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丨2976字,推薦閱讀丨16分鐘 之前眾視DVBCN推送了兩篇文章: 有線電視定位機頂盒運營商,參與終端市場競爭,實際上是偏離了廣播電視網絡運營商主業,違背了通過分工提升生產效率的最基本的經濟規律;延續路徑依賴、放棄廣播優勢的盲目IP化,又進一步違背了科學規律。失去壟斷環境、進入市場化競爭狀態后,業績下滑一定是必然結果。 有線電視必須聚焦廣播網絡傳輸主業,通過升級傳輸技術標準,建設一張超高清電視網,獲得新的比較優勢,通過阻斷機頂盒發展路徑依賴,優化資源配置,解決電視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在帶動電視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的同時,自己也會走出困境。 1 分工產生效率 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一開始就闡述通過分工提升生產效率。 大到國家、小到企業之間,都必須以資源配置和生產效率最優化分工為目標,才能快速創造財富。這是亞當斯密在觀察工業與農業文明化的反差中總結出來,也是被后人用無數事實踐證的經濟規律。 亞當斯密觀察到,城市化便于實現高效的分工,貿易發達。而在偏遠封閉的農村則相反,只能自給自足。農村低效生產力決定了三五斗米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與城市相比交易機會少,獲得的財富自然也少,城鄉差距越拉越大。 各個市場主體聚焦主業,通過市場化分工協作高效配置各種要素資源,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然后再通過頻繁的交易進行價值交換,促進社會財富的增加。這是《國富論》貫穿始終的中心思想,也是市場經濟的核心,更是國富民強的奧秘。 所以,亞當斯密贊成自由貿易,讓市場在經濟活動中發揮關鍵作用。他通過放松管制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生產效率的觀點,貫穿于整個經濟學,也是我國不斷深化市場改革和開放的重要理論依據,更是有線電視走出困境必須要做的功課。 2 網絡管道運營的重要性 廣播、通訊、電網、油氣管道、高速公路、鐵路,都是重要的國家基礎網絡設施,屬于自然壟斷性行業,社會的有序運行離不開這些網絡的支撐。 聚焦主業,電網不斷提升輸送電壓,高速公路增加車道,鐵路部門發展高鐵,電信提升帶寬、4G向5G升級,建立更多的鏈接,實際上都是在提高自己的管道能力。 有線電視的社會化分工首先是經營好廣播電視網,通過提升廣播網絡傳輸能力,發展超高清,與盡量多的電視用戶終端連接,將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送到千家萬戶。 但受機頂盒發展路徑依賴限制,有線電視偏離了廣播網絡傳輸主業,將廣播電視公共文化服務變成了機頂盒交易,讓具有自然壟斷屬性的有線電視網絡為機頂盒利益服務。 所以,有線電視給民眾留下的印象就是賣機頂盒的,遇到下面的情況,就開始傻眼了: 這背后的秘密是網絡、內容、終端通過市場化分工提升效率的結果。 即使不考慮內容、平臺對機頂盒的補貼,有線電視是無論如何也提供不出這樣低價的機頂盒。 有線電視的主業或者說分工,是經營好廣播電視網絡,既要連接39元的機頂盒,也要連接39萬的電視機,而不是把自己變成低端機頂盒的提供商,去參與終端市場競爭。 3 三網融合與媒體融合的經濟學 三網融合是政府為了適應信息化社會,推動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政策。 站在電信、互聯網一方,三網融合的成功是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的結果。 廣電三網融合的不成功是缺乏促進機頂盒獨立的技術標準,沒能及時阻斷機頂盒發展路徑依賴,長期偏離主業、違背經濟規律的結果,也導致了整個產業鏈的快速衰退。 從2014年中央媒體融合發展文件出臺開始,三網融合就上升為媒體融合。 網絡又稱媒體網絡,終端也稱媒體終端。前者的融合是網絡融合,后者的融合則是媒體終端的融合。 實踐上,網絡融合與終端融合必須在開放的技術標準基礎上同時進行。比如移動通訊網和手機所遵循的2G-5G技術標準。 必須與芯片黑盒捆綁的保護既得利益的技術,導致有線電視不能與互聯網實現終端融合,有線電視不但錯失了三網融合發展機遇、廣播電視傳播能力受到限制,也成為電視媒體融合發展的障礙。 換一個說法,可能更容易理解:如果央視頻、人民網、微信、微博等媒體平臺,都像有線電視那樣捆綁定制終端,我們現在必須隨身攜帶一堆手機,媒體融合就失去了基礎,會讓媒體競爭演變為終端競爭: 這會導致將來誰有錢,誰就可以搶占電視終端入口,占據電視媒體的主導權,就像馬克吐溫小說中的金喇叭那樣,話語權被金錢所掌控。 與黑盒芯片捆綁的有線電視機頂盒,讓廣播電視媒體繼續邊緣化,電視媒體融合發展也會變成空話。 所以,當廣播電視公共文化服務變成機頂盒交易之后,不但違背了經濟規律,在輿論安全上也會產生嚴重的后果。需要政府進行必要、專業、符合經濟規律的干預。 4 廣播IP化是趨勢嗎? IP網絡設施標準開放透明,能按照“摩爾定律”速度發展,具備了廣播電視傳輸能力,基于IP網絡的IPTV/OTT正在打敗有線數字電視(DVB)。 于是,廣播的IP化被看好,DVB被認為是過時的技術。事實是這樣嗎? 點對面中心化的DVB廣播通訊技術,直接基于基礎物理信道傳輸,安全穩定高效,天然適合中心化的廣播電視公共文化服務。 IP是點對點的上層鏈路傳輸協議,以降低效率為代價,屏蔽物理信道(也可以是DVB信道)的差異性,是去中心化的。 IP網通過增加中間路由環節,實現跨區域、跨終端的通訊,而且就像打電話那樣只有在需要時才會建立鏈接,適合按需服務的視頻點播、時移回看、社交等非廣播的交互通訊場景。 所以,DVB和IP是兩個層面的概念,根本不存在用IP代替DVB廣播的說法,堅持這類說法就像用IP代替4G/5G信道那樣荒唐。 DVB本身就是經典的通訊,我們常說的通訊衛星使用的技術標準就是DVB,與4G/5G、光纖通訊遵循相同的客觀規律。 5G網絡為了傳輸海量直播電視數據,在新標準中也引入了廣播機制。 3月25日,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ETSI成立了一個非IP網絡行業規范組ISG NIN,對IP進行改造,以增加5G網絡的效率。這都說明了IP協議對于海量數據的傳輸并不完美。 IP連接中間環節多、相對隱秘,安全管控比DVB困難。 如果將IP技術用于點對面的廣播電視服務,要保障播不出現黑屏、卡頓、被入侵等情況,必需建設全覆蓋的虛擬專網,這也是IPTV實施成本高的原因。 所以,有線電視廣播的IP化也只能是IPTV模式,除非政策對其降低要求。 電信運營商發展IPTV并非IP技術有優勢,而是其點對點的通訊基因所決定,也是為了給用戶提供融合服務、增加粘性的必要投資。 如果政策允許,電信運營商使用RFoG開展DVB業務,在終端與IP融合,成本將遠低于IPTV,相當于用DVB卸載掉了大部分的IP網絡數據。 DVB廣播直接涉及信道編碼,有完備的國際標準體系。如果再用IP代替,在前端和終端要分別進行DVB-IP和IP-DVB的轉換,容易形成標準混亂,還要增加很多中間環節,大幅降低傳輸效率、增加能耗。 不論是IP網還是DVB網,其價值在于能夠低成本傳輸數據,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因地制宜,以達到成本效益最大化目的。 DVB廣播被IP打敗的原因是CA加密技術體系必須與芯片硬件捆綁,是機頂盒發展路徑依賴的結果,并非技術落后。 比如,下一代DVBC2傳輸技術信道效率遠高于5G信道。 有線電視基于IP進行直播電視傳輸服務,不但競爭不過三大運營商的IPTV,OTT也早已沒有了市場空間。 首先,OTT直播聚合參與的競爭者眾多,他們為用戶提供免費的電視服務,再通過插入電視購物頻道盈利,而且還要向終端廠家支付預裝費。這不符合有線電視先收錢后服務的商業邏輯。 其次,接受OTT直播電視服務的人90%以上使用的是電信運營商的寬帶,相當于有線電視拋棄自己優勢廣播網絡去“為人作嫁”,完全背離了市場規律。 雖然OTT直播聚合不符合有關規定,但卻彌補了有線電視、IPTV在市場化智能電視終端上的不作為,也幫助主流電視媒體占據智能電視終端陣地,滿足了使用智能電視終端的老百姓看電視的需求。 現在,這些OTT直播聚合軟件甚至對接了運營商的IPTV直播源,運營商可繞過播控平臺,節省播控費,增加寬帶用戶粘性。 OTT內容安全和圖像質量有了保障,服務質量也越來越好,基本上不再卡頓,OTT終端銷量越來越多,用戶已經數以億計。 IP網絡無所不能僅僅是個表面現象,背后的精髓是市場機制。市場機制正在讓IP網絡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也讓大部分有線電視網絡資源處于閑置狀態。 OTT直播聚合有了相當的群眾基礎,是取締還是引導,將考驗監管者的智慧。 找到阻礙有線電視網絡市場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并克服它,促使有線電視開放發展,主動作為、充分利用公共資源、提升競爭力是關鍵。 5 重拾信心 有線電視輝煌歲月是以前DVB傳輸渠道相對IP網形成壟斷優勢為基礎,CA將低廉的DVB廣播流量貨幣化。架設一個廣播電視前端,內置加密系統的機頂盒就等于印鈔機。 廣播流的成本優勢直到現在仍然很明顯。比如央視的4K超高清頻道基本上實現了有線電視網絡的全覆蓋。而使用IP網會怎樣呢? 這又從實踐上證明了廣播數據流相對IP流的絕對優勢。 現在的問題是,僅僅依靠有線電視自己的力量更換機頂盒發展4K超高清太慢了。 按照每年1000多萬的更新量,有線電視需要大約20年才能更新完成,而市場競爭會讓機頂盒3年后就過時。 有線電機必須引入終端的市場化機制,而市場機制必須依靠先進的技術標準引導。 有線電如果升級DVBC2成為高標準的4K/8K超高清廣播電視網,可大幅增加廣播電視網絡傳輸主業的競爭力,吸引市場化銷售的超高清電視、機頂盒成為有線電視用戶終端,將黨和政府的聲音傳到盡量多的用戶終端,實現黨政、網絡、終端、用戶的多贏。 有線電視借助頻繁的市場化終端交易,會獲得與更多用戶交易廣播網絡資源的機會,也可以將終端快速更新升級到DVBC2標準,形成一個有利于有線電視發展的產業環境。 6 認識網絡運營規律,放松管制,重新聚焦主營業務 網絡運營的商業模式和互聯網一樣,其價值在于與盡量多的用戶建立連接,隨著用戶的增長,發展新用戶的邊際成本有趨于“零”的特征。 前提條件是,網絡和終端分屬不同的產業,實現市場化分工,各類市場化終端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用戶可以自主選擇獨立購買,其成本可以不計入運營商的網絡運營成本。 比如,當運營商建設好一個能支持100個用戶的移動基站后,服務1個和100個的成本幾乎是一樣的,如果達到20個就可以保本,那么從第21個用戶開始,新推廣用戶的邊際成本就趨于“零”,主要的支出就是營銷和對終端的補貼費用。 廣播網的建設成本遠低于移動網,電視服務質量也遠高于互聯網,發展超高清的性價比很高。如果參考移動通訊市場模式,實現機頂盒市場化獨立,不論對終端的補貼還是服務降價,空間都很大。 針對有線電視放松的管制主要是盡快淘汰與黑盒硬件捆綁的封閉CA體系,只有這樣才會促使有線電視終端市場化發展,降低廣播電視公共文化服務的交易成本。 希望新組建的中國廣電在發展5G業務的同時,將移動通訊產業成功的商業模式移植到廣播網絡,帶領全國廣電重新聚焦廣播電視傳輸主業,通過推動終端獨立,做超高清電視產業發展的推手,彌補有線電視缺位三網融合的遺憾,解決電視產業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帶動整個產業走出低谷。 我們相信,走開放的發展道路,尊重經濟規律與科學規律,利用好覆蓋3.6億用戶的有線電視廣播網,中國廣電一定能重新走向輝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