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單一的語文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在知識點和發展上的需求,近年來很多教育研究者在深入解析教材后發現,傳統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有所增加。傳統文化是華夏五千年文明史中璀璨的一顆明珠,它涵蓋歷史、地理、天文等各類學科知識,對學生的綜合素養形成有著很大影響。本人結合一線教學經驗,特從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中華傳統文化進行了淺析。 【關鍵詞】語文教學:滲透途徑: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5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N1001-2982 (2020)08-005-01 引言 結合當前語文教學的新形勢,傳統文化對語文學科的教學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價值觀的養成,從幼兒啟蒙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再到語文教材中的《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歌》、《笠翁對韻》等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傳統文化不但讀起來朗朗上口,取材廣泛,而且這些知識能夠運用于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這些燦爛的文化不僅涵蓋天文、歷史、地理、人文等知識,而且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研讀學習傳統文化能夠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時能夠不斷擴大我們的知識儲備。 一、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人類之所以能夠不斷進步和發展,究其原因就在于人類善于借鑒和傳承前人的優秀文化和經驗,在不斷的學習中我們的思維變得更加敏捷,我們的認知能力得到不斷發展,華夏的文明史不斷得以延續和發展。從語文學習中我們知道了華夏民族勤勞、善良、守禮、誠信、團結合作的優點。因此,我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常常教導學生要知書達理,做德才兼備的人。語文是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基礎,只有學好語文才能更好的寫作,更好的與人交流。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途徑 (一)在閱讀中品讀傳統文化 中國的教育最早源于孔子的私塾,他用“禮樂”教化民眾做一個知理懂理的人。古代最早的啟蒙教材是《三字經》,它作為久傳不衰的國學經典被我們誦讀傳承。作為教師在上語文傳統文化時,不能僅僅局限于教識生字、理解文意。我們應該深度挖掘教材,教學生從經典傳統文化中有所啟發,有所感悟,感悟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就如閱讀《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等,這些句子都是強調尊老愛幼、為人處世的道理,這和我們提倡的“先做人,后做事”是一樣的道理。教育的最大成就就是培養三觀端正的人,只有學習傳承好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才能不斷進步,國家才能不斷發展! (二)充分運用互聯網傳承傳統文化 隨著經濟與科技的發展,計算機作為新時期下的技術產物,被教育領域廣泛運用,而多媒體網絡技術在教學當中可以連接互聯網,將知識點以圖片、音頻以及影像等形式展現出來,把抽象的知識點變得形象化,更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而在傳統文化的滲透中,語文教師也應當有效利用這一技術。例如:一年級有一篇課文《端午粽》,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學生對粽子的形狀、顏色以及粽子的制作過程可能存在很大的好奇心。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粽子制作的視頻,讓學生對粽子加深印象。圖像、聲音的有效融合可以讓我的們的課堂氣氛變得活躍,可以讓教師教學變得輕松而有效。這篇課文通過寫端午粽,讓我們明白“有好東西要學會大家一起分享”,同時課上我們還可以給學生講講屈原的故事,從小培養學生強烈的愛國精神。 (三)堅持知行合一,弘揚傳統文化 在傳統文化的滲透中,語文教師要做到知行合一,教材中的文化內容畢竟有限,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擴大文化的滲透途徑,讓他們在生活當中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基于此,教師可以以傳統文化節日展開小組合作討論。例如:我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有很多,比如:清明節、端午節、春節等等,教師展開傳統節日文化交流會,先給學生合理的分組,小組要保持人數和學習上的平衡,然后對學生提問,內容是在端午節時,學生在家中都是怎么度過的,要求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生活經歷或向長輩詢問等方式,寫成調查記錄,最后經過小組討論后再進行匯報。這樣學生在討論中互相交流文化內涵,而且還能讓他們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在節假日帶著學生參觀一些城市中的名勝古跡,使他們感受文化的傳承。 總結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勞動和生活中積累的優秀經驗,涵蓋天文、歷史、地理、人文科技知識等,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學習,在生活中靈活運用,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才能更好的樹立我們的三觀,真正做到“文化自信”。語文教學注重人文素養的目標才能順利達成,因此一線教師應該在語文教學中多滲透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張曉芹.小學語文傳統文化微課程資源開發探索——以達川區逸夫小學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0,34(07):87-89. [2]歐陽娟蓉.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教育價值及其實現[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0(06):219-221. [3]林嘉穎.信息技術支持下小學語文生成性教學策略——以二年級下冊教材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20(06):44-46. 李治文(云南省曲靖市羅平縣馬街鎮魯基完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