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léi)紲(xiè)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原文朗讀】 【注釋】 公冶長:姓公冶,名長,字子長,魯國人,有人說是齊國人,比孔子小32歲,孔子的學生,也是孔子的女婿。他出身貧寒,卻聰穎好學,博通書禮,德才兼備,深為孔子所賞識。傳說他聽得懂鳥語,并因此而獲刑入獄。縲紲(léi xiè):縲,黑色大繩索。紲,牽系,捆綁。古代監獄常用黑繩索系綁犯人。本章的“縲紲”代指監獄。子:兒女,古時對子女不分男女皆稱“子”,指孔子的女兒。【白話翻譯】 孔子在談論公冶長時說:“可嫁給他一個女兒吧。他雖然曾坐過牢獄,但不是他真的有罪過呀。”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解讀】  公冶長為什么坐牢,已經無從考據,而且《論語》中提到公冶長的也僅此一處。據傳說,公冶長能聽懂鳥語,有一次遇見一個老婦人在路上哭,公冶長上前詢問,老婦告訴他,自己的兒子前天出門,到現在還沒有回來,可能已經死了,卻不知死在哪兒了?公冶長說,我剛剛聽見群鳥相呼去清溪邊吃肉,恐怕就是您的兒子吧。老婦人馬上前往清溪去看,果然是自己的兒子,已經死了。于是上告村官,村官問從哪兒知道兒子死處的,老婦人據實回答說是公冶長告訴她的。村官說,如果不是公冶長把人殺了,怎么會知道人死在那兒呢?于是把公冶長告到衙門。獄官審問他為何殺人,公冶長說自己沒有殺人,只是能解鳥語。獄官就讓他解鳥語,看是否如實。一次,有麻雀在監獄上面叫喚,公冶長說鳥兒說白蓮水邊有輛牛車翻了,米灑了一地,相呼前去吃米。獄官不信,派人前去查看,果然如此。后來公冶長又解了燕子等鳥語,屢次靈驗,于是就被放出監獄了。2.為什么把《公冶長篇》放在第五篇?《公冶長篇》全篇的主題思想是什么?公冶長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孔子這樣的老師,一個對自己十分了解充滿信任的老師,即使被冤枉坐過牢獄,仍然得到了老師的理解,不僅替他開脫,而且還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并將女兒嫁給了他。后來公冶長終生治學不仕,魯君多次聘請他為大夫,他都辭而不應,致力于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當時著名的文士。公冶長受到過不公正的遭遇,《論語》編撰者把本篇命名為《公冶長篇》,就是想把公冶長作為一個典型,告訴我們如何正確評價人的過失。縱觀《公冶長篇》各章的內容,我們會發現,全都是評價古今人物的功過是非。孔子沒有像現代人那樣,首選對方的權力金錢地位家庭條件甚至文憑等,而是一不看錢財,二不挑地位,更沒講門當戶對,而唯一注重的是本身的人品,甚至把女兒嫁給一個坐過牢的人,可見孔子人格的偉大。 我們自己找對象,或者給孩子找對象,是看中對方的錢財容貌,還是看重對方的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