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賓(1895~1963)字彥堂,又作雁堂,號平廬,男,漢族,溫縣林肇鄉董楊門村人。他29歲前,從未放棄學業,自1923年起,曾以旁聽生資格就讀于北京大學。1925~1927年,先后在福建協和大學、河南中州大學、廣州中山大學任講師、副教授和教授。1928~1946年,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任通信員、員、研究員及代理所長等職。1947~1948年,任美國芝加哥大學客座教授,1948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大陸解放后,移居臺灣和香港,長期擔任臺灣大學歷史語言所所長、教授。其間曾于1956~1958年任羅振玉、觀堂王國維、鼎堂馮友蘭、徐旭生、顧頡剛等教授所器重,特許在北京大學當旁聽生,并開始了甲骨文的學習研究。 改變董作賓學術及生活道路的是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傅斯年。他是于1927年在廣州中山大學任副教授時,結識日本的武丁(及其以前的盤庚、小辛、小乙),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5個時期。從而使甲骨文研究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殷歷譜》是董作賓長期苦心經營的另一部甲骨學力作。從1930年開始,董作賓即注意到甲骨文中對日、旬、月、年的記錄,爾后不斷匯集有關資料,細心整理,到1935年方理出頭緒。深入研究則是在戰亂流離中進行的。抗日戰爭開始后,董作賓即隨史語所先后流寓于長沙、桂林、昆明等地。1940年日寇-滇緬公路,云南告急,史語所又遷至四川李莊板栗坳。大遷移,讓人疲憊不堪,心神難定,再加上生活清苦,不少人已另謀生計,留下來的人亦難把精力集中到學術研究上。但董作賓不管遷到哪里,只要能放下書桌,就立即投入工作。在昆明,史語所設在 《殷歷譜》于1943年著手寫作,當時抗日戰爭已進入最艱苦階段,物質條件極為匱乏。他 董作賓一生的學術論文約200余篇,內容除甲骨學外,還涉及商代歷史的諸多方面。20世紀60年代,世界書局和藝術印書館出版有《董作賓學術論著》和《平廬文存》;70年代,藝文印書館又出版有《董作賓先生全集》分甲、乙編,凡12冊。 此外,董作賓還是著名的甲骨文書法家。至今,許多海內外學者無不以珍藏他的手跡為榮。 董作賓先生于1963年11月23日卒于臺北市。一個多月后在印度舉行的第26屆東方學會年會上,德國漢學家福安柯(franke)提議,為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董作賓默哀一分鐘。這一提議得到與會學者的一致響應。于是,會場氣氛莊嚴肅穆,人們以沉痛的心情悼念這位聞名世界的甲骨學大師。 |
|
來自: liuhuirong > 《近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