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澳大利亞)馬克斯·蘇薩克 譯者:孫張靜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 2007-08-01 小說不小,異乎尋常的大,大到突破想象的天際線。書籍對人有著怎樣的意義?有不同的解答那是可以肯定的。只是在這部小說中,馬克斯所設定的生存環境太過殘酷,當然,這有他的意圖。 一個叫莉澤爾的小女孩和她弟弟,一齊被母親送往慕尼黑遠郊的漢斯家寄養。途中弟弟死于敵機掃射,簡陋葬禮上拾得一本《掘墓人手冊》,成為她認識這個世界的開始。是福?還是禍?暫時還不好說。受此刺激,夜里莉澤經常從噩夢中驚醒過來,得虧養父漢斯有愛心,抱著她讀書認字,打發無眠殘夜。后來取衣服的機會,她認識了鎮長夫人。在火堆中撿書被鎮長夫人看到,得知她喜歡看書,便允許她在書房間讀書。然而不久,鎮長夫人不再讓養母羅莎洗衣服了,莉澤爾只好在好友魯迪的幫助下偷書。這自然瞞不過鎮長夫人,但她沒有驚動他們,反而把讀那些書時用得著的《杜登德語詞典》放在窗臺上,方便莉澤爾取走。這可能是令天下讀書人眼熱的運氣。受周圍善意的驅動,莉澤爾扮演天使角色也就順理成章。小說有許多感動人的地方――漢密爾街被密集轟炸的日子里,人們拖家帶口躲進指定的防空洞。在死亡逼近的時刻,莉澤爾大聲的讀書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獲取內心平靜的力量;在自已家的地下室里,莉澤爾用讀書的方式,喚醒了昏迷多天的猶太人馬克斯:小說結尾一場夜間轟炸,整個小鎮淪為廢墟,尸橫遍地,只有莉澤爾一人存活下來。那是因為當時她在地下室看自已的故事,檢查是否有寫錯的地方。又是文字救了她的命。戰爭總究敵不過文字,文明不滅。讀這部小說,不應停留在故事本身,嚴格意義上,它是實驗性質的小說,其中情境只是假設。換句話說,任何人都可以代入。作家通過這樣一個小說故事無非是想說明,書籍的作用只有在特殊時刻才能真正顯現。順著這個思路展開,人對于書是一見鐘情的緣份,某一時刻的失之交臂沒什么,一旦與它交集,便會獲得你想要的那份生命尊貴。人生行至耳順之年,仍常有不惑,此便是閱讀之緣由。吾生有涯,嗜好無他,唯對書挑剔。愿求在書海中精神充盈,快然自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