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國產劇真的越來越水了。 就拿當下熱播劇《慶余年》來講,它便代表了當下國產劇的弊病所在,眾所周知《慶余年》根據貓膩的同名小說改編,其實原作本身就是個網絡爽文形式,只不過貓膩試圖在這種網文模板里注入人人平等、公平正義的崇高命題。 可網文終究是網文,除了辭藻上難有造詣、主題上的表達更顯的刻意虛假,而這也是網文的通病,在改編成影視劇時這種通病也未能幸免。 尤其是臺本裝腔作勢、情節虛假刻意,整體就充斥著網絡產物的浮夸風,而這也讓網劇《慶余年》難稱佳作,更別說是正劇水平了。 那真正的古裝國產劇應該是什么模樣? 在我看來它應是如《瑯琊榜》般設計精巧、邏輯自洽毫無漏洞、而在情節鋪陳上更應該尊重邏輯、人物塑造更應該立體深刻。至于服化道方面《瑯琊榜》也代表國產劇的最高水準。 不僅不會讓人出戲,還會如《陳情令》讓人沉浸其中。 自《瑯琊榜》以來,基本鮮有古裝劇能做到這些看似細膩卻相當重要的地方,而現在《鶴唳華亭》恰恰就全部做到了。 坦然的講,《鶴唳華亭》真的被低估了! 跟《慶余年》差不多相同時間線上映,在制作、表演、設定、起伏上更是完爆《慶余年》,甚至直追《瑯琊榜》,但卻因為缺少話題性鮮有人知,這個情況真是國產劇的悲哀。 其實《鶴唳華亭》這個劇名可能也會勸退一些人。 畢竟倘若不是小說原著粉,相信大多數人對這個劇名都感到莫名其妙,畢竟在大眾詞庫里,這個詞基本屬于生僻詞,所以也很少人會刻意搜索了解作品背景。 可是別看該詞匯生僻,其實大有來頭。 這個詞曾出現過李白《行路難》詩之三:'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里,而它的注視基本就是某人回顧平生對往事的懊悔與留戀之情。 聽起來也有些晦澀跟哀傷,卻也恰恰反映了原小說深刻主題,在原著中小說講述了儲君蕭定權為國天下孤身犯險,收付兵權交于國家自己背負千秋罵名而死的故事。 其實這個內核還是相當內斂的,基本圍繞的就是公正與背叛。 也正因為如此在劇中也充滿了家國天下、民族大義、離合悲歡的表達,呈現方式上更夾雜著反轉、燒腦、懸疑的劇情出現,基本可以說是一集一個小高潮、三集一個大高潮。 只要看了兩集就停不下相當的精彩刺激! 當然作為古裝劇,服化道方面該劇亦保持了一流水準! 除了服裝貼合時代原型、道具頗為精美考究,重要的是該劇孕育的時代氛圍更相當濃郁,而這也讓觀眾基本不會如看《慶余年》一樣,會經常被莫名其妙的東西導致出戲。 至于表演上該劇更有底氣,或羅晉、黃志忠、苗圃主演,或老戲骨王勁松、郝蕾加盟,演員陣容上更是彰顯了正劇水準,飆戲對抗更是精彩連連。 也許有人問,影片如此完美為何還鮮有名氣? 當然一方面礙于傳播途徑過窄,另一方面可能就是電影表達主題晦澀了。 當然不可否認它真的很好看、很精彩、還有層層反轉! 但要知道好看也需要層層的遞進跟牽引,在這方面它不屑于像《慶余年》般將人物單薄化、更不屑于如《慶余年》按照爽文的發展模式。 從頭到尾似乎只有打怪升級,絲毫不顧及人性、欲望、貪念等復雜的東西。 《鶴唳華亭》想要的是打造一部正劇,打造一部在幾年后都能被觀眾細細品味的好劇,于是它必須要舍棄一些庸俗化,刻意迎合觀眾需求的情節。 這方面該劇其實跟《瑯琊榜》有些相像。 眾所周知《瑯琊榜》堪稱古裝劇的名著,而它傳遞的觀念、表達的深度、探討的問題也頗具價值,可當時在衛視開播的時候,這部劇收視率其實也并不高,并沒有被大眾真正認可。 可如今時間終于為它正名了,它在電視劇史上留下了濃墨一筆,而這都是《慶余年》這種無鬧劇難以比肩的。 隨著當下時代越來越輕浮、觀眾們越來越注重一時快感。 其實也導致了國產劇越來越爛,因為當觀眾沒有審美,它們就猶如被市場擺弄的機器,所以哪些劇最輕松、最無腦,它們就越愛看什么。毫無營養、也不懂的吸收,只想打發時間。 諸多問題都導致了《鶴唳華亭》如此上佳劇被埋沒。 甚至最開始大家都不知道該劇,聽到劇名就嗤之以鼻,有的更不知道它想講什么便退避三舍,完全沒有欲望接近觀看。 可只有你真的去看了才會發現,這部劇從制作、表演、劇情、立意真的好過《慶余年》許多,因為這部劇講的不是瑪麗蘇的上位史,講的探討時代下人性的身不由己。 在這基礎上導演又雜糅了懸疑燒腦元素,更讓該劇呈現水準相當高遠。 除了其他層面上優秀,最重要的是該劇所傳遞的悲劇內核。 在西方他們的作品都會有個貫徹始末的內核,如莎士比亞的作品,其作品內核就在因果,如日本《挪威的森林》《我是貓》等作,則表現了日本濃郁的物哀風格。 那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哪個詞又是我們的精神核心呢? 其實就是身不由己!在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制度里、在儒家禮學的蠶食下,有太多人、太多事都身不由己,都無法脫離這種倫理道德的約束。 其中有身不由己的背叛、身不由己的妥協、身不由己的放棄。 《鶴唳華亭》恰恰就反應了中國文化中的這種悲劇內核! 而這方面也是國產劇很少有的試探,或考究的臺詞、或低沉對談,除了充斥著中國厚黑學的文化底色外,更讓我們看到了那些人的身不由己。或家國情懷、赤子之心,在這種被大義所捆綁的時代下,他們終究難做自己。 在劇中羅晉飾演的角色其實充滿了掙扎,一方面他希望尋找最優解,做自己亦可以不辜負家國、不辜負時代,可到最后他卻不得不放棄抵抗,放棄自我成就天下人。 在這個過程中懸疑、反轉觀眾們看的精彩,但那個坐在王位上的人并不快樂,因為這種成功的代價是要犧牲自己! 對于如此優秀的國產劇,我真的忍不住再三推薦,它不應該被無視、更不應該被《慶余年》這種毫無內涵、膚淺刻意的網文劇所打敗! 如果它真的敗了,那才是國產劇的悲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