反思。事實上,黃山市各有關部門早在2018年就開展了針對鎮(zhèn)海橋的一系列檢測,和維修加固方案編制,并于2019年10月批復通過。
2018年6月:對鎮(zhèn)海橋進行檢測(檢測評估等級為c級,即合格級,屬可繼續(xù)使用、需局部修繕),并啟動維修加固前期工作; 2018年8月:維修加固工程取得文物和規(guī)劃預審,月底市發(fā)改委批復立項; 2018年9月:邀請設計單位和專家征詢意見,開展維修加固和風貌提升以及周邊環(huán)境協(xié)調論證; 2018年12月:完成前期論證,明確了維修加固原則和思路; 2019年1月:完成地質勘察,委托專業(yè)機構編制《鎮(zhèn)海橋維修加固工程設計方案》并于3月完成; 2019年5月:初向省文物局報送《設計方案》; 2019年10月:省文物局批復維修加固方案;依據批復方案,黃山市立即編制工程可研報告; 2019年12月:市發(fā)改委組織可研報告評審;經相關部門研究,鎮(zhèn)海橋維修加固工程擬定于2020年汛期過后,結合屯溪老街濱江西路段護岸、古碼頭修復等涉水工程一并實施。鎮(zhèn)海橋維修加固既是一項涉水工程,又是一個文保項目,審批程序復雜、要求嚴格。按各級職能部門的要求 “走程序”,不違規(guī),不越界,沒毛病?。】墒?,在洪水突然降臨之時,我們除了眼睜睜地看著老大橋在洪水中玩命硬扛之外,真的就無一計可施嗎!一問:汛期來臨前,黃山市有關部門是否制定了科學的應急預案?早在今年3月,水利部就發(fā)布了該區(qū)域可能發(fā)生較大洪水的預警。進入汛期后,各類預警更是不斷。對于古橋,而黃山市有關部門有哪些動作?安徽網報道稱:黃山市屯溪區(qū)有關部門介紹,在發(fā)現(xiàn)橋體局部損毀后,“在橋兩頭迅速拉了警戒線,禁止通行……因發(fā)現(xiàn)和采取措施及時,沒有出現(xiàn)人員傷亡?!闭麄€汛期,未見當?shù)夭扇∑渌行Т胧┍Wo古橋。二問:鎮(zhèn)海橋一直說修,為什么兩個枯水期,未修一塊磚?鎮(zhèn)海古橋早已疾病纏身,特別是橋墩與河床間沖刷嚴重,隱患重重。從2018年專業(yè)檢測確定大橋需要維修后,至今兩年多的時間,黃山市一直“在走程序”,兩個枯水期,未修一塊磚。以至于這兩年不斷有網民發(fā)問:“鎮(zhèn)海橋一直說修,為什么一直沒動靜?”7月10日下午,黃山市相關部門召開新聞通氣會,承認于2018年已確定古橋存在安全隱患,“原擬定于2020年汛期過后水位下降,結合屯溪老街區(qū)域范國內護岸、古碼頭修復等一系列涉水工程,同步實施?!?/section>不料鎮(zhèn)海橋沒等到救治這一天,就已被水沖塌。網民留言表示憤慨:“封橋一年多,說是要加固,到橋倒塌那一刻,也沒見任何動作。這下不需要加固保護了?!?/section>三問,有無臨時措施,可以保護橋墩,搶救古橋? 洪水夾雜著雜物,破壞力確實巨大。網民追問,在預知洪水來臨之前,有無臨時性的措施,可以保護古橋?有建筑學者稱,預知有洪水時,可以緊急加固橋墩、分水尖等保護橋梁。這是有諸多先例的。12年前,寶成鐵路涪江大橋面對洪水,情況危急。當?shù)鼐o急加固了橋墩,并在橋墩周圍用鋼管搭成了鋼架防護圈,大橋安然度過大水。洪水固然兇猛,但更兇猛的威脅,是保護思想的滑坡,是防范意識的缺乏,是應對措施的不足。正因為此,這些年,關于黃山歷史古建筑的悲傷消息不絕于耳?;张晒沤魃⑷?,無論是成龍欲將其購買的徽派古建筑捐至新加坡,還是古民居“蔭馀堂”漂洋過海運至美國,都是對當?shù)匚谋9ぷ鞯奶崾竞皖A警。當下,黃山人民還在經受著洪災帶來的巨大傷痛。我們需要齊心協(xié)力共同做好抗洪救災及災后重建工作。但當洪災過后,上級有關部門不妨認真追查,此次屯溪明代古橋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答案不言自明!畢竟,洪水等災害雖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但卻可以通過有效的防范、自救、避險來減少損失。我們萬萬不能一邊花費巨大精力、巨大資金打撈古橋構件石料,高喊著“不讓一塊鎮(zhèn)海橋石去流浪”,一邊把一切責任都推到洪水身上。當前,隨著5G新基建的到來,在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中利用高科技手段,將項目申批管理和文物實施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將文物修復的步驟流程化、具體化,形成從項目調研到項目歸檔全過程管理。通過物聯(lián)網大數(shù)據邊緣計算技術手段對其進行實時分析、監(jiān)測、并對可能產生的病害進行預警和修繕保護,使文物修復更加直觀,使管理者能清楚的看到每件文物的修復情況,更加有效地對各個流程進行管理與維護。文物本來就像世界上所有的實物一樣,無時無刻不在走向衰亡和毀滅。做文物保護工作只能是盡量減緩文物“死亡”的步伐,趁它們還很好地活著,做好文物監(jiān)測和修繕工作,給可能看不到文物實體的后人們留下一點緬懷的信息,可能更應該被我們考慮和關注。塌橋依舊在,追問在途中,最后附上一篇《鎮(zhèn)海橋祭》,以饗諸君......
古之徽州,一府六縣,地處東南,譽為鄒魯。古跡名勝,樓閣亭榭,祠坊街橋,星羅棋布。昱城有橋,名曰鎮(zhèn)海,寬十八尺,長四十丈。六墩七孔,石質拱形。位三江口,跨橫江河,東牽屯溪,西連黎陽。始建于明,后修于清,沐雨櫛風,四百余歲。相傳財主,隆阜時亮,戴家有女,年方二八,豆蔻芳華,婚配屯溪。橫江阻隔,過河不便,修橋嫁女,便利鄉(xiāng)民,仁心善舉,民間頌譽??滴跄觊g,子謙父子,獨資續(xù)力,二度修繕,橋堅石固,終成一景。如虹臥波,如龍飲水。仰望天藍,俯看江碧。承載車馬,迎送行人。屯浦歸帆,漁舟唱晚。炊煙飄緲,沙洲棲鷗。月上柳梢,人約橋頭。三江勝景,一城繁華。善德功業(yè),民間傳揚。 俱往矣。庚子年,癸未月,辛亥日,暴雨侵,洪水虐,百年橋,毀一旦。剩殘垣,僅半墩。山城驚,全民痛,徽之子,皆悲戚。聚兩岸,靜默立。思其容,憶其美,念其功,追其德,情何堪?今日歿,食難咽,寢不安,如魂失,若魄散。鎮(zhèn)海橋,心之系,情之托,全民傷,何以慰?唯重修,民心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