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14章解讀 張武忠初稿2017.8.16 【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tuan)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jie),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jiao),其下不昧,繩繩(min)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14.5“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如何去全面悟道和體道,既通過古之盛世和古之圣賢去了解,又要回到天地萬物之始去認知。 “執”是手持掌握,“御”是駕馭應對,“有”指的是世間萬有,“古”字一字雙關,既指遠古的得道圣人,還代表遠古的太平盛世。“始”是天地之始,“紀”是規律軌跡傳記。 既然道是那么的不可捉摸,那么如何才能全面把握大道?天地和萬物都起源于道,第1章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還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要認知“道”,就要從道的“無、有”兩方面入手,道從遠古一路走來,那么我們唯有盡可能地從遠古去找尋道的蛛絲馬跡。考察遠古得道圣人的所言所行,觀摩遠古得道盛世的所作所為,這就是“古之道”,執持“古之道”就可以此駕御當今世界紛雜的萬有,故稱“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既從遠古得道的圣人盛世入手,又要回到天地萬物之始,就會慢慢描繪出道的輪廓,逐步了解道的演變規律,這就是基于道的宇宙世界觀,我們稱之為道紀。也可以當成是給道做傳紀,故稱“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接下來的第15章就描述“古”之圣人盛世的狀況,第16章老子帶領我們如何回到天地萬物之“始”。 后面第52章說“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歿身不殆”,老子繼續闡釋道的“古、今、始、有”,“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對應本章的“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既知其子復守其母”對應本章的“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張武忠 2017.8.16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