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8日中午,純道先生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的2017年上海書展上,與劉明華老師和高華先生一同參加禪藝文化叢書《禪藝茶道》《禪藝插花》新書發布演講會暨簽售會,并發表主旨演講:《不老的雅道》,全文如下: 《禪藝茶道》作者純道先生演講中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 非常感謝大家在酷暑中來到上海展覽中心,在2017年上海書展中淘淘自己所喜愛的新書,并特意來參加《禪藝茶道》和《禪藝插花》兩本雅道新書的首發簽售活動。 對雅道這個概念,或許有些讀者還比較陌生,因此對我今天演講的主題“不老的雅道”就更感到迷惘了。為此,我將從雅道的簡史、雅道的復興與雅道的養生三個方面來論述“不老的雅道”這一全新的命題。 現場踴躍購書的讀者 第一,從雅道的簡史來看,它還屬于相對年輕的中國傳統文化領域。 我們現在所說的雅道,主要是指茶道、花道、香道,有時還包括掛畫,其中的每一項都可以說是從中國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但是,最后在日本形成了相當健全的雅道文化體系,與其他文化藝術一起成為日本文化的核心組織部分。 座無虛席的演講會現場 茶道文化的起源,我們可以追溯到陸羽書寫的《茶經》的唐代中期,比他年長十三四年的妙喜寺僧人皎然,更是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茶道這個概念。花道起源于中國古代的祭祀活動,尤其是發源于佛前供花,在明代時吳縣的知縣,三十三歲的袁宏道寫了一本《瓶史》;在他之前五年,十八歲的昆山人張謙德寫了一本《瓶花譜》,建立起了中國花道的理論框架。香道與花道一樣,從佛教寺院發端,最后在民間形成愛香群體。“雅道”一詞在我國的隋唐時期已經出現,但在民間并沒有被廣泛運用,倒是一向奉行“拿來主義”的日本,把“雅道”給做實做大了。 相對于中國的其他傳統文化,例如詩歌、書法、繪畫、雕刻、音樂、戲劇,以及一些傳統手工藝,“雅道”在中國屬于相對年輕的文化領域。甚至,還有人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文化現象,簡單地把茶道文化全部劃歸農業部門管理,把花道劃歸園林管理部門管理,把香道只是看作普通的商品對待。而在日本,茶道與花道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已經啟動,那里的從業者和領軍人員幾乎沒有農業和林業部門的人員。在中國缺少這樣的認識,正說明它們似乎還比較“年輕”,大家需要更多地去接近它、了解它、最后才能理解它。 座無虛席的演講會現場 第二,從雅道的復興來看,它正處于欣欣向榮蓄勢待發的狀態之中。 雅道在中國的復興,其勢頭之猛似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各種大大小小會所的出現、各具特色的賓館與民宿的開辦,以及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員工精神生活的豐富要求,都在催生著雅道的復興與發展。以目前的勢頭來看,原有的雅道資源和基礎遠遠跟不上發展的需要。各種培訓相繼開出,但好的師資十分稀缺與難得,以至于在日本和臺灣地區相對已經蕭條落寞的雅道老師,都紛紛登陸中國大陸各地,在為他們職業生涯中的第二戰場發揮新的作用。 陸羽“《茶經》故里”湖州茶人代表團 在雅道發展的初期,一方面資源匱乏,另一方面卻魚目混珠。這些年中,有關茶道與花道的書籍出版了許多,但是真正有引領風尚、創新立論的書籍卻少之又少,使得渴望得到精神食糧的讀者經常失望嘆息。禪藝文化叢書,以“禪宗美學”為主線,追求美學與精神的價值,盡可能規避商業與利益的驅動,目前只是剛剛推出四本書,今后的道路還十分漫長,我們迫切希望更多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人自己的雅道有所研究、有所探索、有所創新的人士加入到叢書的編著事業中來,以更好地面對旺盛的社會需求,交出我們自己的一份答卷。 雅道的復興,是中國人物質生活水平達到一定高度之后,大家驅同性地找到的新的生活升級方式,特別是在精神領域可以幫助先富起來的人充實自己的生活、優雅自己的舉止、提升自己的品位,它比之純文學、純藝術的文化項目相對而言更接地氣,更容易參與,因此也更受廣大民眾的喜愛。面對復興時期的中國雅道,在斷層了一百多年之后,需要我們更扎實地去做基礎工作,它還很年輕,可能在成長中會犯些錯誤,但它有活力、有后勁,正如剛剛跨入大學校門的年輕學子,需要給他們更多支持,給他們更多幫助,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回饋給我們滿意的成績和無盡的希望。 等待作者簽名的隊伍 第三,從雅道的養生來看,它是被人們忽視,卻是極具價值的養生方式。 在物質豐沛之后,中國人關注起自己的健康與養生。在過往的養生體系中,重點似乎放在胃腸和身體上,吃有機食品和各類真真假假的保健品都是在安撫著自己的胃腸,廣場舞、太極拳、八段錦、易筯經、健身運動和旅游則是在活絡自己的身體,但是在精神上的養生還沒有形成十分明顯的主流項目,而雅道似乎正在以較快的速度進入人們的生活和家庭。 認真簽名的三位作者,感恩遠道而來的每一位讀者 沒有精神追求的靈魂是孤獨的靈魂,沒有興趣愛好的人生是乏味的人生。古今中外的長壽之人,學者和書畫家占了多數,他們一生的精神生活都相對穩定且有規律,每天工作與思考著新的內容,就是不老的最好表現。如果人生對未來放棄了追求與興趣,那么死亡的幽靈就會提早籠罩到自己的頭上。在長壽的別號中,有一個叫“茶壽”,因為把“茶”字拆開來看,就是由二十、八十、八組成的,它們加起來剛好是108,“茶”就代表著108歲。兩個月前,也就是2017年6月4日,中國茶界泰斗張天福老先生去世,他一生愛茶喝茶研究茶,佛菩薩保佑他,就他讓活到了“茶壽”,108歲。在喜歡茶和茶道的人中間,長壽者大有人在,吃茶便是他們最好最容易的養生之道。 喜歡花,也是一種養生方式。大家想想,每天與花花草草打交道,如同生活在大自然中一樣愉快與舒暢,心情大好自然有利于健康長壽。剛剛發言的劉明華老師,是《禪藝插花》的作者之一,已過古稀之年的她,一接觸到花草,就像十六歲的花季少女,天真浪漫,活力四射。她五十歲開始學插花,比在座各位的年齡都大了,但是她專注于花道,醉心于中國傳統插花的復興,讓她忙得不亦樂乎,可以到全國各地上課,表演插花。反過來想一想,你們身邊不插花的媽媽和奶奶,有這樣的活力與年輕心態嗎?因此,雅道本身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式,它可以讓人不老,擁有不老的身體與不老的心態。 多買幾本,用書送禮是最好的贈予 當我們在說雅道的時候,人們也許還會把茶道、花道、香道三者分開來看,有人會想自己只要通一項就不錯了。其實,當你深入進去之后,真的會發現它們三者之間有著太多的共同點。限于時間關系,今天我只能提到一下,算是留給大家一個回家作業,回去之后各位再作深入的思考: 1、它們都是植物的化身,茶是植物中的精靈,被中國人首先發現與利用;花是植物中的仙子,雖然短暫卻留下最美麗的時刻;香是植物的再生與羽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還給我們帶來芬芳。如此厚德的雅道,我們能不好好學習它們嗎? 讀者與作者,你感動著我,我感恩著你 2、它們可以共處一室,相映成輝,相得益彰,在同一個空間中我們品賞茶道,也可以觀賞花道,有時還可以欣賞一下香道,讓我們的生活色香味具全。如此厚道的雅道,我們能不好好相待它們嗎? 3、它們是隨時可以走近的文化體驗,與文學、繪畫、音樂不同的是,學習茶道、花道、香道,不需要太多的童子功,反而有點像老中醫,年歲越大領悟能力越強,接受起來更容易,什么時候開始學習都不算太晚。 波蘭茶人柳壽晨要求在扉頁上寫上自己的中文名字 因此,讓我們一起走近雅道,它可以讓你變得不老! 謝謝大家的聽講,期待明年上海書展上再見! 一筆一劃都代表著作者與讀者的緣分 展讀 《禪藝插花》定價:78元(全彩印刷) 《禪藝茶道》定價:48元 《禪藝題記》定價:48元 《禪藝春秋》定價:48元 購買兩本及以上作者簽名書,請按定價購買,免快遞郵費。購一本作者簽名書,或按8折購買其他非作者簽名書,快遞費到付。讀者可以向禪藝會訂購,微信支付,快遞上門。需要批發、團購與作為教材使用的機構,請電話13917878218何老師聯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