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二維碼訂閱《中華讀書報》 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始于2006年。2月至12月每月中旬,我們都會為讀者奉上由編輯部遴選的一份書單。我們選書的標準兼顧人文性、思想性、獨創性、品質和趣味,重點關注思想、社科、歷史、傳記、文學、藝術、科學、童書等類別。望有助于大家選書讀書。 《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田豐、林凱玄著,海豚出版社2020年8月第一版,58.00元 三和是深圳龍華的一處地名,當地人力市場為全國各地外來務工者(多為青年)提供“日結”謀生機會。這些務工者與圍繞他們形成的相關行業共同構成一個頗具規模的就業生態與社會群落。基于對這一社會話題的學術敏感與調研興趣,中國社科院社會學者田豐與學生林凱玄從理論探討與田野調查兩方面分工協作,深入三和近距離接觸“三和大神”(當地外來務工者)的生存狀況。本書即由此而來。書中跳出純學術研究的某些窠臼,以白描手法,通過大量第一手的三和生存個案努力呈現這個群體乃至更為廣義的社會話題的面貌,將非虛構寫作的在場感、可讀性與社會學者的專業姿態統一起來,思考三和現象的成因,進而探尋更為合理面對三和務工群、解決相關社會問題的方法。 《母乳與牛奶:近代中國母親角色的重塑(1895-1937)》,盧淑櫻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8月第一版,69.80元 進入近代,乳牛、牛乳制品自西方傳入中國,不但帶來中國人飲食方式的變化,也為后來的一場哺育革命準備了條件。從晚清到民國,母乳哺育一度被視為強國強種的選擇。而到20世紀初,經商家以科學話語進行包裝,牛乳(奶粉)搖身一變而成為改良民族不可或缺的嬰兒食品。本書即講述這段歷史,并深刻地揭示出,用什么喂養自己的孩子,絕非母親能夠自主決定。國族主義、男權父權、科學和文明話語、商業營銷力量等等,都介入到了哺育問題中。從這樣一個別致視角,這一研究呈現了中國近代化歷程對母親角色的重塑,也以母親史的論述展現了近代中國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變遷。作者亦著意傳遞女性的聲音,對母親的歷史命運給予深切關懷。 《證言》,[加拿大]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著,于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7月第一版,69.00元 時隔19年,加拿大作家阿特伍德以長篇小說《證言》獲得2019年布克獎(2000年她以《盲刺客》獲此獎)。這是她1985年的作品《使女的故事》的續作。同名改編美劇熱播使得《使女的故事》連同《證言》被全球讀者關注,而原作水準則令這些關注的存在順理成章。特別是《證言》,無論是故事、人物的設計還是文本中流露的對人類文明、社會走向、女性地位等話題的思考,都不遜甚至超越《使女的故事》。這在續作中并不多見。書中的情節從《使女的故事》之后展開,一些前作人物淡出,另一些人物成為主角。所謂“證言”,是指以女性視角三線敘事講述基列國(作者在《使女的故事》中虛構)運作的內幕。這些虛擬的部分以寫實般的筆法對現實世界有所映射,其犀利、深刻程度預示此為已入寫作后期的作者的又一巔峰之作。 《猶太人3000年》,張倩紅、張少華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7月第一版,88.00元 或許我們是通過《圣經》故事對猶太民族有所了解的,或許我們是通過馬克思、愛因斯坦等杰出猶太人的名字知曉猶太民族的不凡的,也或許我們是通過奧斯維辛的恐怖或者以色列的建國和發展奇跡認識猶太民族的……但無論如何,猶太人的歷史值得了解。本書是中國學者撰寫的猶太史普及讀物,知識嚴謹可靠,講述明晰流暢,是一般讀者了解猶太歷史的極好選擇。猶太人的一神教信仰如何影響了西方文明進程?在長達1800多年中,猶太人沒有屬于自己的國土,他們是如何維護其民族特性的?這個民族是如何適應現代化的?……本書對這些問題的探究啟人思考。正如作者所言,探尋猶太人的歷史,對于我們思考人類文明歷程、民族國家問題,以及中國的文化建設都有一定借鑒意義。 《交錯的世界:世界科幻圖史》,[美]詹姆斯·岡恩著,姜倩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第一版,188.00元 這是一部初創于上世紀70年代的科幻史大作,內容詳盡、圖文并茂,今天在中國出版仍有參考意義。作者詹姆斯·岡恩是美國科幻小說作家、編輯與評論者,既參與又旁觀了大半世紀的世界科幻發展歷程。他在書中試圖賦予科幻小說一個有別于其他小說類型的定義,因此對科幻小說的緣起、發展以及產生的影響進行梳理與闡釋,對科幻小說源流、所涉作家和重要作品加以介紹。作者為該書中文版專門寫了序言,還特意補寫了兩章,“前者追溯了第一版中描述的景象在這些年的變化,后者描畫了從第一版問世到現在,科學技術和科幻小說各自的變化”。此外,科幻大師阿西莫夫為此書首版、科幻作家劉慈欣為此書中文版所寫序言以及收在書中的中國學者吳巖所撰《中國科幻小說極簡史》皆是值得一讀的篇章。 《什么是日常統治史》,侯旭東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7月第一版,56.00 元 《春秋公羊傳》曰,“常事不書”,那么,我們如何可能了解古人的日常?因為擁有“后見之明”的便利,我們難免利用這種便利去觀察過去,以至陷于非歷史主義的“輝格解釋”而不自知。當近代史被理解、抽象、書寫為“鴉片戰爭”“洋務運動”等構成的事件序列,歷史就成了幾條躺在案上待人解剖的死魚,而不可能是活蹦亂跳的活魚。……面對此類困惑,頗具開拓精神的本書作者追蹤實齋精義,汲取西學靈感,融匯古今東西,探索關系視角下如何研究日常統治,以激活我們的歷史想象力,精微之處,令人擊節。 《華裘之蚤:晚清高官的日常煩惱》,張劍著,中華書局2020年7月第一版,36.00元 本書作者近年來投入很多時間和心力整理晚清史料,出版了《莫友芝日記》《翁心存日記》《翁心存詩文集》《紹英日記》等古籍整理作品。本書系作者在相關工作基礎上完成的。作者關注的不是大變局時代的政治風云,甚至也不是書中人物的宦海沉浮,而是聚焦晚清高官的日常煩惱:諸如何汝霖回籍守制時期因眾多親戚朋友千方百計來打秋豐而不勝其煩,季芝昌、曾國藩、廖壽恒、鹿傳霖等困于疾病的苦痛無奈,滿清貴胄紹英在清王朝統治崩塌前后的凄惶遭遇……作者從第一手文獻中發掘出來的這些瑣碎細節,讓歷史人物變得真實可感,也豐富了我們對過往歲月的認知和想象。 《旗人風華:一個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羅信耀著,羅進德譯寫,文津出版社 2020年8月第一版,99.99元 本書源自20世紀30年代由一個北京人用英文寫給外國人士讀的、一部關于北京生活和北京人的書。著者羅信耀先生系滿族人,在書中對旗人的生活和文化多有呈現。本書曾先后出版英語版本和日語版本,在國外影響頗大,被認為是研究北京民俗的必備書籍。本書不是通常的“全譯本”,而是由羅信耀之子、翻譯家羅進德以半譯半寫的方式完成“譯寫本”,是兩代老北京人對于北京民俗的接力書寫。書中以20世紀一位老北京人從生到死的日常生活為主線,忠實記錄了老北京人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也隱性地描摹出一幅生動翔實的滿族旗俗的風情畫卷。 《恐懼與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戰如何改變了我們》,[英]基思·羅威著,朱邦芊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7月第一版,99.00元 二戰對全人類的影響綿延至今。這部出自美國歷史學者基思·羅威的《恐懼與自由》是一部流暢而凝重的反思之書,厚重、深入又相對客觀。全書從對一位親歷二戰的藝術家采訪開始,讓她表達這場戰爭帶來的終生難愈的心靈創傷,這也奠定了本書史實、分析、采訪相結合的文本基調。來自世界各地的戰爭幸存者的講述,有如一幅幅散碎卻生動寫實的老照片,非常具體地展示了二戰給親歷者造成的影響,而“恐懼”“自由”可謂隨之而來的兩大關鍵詞,具有強烈的反思、警醒意味。 《話語如刀:西方知識暴力的歷史》,[法]樊尚·阿祖萊、[法]帕特里克·布舍龍主編,王吉會、李淑蕾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20年6月第一版,98.00元 這本凝結著20多位作者思想的書,橫跨多個學科,縱貫不同歷史時期,致力于研究不同時期、不同情形之下西方知識分子群體中的語言暴力問題。本書較為系統和生動地呈現了西方知識暴力的歷史:知識分子通過語言暴力進入某個知識群體圈子,揚名立萬,擊敗權威,為此他們在語言表達方面不惜嘩眾取寵;知識分子往往不滿足于文字、學術層面的一爭高下,而會積極參與到社會斗爭中,完成從思想理論的設計者到社會變革的實踐者的轉變,甚至對其他知識分子進行攻擊迫害;當權者往往樂于鼓動知識分子間的爭論,以此為借口介入知識圈子,名正言順地去為知識領域制定規則。 《藝術與文明:西方美術史講稿(原始藝術—中世紀藝術)》,范景中著,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年8月第一版,138.00元 “要欣賞千變萬化的藝術,就需要把它置于歷史和風格的框架當中。簡單地說,它不僅需要觀看的眼睛,還需要知識。”本書作者、美術史家、《藝術的故事》譯者范景中談起創作初衷時寫道。作者所謂“知識”, 不單是概念、流派、風格等“硬知識”,更立足于提升眼力和審美直覺;解析的不只是色彩、構圖、題材等“圖繪語言”,更揭示了美的發展邏輯,帶有歷史與哲學的審思。作者服膺貢布里希“美術史家是文明的代言人”之說,在作者筆下,一部西方美術史,亦是文明蹣跚前行踩出的一條小徑。 《北平學人訪問記》(上下),賀逸文等撰,商務印書館2020年7月第一版,96.00元 民國學人是中國學術史上較為特殊的一個群體。這批學人由于因緣際會,既處于傳統與現代的時間交匯點上,又處于東方與西方的中西溝通線上,有其不可復制的養成條件。本書為始載于1935年《世界日報》的“學人訪問記”,首次系統整理成書。所訪69位學者,既有文史學者和作家顧頡剛、周作人、沈從文等,也有自然科學家胡先骕、曾昭掄、秉志等。所談既涉學人的治學經歷,更有其對學術之于社會實踐的思考,受訪人閱后刊發,故而可稱為一手學林素材,彌足珍貴。這些生動又深入的訪談,向讀者呈現了一幅星光璀璨的現代中國學人群像。 《既有集》,劉錚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年7月第一版,48.00元 本書是作者《始有集》出版后八年以來的隨筆結集。分三輯,內篇論陳援庵、鄧之誠、陳寥士等現代文史諸家,外篇討論狄更斯、普魯斯特、霍布斯鮑姆等西方文學文化名家,雜篇寫中外交匯中的人物與史事。“舊籍載,宋士人某置一婢妾,云為蔡太師庖廚中人,士命作包子,辭曰:我乃包子局中縷蔥絲者。余則略如學術局中縷蔥絲者,命作包子,則吾所不解也。”細味作者自序中這段話,不難體察其自負。以其文字水準,確也當得起這份自負。伴隨紙媒衰落,隨筆式微的運命也許已注定,像書中這樣才學識兼具的文字,我們該當珍惜著讀。 《中國文學課》(上下冊),陳思和、郜元寶、張新穎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第一版,128.00元 誕生、童年、青春、女性、愛情與婚姻、在路上、困頓、生活的藝術、人性深處、超越生死……源自一款爆紅有聲課程的這本書將現當代文學的主題歸結為上述十個,每個主題下擇取若干部經典作品進行深細解讀。本書涉及的作家作品頗為廣泛,從梁啟超《歐游心影錄》、王韜《漫游隨錄》《淞隱漫錄》,到魯迅《藤野先生》、蕭紅《呼蘭河傳》,從王蒙《活動變人形》、王安憶《長恨歌》,到劉慈欣《三體》、張悅然《家》……這是一份可靠的現當代文學書單,依照這份書單,在陳思和等名師引領下,讀者可縱覽百多年的文學風景,并借助文學觀望中國人的人生。 《夜的女采摘員》,文珍著,貴州人民出版社2020年9月第一版,48.00元 在國內同齡作家中,文珍的作品不算多,人也低調,但她的小說呈現的水準絕對要遠高過她的文學聲名。在這部最新的小說集中,文珍的筆觸繼續聚焦在這個時代的種種個體上,特別是女性,在她筆下總會有著面對這個世界“不切實際”又用心生活、甘苦自知的自洽。這些小說有著喃喃自語般的詩意氣質,敘述的卻往往是最有煙火氣的情節。那些敏感的、卑微的人物,他們所經歷的一切值得被以這樣的書寫定格。 《隴關道》,胡成著,商務印書館2020年8月第一版,52.00元 隴關道,陜西西越隴山進入甘肅、繼經河西走廊以達西域的古絲綢之路一段。本書特別之處在于并非拘泥講述古道輝煌的漢唐歷史,而是以古道為線索,擇取沿途西安、扶風、隴縣、天水、隴西、臨洮諸城,以方志碑碣等晚近史料的發掘利用,索隱現代城市格局形成的脈絡。細致而微,一街一巷,一祠一廟,其中皆有時代的反映。作者同時也以細膩筆觸寫下交融其間的許多人物故事,飽含深情,頗為動人。 《樹民》,[美]安妮·普魯著,陳恒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7月第一版,96.00元 許多中國讀者是通過《斷背山》等短篇小說佳作認識美國作家安妮·普魯的。她的長篇小說近作《樹民》無論題材還是篇幅、時間跨度都有別于她的作品以往給人的固有印象。這部大作用了五十多萬字講述了地域范疇從歐洲到北美,時間跨度長達三百多年的兩大家族、幾代人物命運的起伏,時間線與人物規模都有著史詩般的宏大,證明這位早已著作等身、獲獎無數的大作家在短篇寫作之外,具有駕馭如此厚重篇幅、史詩格局的能力。 《約翰·契弗短篇小說集》,[美]約翰·契弗著,馮濤、張坤譯,譯林出版社2020年8月第一版,168.00元 約翰·契弗是享譽世界的美國小說大師,尤以短篇小說見長。他的一些作品在中國多有譯介出版,而這本小說集無論翻譯質量還是所收作品的全面都值得一提。書中收入約翰·契弗從1951年到1972間創作的61部短篇小說,可以說基本涵蓋了他一生的短篇小說寫作精華,特別是收入了《巨型收音機》等代表作。這些作品中的人物所遭遇的諸多生存、職場、情感等問題,即使隔著時代與地域,今天讀來仍覺傳神、幽默,令人有所觸動。除了小說外,書中還收入了約翰·契弗的自序和短篇小說創作談,以及約翰·契弗創作年表,對于進一步了解這位小說大師不無裨益。 《滿架薔薇一院香》,馮與藍著,新蕾出版社2020年5月第一版,30.00元 一封令人意想不到的電報,一場不愉快的團圓家宴,一對互看不順眼的堂姐弟,一個長達五十年的難解誤會,一段塵封多年的戰爭往事……《滿架薔薇一院香》帶著獨有的江南氣質,講述了80年代生活在水鄉小鎮四世同堂的夏家人的親情故事。細膩生動綿密的日常生活的書寫中,閃爍著濃厚的家國情懷與人性光輝。馮與藍擅長以沉靜、細膩的創作風格和現實主義筆法,將小主人公放置在復雜的社會背景或時代背景下,從而在立體的時空交錯中塑造豐滿的、多層次的少年少女形象,給予少年兒童以人生的哲學啟蒙。 《外公去上學》,方素珍/著,林惠真/繪,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20年3月第一版,39.80元 小丁子的外婆去世了,孤單的外公就生病了。外公經常一個人默默地坐在角落里,不說話。媽媽幫外公報名了長青學校,和小丁子一起上下學。在學校,外公和大家一起學畫畫,還認識了好朋友。外公不再落寞,不再日漸老去,他比小丁子還愛上學。方素珍的圖畫書往往清新自然,點滴與日常中蘊含著大智慧。她在生活的土壤中摸索,用兒童的方式感知世界,故事中有著從生活中長出的質樸與自覺,卻又在不經意間給人以深深震撼,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忽視和遺忘的角落。淡淡的水彩,隨性的筆調,與這個故事渾然一體,相得益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