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秋到戰國,是中國歷史上變化最為急劇的時期;上一篇主要分享了土地所有制、政治體制、軍事體制的變化,今天就和大家一起看下另一項影響深遠的變化:民間學術的興起以及由此帶來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春秋及更早的時間里,學術都是貴族們的事情,而且和宗教混雜在一起,民間不得與聞;后來隨著宗法封建體制的逐漸崩潰,學術向民間傳播;其中孔子秉持“有教無類”的宗旨,廣收弟子,居功至偉;其創立的儒家及隨后產生的墨家影響特別大,所謂諸子百家大概都逃不出儒家、墨家的范圍。 一、春秋時代的學術及其沒落 更早的時代,史料語焉不詳;就春秋時代而言,學術基本是貴族階級所把持。這個時候,宗法封建體制尚能保持正常運轉:國家政權基本是家族的放大版,宗族祭祀之時的輩分高低與親疏,基本決定了政治地位,因此禮法特別重要。 所謂禮法,并不是現代所謂的禮貌,而是涉及到祭祀全過程所涉及到的人員、地點、物品、順序等一系列行為規范。如只有天子可以“祭天地”,如有諸侯搞“封禪”這種祭拜天地的動作,就屬于“非禮”,是嚴重的僭越行為。 這個時期的學術,大概就是“禮法”;所謂學者,也無外乎就是負責記錄天子言行及家譜(家譜世系能明確親疏遠近及傳承順序)的史官。 本來為祭祀儀式的禮法,逐漸演變成一種貴族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而后隨著貴族生活的墮落化和奢靡化,地位越高越搞不懂這套學問,而懂得卻往往身處低階。 春秋到戰國,宗法封建體制逐漸瓦解,史官逐漸從天子獨有擴散到諸侯(最開始諸侯沒有史官);原本的貴族所把持的學問逐漸流傳到民間,后來就發展成為諸子百家。 二、萬世師表孔子及儒家的興起 諸子百家,開篇首義即為儒家。 《說文解字》說“儒,術士之稱”,術士,就是藝士,熟練掌握六藝之人。所謂六藝,就是《周官》中記載的貴族子弟們必修的五禮、六樂、五射、五御、六書、九數六種技藝。這就是儒家名稱的源頭。 儒家始祖是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上是宋國貴族(記憶力好的朋友們應該還記得宋國王族的來歷——孔子是商湯的后人),他父親叔梁其避難逃到魯國,成為一個低階貴族——這就為他能夠接觸、學習貴族禮法、學問提供了便利條件。 平王東遷,西周舊都鎬京留存的遺物早已煙消云散;后來,東周王室發生內亂,公子朝攜帶大量典籍投奔楚國(公元前516年),而后這些史學價值極高的典籍就此神秘失蹤,成了歷史懸案。此時,諸侯國中只有魯國,似乎保留部分相關的典籍,因此韓宣子有“周禮盡在魯”的感慨。 身居魯國的孔子,得天獨厚,通過孜孜不倦的學習,最終成為天下間最為精通“周禮”之人,并由此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和政治抱負。 在政治上,孔子可謂是郁郁不得志,無論是在魯國,還是十四年周游列國,都沒有一展胸懷的機會。但在傳授學問、教授學生這方面,孔子可謂桃李滿天下,“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可以說是他把原本貴族專屬的知識,共享到了全社會,從而引發巨大的漣漪,百家之學說,多多少少等與之有關系。 從這個角度講,萬世師表這個稱呼,名副其實。 他整理、編纂的《詩》《書》《禮》《易》《樂》《春秋》成為必修之典籍,號稱儒家五經(《樂》后來失傳),對后世影響深遠。 三、“非儒”的墨子及墨家主張 接著儒家而興起的是墨家,其創始人是墨子。 墨子,有些史書說他也是宋國貴族之后,豈不是和孔子是一大家子?但很多學者并不認可這個說法,認為他家世不可考,墨為學派名稱,并非墨子本人姓氏。“墨”為五刑中最輕的第一種,通俗的說就是面部刻上標記,以表明是犯過之人。因為有人推測墨家學派主力應該是受過墨刑之人,所以叫墨家。但不管如何,墨家學派肯定是以一般平民、勞苦之人為主,和儒家儒士比較接近貴族而形成鮮明對比。 據說墨子也在孔門學習過儒學,但其創立之墨家學派,似乎處處和儒學對立。 儒家講究禮、樂;而墨子對當時貴族的生活方式,抱持徹底反對態度,提倡“非禮”“非樂”,因此也被稱為“非儒”。 儒家對于當時貴族的生活方式,雖然并非全盤接受,且接受基本都另有目的,但相對接受的部分相對較多;因此很多觀念上,和反對貴族的墨家有直接對立。 如儒家認為喪葬之禮可以教化人孝悌之心,而墨家認為喪禮、葬禮純屬浪費,不如把精力放在活人身上,因此提倡“節葬”。 儒家認為“孝悌為仁之本”,仁,并非不愛人,而是有遠近親疏之別,人不可能不愛父母而愛他人;墨家卻認為該“視人之父若其父”,故而提倡“兼愛”,就是無差別之愛,并不著眼于個體,而是群體概念。 在“非禮”“非樂”“兼愛”“節葬”等理念之下,墨家把苦行僧般的生活,當做是全社會平等的標準生活。 墨家和儒家在理念上有很多對立之處,但在當時信眾頗多,聲勢也不小,儒墨并稱顯學。 在反對當時貴族這方面,儒家相對比較溫和,而墨家比較激烈,后來的諸多學說,都逃不脫儒墨兩家的范圍。 這個,咱們下一篇再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