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即將進入6月,電影院至今還沒能復工,眾多影片被積壓無法發行,整個電影行業充滿焦慮。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網絡電影卻迅猛發展,經過近兩年的洗牌和升級之后,僅2020年1-4月分賬破千萬的網絡電影數量就有26部,最高票房更是高達5300萬,頭部網絡電影的盈利能力,已經達到中等級別的院線水平。 隨著《囧媽》《大贏家》院線轉網絡免費播出,以及《肥龍過江》《我們永不言棄》通過網絡單片付費,一部電影究竟該死等傳統院線恢復,還是該“放下身段”考慮網絡院線,成了不少片方需要面臨的選擇。 據網視互聯(ID:wxs360)統計,2019年,70%的院線電影票房不足1000萬(分賬不足350萬),超過60%的影片回款不足百萬。這些電影雖然“貴”為院線電影,“配置”也比大多數網絡電影要好很多,但票房卻還不如一部網絡電影。 面對這樣的發行現狀和2020年的特殊局面,國產影片是時候拋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固有思維,重新考慮“電影發行”這件事了。 眾多大片被積壓,未來檔期更“擁擠” 錯過了春節檔,錯過了五一檔,2020年院線電影“重啟”就直接進入了“暑期檔”。 去年暑期檔,院線里跑出一匹黑馬——《哪吒》。但隨之而來的是,剩下的其他影片,幾乎都被《哪吒》碾壓成了炮灰。就連成龍大哥主演的《龍牌之謎》票房也才2082萬,片方分賬733萬,這點分賬還不及中等級別的網絡電影。 而今年的暑期檔,面臨著疫情之后漫長的過渡期,市場情況不容樂觀,甚至連黑馬都不可能出現。 接下來的國慶檔,是2020年最后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大檔期。對于眾多撤檔的大片來說,錯過了“國慶檔”,就意味著錯過了2020年的電影市場。 在這樣的情況下,國慶檔大片的“擁擠”程度可想而知。之前撤檔的《八佰》《唐人街探案3》《奪冠》《緊急救援》《急先鋒》《姜子牙》,最近定檔的《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以及張藝謀導演的首部諜戰片《懸崖之上》都可能在國慶檔角逐。 而且眾多被積壓的大片,都會在未來一年內選擇熱門檔期陸續上映。2020年的國慶檔以及2021年的熱門檔期競爭將空前激烈,留給中小成本院線的機會并不多。 相比之下,網絡電影受檔期的影響并不明顯,而且市場在不斷擴容。 目前,電影行業已經進入一個網絡院線和傳統院線相互融合的階段,當然,網絡電影向院線靠近將是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網絡電影放到傳統院線里,目前還普遍缺乏競爭力,但院線電影邁向網絡,卻只有一步之遙。 正是因為網絡電影目前跟院線電影的這種差距,導致大部分院線電影轉網絡,目前還具有著較為明顯的競爭優勢和議價能力。 “配置”比網大高,票房卻比網大差 相比網絡發行,目前傳統院線確實擁有著更大的市場空間和票房天花板,但不得不承認,大多數院線電影都淪為了炮灰,只有站在地板上仰望天花板的份兒,票房分賬甚至還不如一部網絡電影。 以2019年為例,我們來看看那些“配置”比網絡電影高,卻“淪(選)為(錯)炮(渠)灰(道)”的院線電影: 嚴屹寬、耿樂、杜鵑主演的《秦明·生死語者》,票房2981萬(分賬1003萬) 張震、廖凡、倪妮主演的《雪暴》,票房2814萬(分賬962萬) 王大陸、肖戰主演的《素人特工》,票房2242萬(分賬758萬); 鄭愷、張雨綺主演的《最佳男友進化論》,票房1771萬(分賬601萬); 陳都靈、劉昊然主演的《雙生》,票房1763萬(分賬598萬)。 吳鎮宇執導,吳鎮宇、喬杉主演的《轉型團伙》,票房1670萬(分賬263萬); 馬伊琍、富大龍主演的《進京城》,票房1461萬(分賬525萬) 郭濤執導,郭濤、范偉、張子楓、王迅、梅婷等主演的《欲念游戲》,票房745萬(分賬257萬); 王迅、張倫碩、黃燦燦主演的《廢柴老爸》,票房520萬(分賬187萬); 大澤隆夫、俞飛鴻主演的《在乎你》,票房501萬(分賬172萬); 張猛執導,周冬雨、曹瑞主演的《陽臺上》,票房397萬(分賬135萬); 李彧、駱達華、王大治主演的《灰猴》,票房377萬(分賬131萬); 王迅主演《靈魂的救贖》,票房只有73萬(分賬26萬); 鞏漢林、關小平主演的《耿二驢那些事兒》票房2.1萬(分賬7130元); 這些電影,匯聚了不少明星,陣容比網絡電影強大很多,但片方分賬只有幾百萬,有的甚至只有幾千元。 對于這些中小成本影片或小眾藝術影片,難道等待它們的,就只有被商業大片瘋狂屠戮的命運嗎? 當然不是,他們都忽略掉了一個重要的渠道——網絡發行。 與院線炮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網絡電影經過這幾年的洗牌和升級之后,票房分賬破千萬的網大比比皆是,甚至2020年上映的網絡電影中,10%的網絡電影分賬均突破了千萬。這些網絡電影的投資成本和演員陣容都弱于大多數院線電影,但取得的分賬成績卻遠遠超過了這些炮灰電影。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上面這些明星來演網絡電影,或者上面這些院線電影選擇網絡發行,幾乎可以肯定,分賬情況會比現在好很多。 做院線里的炮灰,還是網絡上的頭部? 對于大多數中小成本電影來說,發院線還是發網絡,這是一個關乎影片生死的問題。 通過對網絡電影市場和院線電影市場的梳理和對比,網視互聯(ID:wxs360)發現了一些規律。 1、“院網同步”作品,網絡分賬往往高于院線票房 比如2018年《九門提督》院線票房0.9萬,而網絡分賬高達1055萬,《天下第一鏢局》院線票房50萬,網絡分賬卻高達994萬。 2019年的情況也同樣如此,《三重威脅之跨國大營救》院線票房152萬,但網絡分賬卻高達1978萬。 2、同樣主創的電影,走網絡是爆款,走院線是炮灰 陳浩民主演的院線電影《借眼》,片方分賬162.3萬;而陳浩民主演的網絡電影卻部部都是爆款,隨便一部票房分賬都在千萬以上。 3、同類型或名字相似的影片,網絡和院線命運截然不同 院線動畫電影《天池水怪》票房只有4.27萬,而網絡電影《水怪》上線20天,票房分賬1769萬。 周海媚、王澤宗主演的院線電影《捉妖學院》票房只有2.4萬,而網絡電影《捉妖大仙2》分賬高達1645萬。 4、院線電影拼綜合實力,網絡電影拼影片品質 事實上,院線基本上是頭部公司的斗技場,比拼的是演員級別、主創陣容、投資體量、排片能力、宣發營銷等。 中小型公司制作的中小型影片,要跟影業巨頭的大片搶傳統院線市場,比登天還難。這些中小成本影片本可以在網絡市場能獲得更好成績,但偏偏選擇與商業大片在院線死磕,最終不得不灰頭土臉的敗下陣來。 與其如此,還不如委下身段,根據影片體量和調性,試著選擇網絡發行,在“大佬們”尚未看到或是看不上的新觀眾市場,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或許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一切不以票房為目的的發行,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70%的院線電影分賬不足千萬,但即便這樣,很多人還是不考慮網絡院線。究其原因,其實還是莫名其妙的“院線情結”。 對很多制片方來說,“網絡發行”就等于“low”。于是非要去院線拼殺,最終落得一地雞毛,無非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其實,不管是與傳統院線還是網絡發行,都是平等的,最終都是為了讓好內容能更好地走向大眾。 視頻網站龐大的會員基數、持續的高增長率,不斷打破行業天花板的票房,讓網絡發行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對于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等視頻網站來說,網絡發行已經是一門長期的、高速增長的、經得起考驗的生意。 網絡電影已經發展6年,商業模式已經得到驗證,只待更優質的內容來激活更大的市場。 所以,面對一部中小成本院線電影,片方應該理性考慮,你的影片究竟適合傳統院線還是網絡院線,你的影片跑贏院線同期影片的概率比較大,還是跑贏網絡電影的概率比較大? 還有,花費同樣的營銷成本,你能在院線里砸出水花,還是砸在網絡電影上動靜更大?你應該認真評估一下,你的影片能擠進院線的前30%,還是更容易擠進網絡電影的每月前幾名? 事實上,不管走網絡還是走傳統院線,電影發行的本質就是被更多人看到。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不以票房為目的的發行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希望未來,院線里少一些炮灰,網絡電影里多一些精品,每一部電影都能夠得到其應有的回報。 ·END· 近期熱文 商務合作請聯系微信13752255077 轉載 | 加入社群 | 投稿 請聯系微信 netwd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