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有父母來咨詢,說自己閨女高中三年來一直是個乖乖女,怎么快要高考了現在戀愛撒謊樣樣俱全!肯定是哪個男生給帶壞的! 也有年輕人來抱怨,說他們兩個人談的好好的,家長就在中間各種阻撓,說什么門不當戶不對,說男的家里條件不好怎么怎么的。 越是這樣,自己越是覺得男朋友可憐,越要反抗父母,甚至想過一定要和男朋友一起白手起家給父母瞧瞧,沒錢也可以過的很好。 ...... 很多很多這樣的例子發生在我們的周圍,可最終的結果如何呢? 真正能最終走到一起而且過的還不錯的其實很少,特別是學生時期。畢竟學生時期戀愛的,最終能夠不影響學習的沒有幾個。 青年時期因為父母百般阻撓,光顧著和父母對著干而沒有真正去了解對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在日后的婚姻中才嘗試去了解對方的缺點和矛盾點,要比戀愛時期復雜的多的多。 今天,檸檬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這種反抗下的心理現象到底是什么? 心理學中有一種效應叫做禁果效應。 顧名思義,禁果效應,指的是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會激發人們更強烈的探究欲望。 就好像被禁食的果子特別甜,被禁止的事情偏有人去做,這就是禁果逆反。 所以,如果沒有充分的理由,而對事情簡單的禁止,那么該事物就會對個體產生特別的吸引力。 比如,某些電影越是被禁,某類書籍越是被禁,就越會被暢銷,這就是禁果逆反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其實,在我們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過逆反心理的其他兩類非常經典的效應,那就是超限逆反和自我價值保護逆反。 那么面對逆反心理,我們作為家長到底該怎么和孩子來有效溝通呢? 第一,對于超限逆反,也就是機體過度接受某種刺激后出現的逃避反應。 比如爸爸媽媽們喋喋不休的告訴孩子要好好學習,好好利用時間。 但這種勸導下的孩子的回饋大部分都是,“哎,你不要再說了,好煩啊,我都知道了還說!”但事實卻是孩子依舊浪費時間,依舊玩手機不看書,這就是逃避的反應。 家長需要做的是,在你認為一個比較好的時間點里和孩子單獨聊一聊:
而對這個后果家長可以舉更具體的例子讓孩子有感官對比。 談過之后,是需要給孩子一個緩沖的時間讓他去計劃,父母也需要計劃這個學習氛圍家里需要怎么來有效配合,而不是完全不讓孩子一點空閑休息時間都沒有,看到孩子在休息就心虛的讓孩子抓緊時間學習學習學習。 第二,面對自我價值保護逆反,是說當外在的勸導或者影響威脅到人們的自我價值的時候,人們就會有意無意的進行自我保護價值。 舉例來說,父母當著外人的面直接批評孩子做的不對,那么孩子第一個想法是我沒面子,而不是我做錯了。 接下來的思想和行為就會是我排斥和你說話,你不尊重我,那么又怎么可能聽父母的教導呢?! 所以要想有效的說服別人,不管是孩子還是朋友同事,就必須要給別人留面子,維護他們尊嚴的前提下來協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