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杜甫,字子美,原湖北襄陽人,是晚唐時期著名的現(xiàn)代主義詩人,后遷至河南鞏縣,因此也有人認為杜甫是河南人。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在民間千年延續(xù)的思想中,向來是揚杜抑李的,也正因為這樣揚杜抑李的思潮的流傳,才讓我們更好奇的深入的去探究其中緣由,去看看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的極致碰撞,尋找那個千年前不可一世的盛唐和那個日落之下步履蹣跚的晚唐都分別有著怎樣的魅力,又有著怎樣的區(qū)別。 而倘若想要探究晚唐,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藩鎮(zhèn)割據(jù)的年代下,我們不得不去讀杜甫的詩篇,去從他的筆下一窺晚唐頹勢下,人民百姓的苦難生活,我們也不得不去探尋杜甫的生平,去看一代詩圣在這個落寞的年代度過了怎樣顛沛流離的一生,又如何在這樣的一生中仍然高呼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壯美詩篇。 年少有志向,詩圣也有頑皮時提及杜甫所有人心中浮現(xiàn)的都是那副蒼髯白發(fā)、眼神滄桑、心憂天下的圣人形象,然而在杜甫的童年時期,大唐還處于盛唐的最后時期,出生于北方大族、家境殷實的杜甫在童年時期過得非常歡樂,天資聰穎的他也用詩篇記錄下了這時的自己:"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出生于開元元年(公元712年)的杜甫在這樣殷實的家庭和這樣繁榮的時代里出生成長,讓年幼的他心中始終帶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飽受儒家思想浸潤的他也帶著雄偉的文人心,試圖將這樣的美好的生活帶給天下所有的百姓,大庇天下寒士的志向在他接下來漂泊的人生中從未動搖,這也是一代詩圣從小就奠定下的思想基礎。 少年游萬里,詩圣洛陽遇詩仙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杜甫開始外出游歷,歷時數(shù)年從湖北、山西、河南輾轉到山東,最后在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到洛陽參加貢生考試,卻無奈落榜,這是杜甫波折的仕途之路的起點。 落榜后的杜甫前去兗州投奔時任兗州司馬的父親杜耽,最后在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杜甫再次回到洛陽與此時在皇宮中遭人誹謗被賜金放還的詩仙李白相識,這一次相識會面可以說是中國文化歷史上最為偉大,最為傳奇的會面之一,與之媲美的只有千年之前老子李耳和孔子孔丘在洛陽城中的會面。 李白與杜甫 千年之隔,一樣的地點不一樣的大才,一樣的歷史巧合,這樣兩位在華夏文民史上熠熠生輝的詩中豪杰就這樣相識相知了。 年少李白十一歲的杜甫對這位有著無與倫比才華的兄長帶有無比的崇敬與敬佩,杜甫在描寫與李白的友誼時寫道: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這樣深厚的友誼成為了杜甫在顛沛流離苦難生活時心中的向往,也在杜甫日后的詩作中多有提及。也許在心系蒼生的同時,杜甫的心理也有著對明月的浪漫,他也許也想"且放白鹿青崖間"吧。 仕途多坎坷,空有一腔報國志杜甫是幸運的,出生于北方大家族的他家境殷實,飽讀詩書,自幼研習孔孟之道而無衣食之憂,從祖父杜審言到父親杜耽都是文人雅士也讓杜甫身上有著濃厚的文人氣,帶著宏偉的報國志向。 然而杜甫也是不幸的,生活在大唐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的他見證者唐朝的衰弱卻無能為力。他不如他敬仰的兄長李白,李白所在的盛唐是如此豪華,如此美好,讓李白一生都如明月一般狂放不羈,然而杜甫只能在腐敗昏庸的晚唐政府尋覓自己的仕途,實現(xiàn)自己的報國大志。 天寶六年(747年),玄宗在長安召集天下文人進行考試,心有報國大志又有驚世之才的杜甫也雄心勃勃的參加了考試。但是王權的腐敗衰落擊碎了杜甫的仕途夢,權相李林甫用一句"野無遺賢"的諂媚話語來哄騙年邁昏庸的唐玄宗,這一場考試沒有一個考生入選,所有的考生都是為了宰相和皇帝的開心而被迫演出了一場大戲,杜甫也只能隨之再次落榜。 無奈的杜甫只能在長安奔走尋找著一官半職,十年間杜甫寄人籬下,用自己的筆墨寫出很多夸贊當朝權貴的好話,卻依然沒有某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這時的晚唐已經(jīng)日漸沒落,經(jīng)濟形勢也有由盛轉衰,沒有經(jīng)濟來源的杜甫在權貴門下困頓不已,意氣喪盡。 在天寶十四年(755年),杜甫幾次輾轉曲折之下終于獲得了一個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的無用職位,這個職位只是負責看守兵器,負責門禁等瑣事與杜甫許身報國的志向沒有半點兒干系。 然而此時的杜甫年已不惑,至長安也十年有余,迫于生計只好為五斗米折腰,他再也不是曾經(jīng)的富家子弟,也沒有了殷實的生活。十一月杜甫回鄉(xiāng),尚未進門就聽見大人哭嚎,慌忙進門一看,是自己最疼愛的小兒子餓死了。 杜甫悲憤不已,加之十年來長安城內的苦難寫下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在文中痛說這些年來的艱辛磨難,聲淚俱下,觀者動容。這個才華橫溢胸有報國志的詩圣年逾半百卻毫無建樹,內心的憤懣與焦急在紙上躍然呈現(xiàn)。 顛沛再流離,生逢亂世再難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安祿山大軍入侵長安,次年,潼關失守,玄宗西逃。七月,太子即位為肅宗,正在陜西避難的杜甫聽聞慌忙投奔肅宗渴求重用,奈何被安祿山大軍抓獲,解押到長安后杜甫僥幸逃脫再次投奔肅宗,被封為左拾遺,算是謀得了一官半職。 然而很快,試圖營救房琯的杜甫被肅宗貶謫,后再次被貶謫到華州。杜甫被貶的一路見到了無數(shù)人間疾苦,寫下了"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詩篇,藝術造詣也達到了人生的最高峰。 天地一孤舟,世間再無杜拾遺一路漂泊的杜甫在戰(zhàn)亂破敗的中國大地上輾轉了十余年,見遍了蒼生罹難,心有大志的他更是心痛不已。然而他自己也是百年多病,更加之年老,再無許身報國的可能了。 大歷五年(770年),身在潭州的杜甫孤苦無依,此時的潭州正有臧玠在作亂,杜甫便攜全家老幼逃往衡州,行到耒陽之時,大雨連綿數(shù)日不絕,江水暴漲船不通行,杜甫只能和家人只得停泊方田驛,五天五夜不進水米,后被當?shù)乜h令所救,但年以五十九歲的杜甫經(jīng)此一難身體極度虛弱,險些喪命。 此時洪水尚且未退去,原計劃北上的杜甫無奈之下只好再次冒險回到潭州,在路上,杜甫年老多病的身體再也忍受不了折磨,一病不起,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駕鶴西去,五十九歲的他沒有到花甲之年便逝去,晚唐又少了一位心系黎民蒼生的偉大文人。天地一孤舟,世間再無杜拾遺。 結語: 杜甫的一生是曲折的,這也決定了他現(xiàn)實主義詩人的身份,他在文學藝術了領域的成就是登峰造極的,在道德層面和思想層面也有著極高的自我思考。 杜甫是不幸的,出生于殷實家庭,名門望族的他卻始終心系最貧苦的天下百姓,然而時代的巨輪滾滾向前,杜甫也無能為力。在昏庸腐敗的晚唐,杜甫也只是悲劇文人中的一員,在江上孤舟里的撒手人寰之時,也許望著無邊落木,杜甫心理想的也仍然是他所熱愛的這片土地上,這群最樸實的百姓。 參考文獻: 《舊唐書》 《唐書輯校》 《杜工部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