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水都江堰 晨之風 “拜水都江堰”不是我說的,是著名散文家、學者余秋雨先生的肺腑之言。借用這個題目,意在表達內心一種崇敬。 2018年的暑氣將近的時節,我走近都江堰,去目睹他的“廬山真容”,去觸摸他的脈搏心跳。剎那間,我一下子被他的偉大和震撼折服了。不得不承認,兩千二百多年前的秦國乃至后來的秦朝帝國絕對是大手筆。始皇帝號稱“千古一帝”,他“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奠定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石。關于秦始皇的功過是非,歷史上存在爭議的見解很多。但是在他之前的秦國的一項影響至今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到今天似乎還沒聽到非議。作為都江堰的直接設計者李冰父子作為歷史的功臣永遠地被后世所銘記,這個也沒有爭議。紀念他們的“二王廟”至今屹立在都江堰顯要位置,在向歷史訴說著一段久遠的故事。 都江堰絕對是秦國的大手筆作品,豈止是秦國?目前都江堰已經成為世界級的文化遺產,為世界水利工程所推崇。都江堰的偉大在于養育了川西平原數以百萬計的黎民百姓,也就是說,沒有都江堰的恩澤,很難想象川西平原乃至成都平原今天是個什么樣子。有描述這樣說公元前256年以前的蜀地境況:“漫無荒煙,洪水滔天,岷江水患,蜀地洪災,莊稼歉收,百姓困苦。”而在此以后不久的太史公《史記》中,對成都平原做了這樣的記載:“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天府之國”的名字也由此而來。“天府之國”也可以理解為是“上天所賜之國”,這個“上天所賜”實際上是指上天借了都江堰這個載體。也就是說,沒有都江堰,何來“天府之國”? 出土的李冰石像
關于都江堰,早在歷史課本里我們都有所了解。在講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科技文化時,都江堰是作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我印象里那一章節還有一幅都江堰插圖,旁邊還有李冰的塑像插圖。能在歷史的長河里留下這樣的一點印記已經是非常不易了,要知道中華民族的文明史超越了五千年,五千年中都江堰只是“滄海之一粟”。 到達都江堰景區時,正是下午兩點多鐘,川西平原的邊緣依然暑氣蒸騰。因為導航的失誤,我們錯過了“二王廟”,而是直接到達了“伏龍觀”,從這里開啟了對都江堰的拜謁。此時的都江堰已經成了世界級的旅游景點,游人多得有點不可思議,這是當年的李冰父子絕對想不到的。想當年他們父子篳路藍縷,帶領民工歷盡艱險修筑都江堰時,那還是一片荒蠻之地,因為他們的付出使這里成了繁華豐茂之地。 伏龍觀遠眺岷江 站在寶瓶口旁邊的高高的“伏龍觀”,遠遠望去,都江堰整體面貌基本一覽無余。浩浩蕩蕩的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大支流,它“來自遠方”,流經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國多雨地區,形成了岷江豐沛的水源地。在川西高原上千回百轉,岷江切開高山,向著川西平原奔涌而出,而都江堰是其最后一個谷地。相對于川西平原,岷江是條“懸江”,都江堰的海拔也是比較高的。當年的秦國蜀郡太守李冰有改造天地的氣魄,受命以來,他精心設計,殫精竭慮,終于降服了岷江這條巨龍。在都江堰,岷江乖乖地聽命于人的安排,岷江水成為了灌溉川西平原的救命水,也由此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尤為讓人驚嘆的是,歷經2000多年的歲月洗禮,目前的都江堰仍發揮著巨大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世界遺產中心非洲部主任埃德蒙·木卡拉感嘆:“都江堰是一項被全世界視為珍寶的工程,灌溉方式之完美,世界各地無與倫比。”全世界的水利工程師幾乎都知道都江堰,對其贊譽有加,他以“全世界歷時最悠久、設計最科學、布局最合理、經濟效益最發達、自流灌溉面積最廣”的“五最”特點享譽中外,被贊為“中國水利工程史上的偉大奇跡,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尤其讓人感嘆的是,在2008年大地震中,經歷了2200多年風雨滄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卻經受住了大自然嚴峻的考驗,除了魚嘴上出現了一些裂縫,其他部分基本完好無損。這與附近一些現代化水利工程出現不同程度的險情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奇跡! 時光回到兩千多年前,秦國的君主中,秦昭襄王絕對是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君主。他注重農業發展,關注民生問題。公元前256年,他委派李冰做蜀郡太守。李冰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人,雖然不是什么政治家和軍事家,但是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他也知道自己擔負使命的重要含義和偉大意義。生活中的李冰敢于創新,敢于走前人沒走的路。為了從根本上解除水患,李冰攜手他兒子李二郎等人,用了三年的時間沿岷江深入考察,了解水情、地勢等情況。實地考察后,他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開鑿寶瓶口,修筑魚嘴分水堰,修建飛沙堰,最終把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大部分修建成了。在自然界面前,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又是偉大的。李冰父子帶領當地民眾硬是將桀驁不馴的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東邊的一條水流經寶瓶口引入成都平原,這條水流窄而深,稱為內江,西邊的另一條水流寬而淺,稱為外江。工程的巧妙之處在于,設置了四六分水的比例,“利用地形和水位差,枯水季大約六成江水流入較深的內江,而洪澇期間六成江水從水面寬闊的外江流走”,整個工程集中了“分洪減災,引水灌田”的優勢。李冰后來還主導修筑了流經成都的后來叫做錦江的水渠,成為了哺育成都的母親河。 飛沙堰 寶瓶口的水流 玉壘山下的內江 都江堰水利工程中,開鑿寶瓶口的難度和工程量都是最大的。當時還沒有發明火藥,工匠們采用了火燒山石,再澆以冷水,使其爆裂,用這種辦法來開鑿玉壘山,艱難可想而知。這是對人的毅力的考驗,當時的民眾是具有難以想象的毅力的。經過艱苦的努力,一道寬20米、高40米、長80米的玉壘山山口鑿造成功了。因為山口的形狀酷似瓶口,所以人們給它取名為“寶瓶口”。打通了玉壘山,岷江水才能夠暢通流向東邊,才可以減少西邊的江水的流量,使西邊的江水不再泛濫,同時也能解除東邊地區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區,灌溉那里的良田。這是治水患的關鍵環節,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因為錯過了“二王廟”,我直接步入了位于離堆公園的“伏龍觀”,沿安瀾索橋來到飛沙堰,站在飛沙堰邊沿欄桿邊,俯視魚嘴分水堰和“寶瓶口”,仰視遠處的“二王廟”和玉壘山,不由想到“岷江遠上群山間”“玉壘浮云變古今”的句子。其實看到“二王廟”更讓人浮想聯翩,“二王”是都江堰建造的大功臣。“二王廟”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史料記載原為紀念蜀王的望帝祠,大概是李冰父子功勞太大,齊建武時改祀李冰父子,更名為“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敕封為王,故而后人稱之為“二王廟”。據文字記載,“二王廟”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東岸,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地極清幽,是廟宇和園林相結合的著名景區。只可惜,沒有親自祭拜“二王”的塑像,權作一大遺憾吧。 安瀾索橋 往事越千年,是李冰父子開啟了都江堰工程的按鈕。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天府之國,有了天府之國,秦國才有了取之不盡的大糧倉,奠定了“做大做強”的基礎,所以后來秦國能橫掃六國,開創統一大業,從這一點來看,都江堰水利工程絕對功不可沒。 據最新的報道顯示,直到今天,都江堰水利工程灌區規模仍居全國之冠,擔負著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區7市38縣1076萬余畝農田灌溉,以及防洪、發電、養殖、旅游、工業生產等多項綜合服務,是四川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礎設施。發展到今天,都江堰除了傳統的灌溉功能外,還承擔著給成都等大城市、城鎮生活供水,保障成都平原眾多中小河流生態用水等重任。可以說,沒有都江堰,就沒有欣欣向榮的四川。 今天的我來都江堰,感受的不僅僅是一項水利工程的偉大,而是領略一種文化,一種中國先民“戰天斗地改造自然”的精神。如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與二王廟、安瀾索橋、伏龍觀等組成的都江堰景區每年吸引數百萬人次前來,這是都江堰留給川西平原人民的“意外之財”。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來,在這里感受“世界水利文化鼻祖”都江堰的聰明智慧,體驗中國古老的農耕文明。當地政府當然不會放過這一發展旅游的良機。據了解,2007年,都江堰景區被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勝。2017年以來,都江堰市大力實施四川省歷史名人李冰文化傳承創新工程,成立了李冰文化研究會(中心),啟動了李冰博物館建設,舉辦了都江堰放水節及水生態文明高峰論壇,成功加入了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世界歷史都市聯盟,舉辦了首屆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與李冰研究國際論壇,實施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精華灌區修復,極大提升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國際影響力。 今天的我登上“伏龍觀”,撫摸玉壘山的石階,感受離堆的厚重,領略寶瓶口的神奇。站在人類偉大的工程都江堰的面前,我感慨萬千。中國歷史上的巨大人工工程譬如長城和大運河都是統治階級維護自己利益的產物,長城是用于軍事目的,目的是抵御外敵入侵,保持皇家政權的萬古長存,里面有太多的血淚和凄慘的故事。老百姓不買賬,出來一個孟姜女哭訴著長城的罪惡。目前的長城遭到了廢棄,好在做為了旅游遺跡還存在人們的視野里,已經沒有任何使用價值了。至于大運河,那就是一條交通通道,隨著國家交通建設的大發展,作為水運的大運河也顯得不太重要了。正如余秋雨所言,“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今天的都江堰依然發揮著作用,并且作用還越來越大。 有人說,都江堰之所以在今天受到后人的抬愛,是因為它與人類、大自然和諧相處。因為和諧相處,都江堰才給予人類豐厚的恩賜。人類只是對都江堰“因勢利導”,而不是“強為其難”。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人類生存的最高法則,也就是所謂的自然之“道”。李冰父子遵循自然之道,造福一方百姓,他們永遠地受到世人的敬仰和紀念,這也是自然之道。 ——2018年8月19日上午 晨之風,本名李濤,高中高級語文教師。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河南省詩詞學會會員、河南省文明教師。工作之余潛心文學創作,在各級報刊雜志發表散文作品300多篇,作品曾被《讀者》《散文百家》《華夏散文》《旅游散文》《美文》《天涯》等文學雜志刊登,有多篇作品被國家級圖書收錄,并有文章被中學選做閱讀分析素材。出版有散文集《從小村上路》《情漫陳州》《我在旅途讀風景》《回望那片故土》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