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澳大利亞馬克思.蘇薩克《偷書賊》 作者幼年時聽父母講述的段二戰時期的故事,一直縈繞于心頭,后來寫出來成為本書。故事情節很簡單,9歲的小女孩莉賽爾的母親帶著她和弟弟到慕尼黑的寄養家庭途中,6歲的弟弟不幸夭折,在安葬弟弟的時候,莉賽爾得到了她的第一本書《掘墓人手冊》。 在養父母家,莉賽爾是孤獨的,在養父的教育下學會了閱讀,喜歡上了書。戰時的德國下層人民的生活是很苦的,隨著戰爭的深入,養母給別人洗衣的工作也漸漸沒有了客源,莉賽爾在常去替養母收活送活的鎮長夫人那里發現了很多書,在鎮長夫人告知她不再雇傭她們時,她的報復開始了,盯上了鎮長夫人家的書房,成為了偷書賊。 故事是以死神的口吻寫的,以莉賽爾的生活為軌跡,以她喜歡讀書、偷書為主線,穿插著德國慕尼黑下層人民的困苦生活來寫,普通的人與上層反對猶太人的態度不同,充滿了對受迫害猶太人的同情,莉賽爾的養父收留了一個猶太故人的孩子馬克斯,把他偷偷藏地下室中,莉賽爾與他建立了很深的感情,這個被收留的人不見天日,最渴望的是每天晚上到地上看看星星,在被收留的日子里為莉賽爾畫了漫畫書,并鼓勵她不僅看書還要寫書。 戰爭是殘酷的,德國人迫害猶太人也在加劇,莉賽爾住的小鎮總能看到猶太人被游街,養父在一次偷偷給被游街的猶太人面包時被打,而后因此被征兵到前線,馬克斯也被迫逃離。養父回來的不久,全鎮被盟軍的飛機轟炸,莉賽爾身邊的皆遇難,只因她在地下室里寫作而幸免。 后來的生活是馬克斯與莉賽爾于戰后相見,并一起逃離德國到了悉尼,故事的結尾以死神與莉賽爾相見并把她寫的書,也即本書的故事交給了她,并說了一句話:人類真是讓我琢磨不透。本書到此結束。 戰爭是殘酷的,但人性永是善良的,不會因戰爭和壓制而泯滅。和平是值得讓人珍惜的,作為個體的人無論在什么環境下,向善的心是不變的。 當一個人被壓制下,最渴望的就是自由,自由的生活,自由的思想,是永遠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