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3日 耕地用的木犁。 舊時北方獨有的灌溉工具——立井水車。 做工精細、保存完好的扇車,是用來把糧食和秕殼分離開的一種農具。 過去,農民用耬進行播種。耬可以同時完成開溝、下種兩項工作。 (資料圖片)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農民在春天播下希望,經過辛勤的勞作,終于迎來了期盼的豐收。秋分時節,我們迎來了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在與全國農民共慶豐收的時刻,我們通過傳統農耕用具,來重溫農耕文化帶給我們的記憶。 □本報記者 楊惠玲 文/圖 市博展出市民農具藏品 在石家莊市博物館有一個常設展覽——農耕與民俗展。這間展廳內,陳列著近500件農耕民俗器物,全部是新華區趙陵鋪一街社區居民何信芳的藏品。當年作為返鄉知青有著12年種地經歷的何信芳,與農具有著很深的感情。一個偶然的機會,萌生了收藏農耕器具等老物件的想法。 我國的農耕歷史源遠流長,刀耕火種是原始農業的最初階段。人類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發現并將某些植物栽培種植,使之開花結果,這些都標志著農耕時代的到來,人類從此有了穩定豐富的衣食之源。隨著勞動人民生產經驗的不斷積累和豐富,相繼發明了耬、犁等一系列生產勞動工具,農耕技術也不斷改進和提高。 耬、犁、耙、鋤、叉、鐮、耠、锨、鐵腳大車、獨輪車、石碾、石磨、立井水車……何信芳收藏的這些器物,最初在社區進行展覽,最終入駐石家莊市博物館,“我就是想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些即將消失的農具,更直觀地了解我們傳統的農耕文化,知道我們吃到的每一粒糧食是怎樣來到餐桌上的,從而體會一粥一飯的來之不易。”何信芳說,不論是傳統農耕還是現代化農業,金秋收獲之時,我們更要懂得豐收背后農民付出的汗水和辛勞。 老物件講述一粒麥的嬗變 走進石家莊市博物館農耕與民俗展廳,首先看到的是一個中間帶斗的農具,如果不是展牌上的介紹,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叫“耬”,“這是在北方旱地上播種用的農具。”何信芳介紹,“耕三遭耙三遭,地里能出金元寶”,每年播種之前,都要用犁和耙把地做好,再進行播種。“這個時候用的就是耬。”耬由牲口或人在前面牽引,后面有人扶著前進,麥種就裝在中間的木斗中,可以同時完成開溝、下種兩項工作。用耬一次可以種一壟或多壟,最多可達五壟。我國古代的耬車,就是現代播種機的始祖。“后面還要跟著一個人拉石砘子壓實泥土,以保證麥子的出苗率。” “你看,這個叫立井水車。”何信芳說,立井水車是舊時北方獨有的灌溉工具。一個個水斗被小橫軸連接起來,形成一個轉動的大鏈條,套在井上一個大輪上……何信芳一邊介紹,一邊演示著水車轉動的過程。水車發出了清脆的“啪噠、啪噠”聲,“水車上裝有一個擋板,為的是防止水斗倒轉。”何信芳笑著說:“聽到這個聲音,人們就知道是水車在轉。” 小麥成熟收割后在專門辟出來的場上進行晾曬、打場,“后來有了扇車,農民打場的勞動強度就減小了很多,效率也提高了。”何信芳介紹,扇車是用來把糧食和秕殼分離開的一種農具,構造比較復雜,扇箱的密封要求也很高,僅鉚釘就有千余個。 從耕種的農具,到小麥收割后打場、磨面的器物,何信芳的藏品可以完整地再現一粒麥種嬗變成白面的全過程。“這些器物有的現在已經很難見到了。在我看來,它們已不是一件簡單的農具,而是我國傳統農耕文化的真實寫照,蘊藏著我國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何信芳說,他不但要挖掘農耕民俗文化,還要努力地把它傳承下去。 秋分時節共慶豐收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迅速推進,傳統農耕文化日漸式微,很多傳統節日中的農耕文化元素,逐漸被新興的文化元素所取代,對此,設立一個專屬于農民的節日,無論是從傳承農耕文化還是展示農民精神面貌都具有非常好的引導意義。 經黨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國家把豐收節定在秋分這一天,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六個節氣,秋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秋分和春分一樣,都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秋分,八月中。”《群芳譜》云:“至此而陰陽適中,當秋之半也。”從溫度上看,秋分節氣之后,東北、西北、內蒙古地區一般在10℃以下,華北地區10—20℃,長江以南地區降至30℃以下。因此,從氣溫上看,長江以南地區從這一節氣起才逐漸進入物候意義上的秋天,即日平均氣溫22℃以下。 秋分是收獲的季節。在中國北方地區,夏玉米進入了收獲季節,也就是過去的“三秋”大忙季節。秋分之后,50毫米等雨量線急劇南移至東南沿海,黃河以北地區的降雨量一般下降到25毫米以下,除了海南、臺灣等地區外,全國大部分地區的雨季已經結束。這樣的氣候特點為秋季作物的收獲提供了難得的好條件。當前,玉米的機收率均達到80%以上,和過去完全不同了。收獲完玉米之后,就開始秋播冬小麥。因此,秋分節氣連接北方兩大作物,對農民極其重要。南方的水稻盡管沒有收割,但已經進入了中晚稻灌漿、揚花的關鍵時期,豐收已經在望。除了主糧作物,油料作物、水果、蔬菜等都進入了收獲季節。 弘揚傳承農耕文明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會長袁學駿說,在“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分享農民豐收喜悅的同時,弘揚農耕文明、加強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對于豐收節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農耕文明是中華文化的鮮明標簽,承載著生生不息的華夏文明,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時至今日,仍舊有很多緬懷傳統的農耕民俗文化。”袁學駿說,通過一個專屬于農民和農耕文化的節日,讓傳統的農耕文化能夠發揚光大、傳承下去,使現代的人們從中銘記農耕文化的意義,從而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的實施。我們以“中國農民豐收節”為契機,推動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現代社會的文化生產方式、表現方式、傳播方式、體驗方式,讓傳統農耕文化活起來。 “‘農民豐收節’不僅僅是農民的節日,也是中國廣大勞動人民的節日。”袁學駿說,其他社會群體也要參與其中,共同體驗豐收之樂,傳承農耕文明。 金色九月,秋意起,萬物收。“中國農民豐收節”作為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推動著傳統農耕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有機融合,增強著群眾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