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提到七夕節,代表性的就是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 腦海里立刻浮現出他們踏著喜鵲們搭成的天橋浪漫相會的情景。 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在很大程度上是寄托了我們祖先對浪漫愛情的期盼,而這一份浪漫的情懷在奈良時代,漂洋過海也來到了日本。 七夕是中國的乞巧節,也是傳統的情人節,主要是祈禱得到愛情。 然而在日本,卻和情人節沾不上什么邊。 日本的七夕節源于中國,經過多年的演變,如今已經成為日本夏季傳統的節日之一。 七夕在日本原是朝廷貴族的祭祀活動,又稱乞巧奠。 從江戶時代起,才成為一種民間慶祝活動。 本來跟中國一樣,是舊歷的7月7日,后來在明治6年(1873年)改歷以后,只有很少地區沿用舊歷,大部分地區把七夕節變為新歷的7月7日; 另外東日本和北海道,仙臺等地是推遲一月,把8月7日(一說8月6日到8日三天)作為七夕節,這樣和舊歷七夕大致相同。 今天世界各國都使用公歷,每年的節日日期計算不便。 日本對此采取了非常現實的“一刀切”處理,干脆改成了公歷七月七日(有些地方設為八月七日)。 在日本,織女不但要賜給孩子們巧手,還要負責滿足各種愿望。 日本七夕節(“七夕祭り”(たなばたまつり))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而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 和日本新年一樣,七夕可以許愿,把心愿寫在紙條上,然后掛在樹上。 許愿的內容不限,父母健康,家庭幸福等等,什么都可以,其過節的隆重程度甚至超過作為起源地的中國。 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愿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此外還要在院子里擺上玉米、梨等供品,以此請求織女星保佑自家女孩的書法、裁衣等手藝能有所進步。 慶典結束時,這些供品將被放到河里順水漂走,以此象征著自己的心愿能夠到達天河。 據說在室町時代,室町將軍家過七夕時,都會由將軍親自在七張樹葉上題詩,然后把它和掛面等祭供品一起綁在竹枝上扔向屋頂,以求詩意通達。 到了江戶末期,德川將軍家則以在竹枝上掛短冊的形式來慶祝了,那時的江戶,正好開始普及讀書習字,所以民間就流行起把彩紙,詩簽、筆、墨、彩線、布條等掛在竹枝上,以祈望書法,珠算,縫紉等的技藝長進。 而如今,七夕的祝愿已不再局限于此。 日本的七夕節有很多活動,根據各地不同的習慣,慶祝七夕祭的形式也各不一樣,現在一般流行的做法,主要有裝飾街道、店面、歌舞表演,焰火,抬轎子、寫“許愿短冊”等,也就是把自己的愿望寫在帶一根線的紙簽上,然后把寫好的這張紙簽系在竹枝上,這樣便會如愿以償了,非常熱鬧。 而且據說在以前,掛有短冊的竹枝一般在7月6日晚上豎起,7日就得把掛滿祝愿的竹枝放進海里或河里,任其漂走,這叫送七夕就像日本很多行事中的做法一樣,都含有希望水流帶走災難,帶來好運的意思。 現在,附近沒有海和河流的地方,或者即使有,也因為環境污染的關系,送七夕的行事往往不能實現。 在很多幼兒園、小學校,行事完畢后,把短冊等付之一炬,以代替送七夕的行事。 這種做法只有日本存在,在別的國家是沒有的。 可見日本人對他國文化不是照搬而是按照自己民族的習俗去吸收,并且將他國的文化融入自己民族生活之中。 在日本的仙臺、平冢、一宮這些地方,七夕的祭典活動很轟動。 最著名的地方是京都府的北野天滿宮、香川縣的金刀吡羅宮、神奈川縣的平冢市和富山縣的高崗市,都大規模的舉辦七夕活動。 日本的七夕還有一個習慣,就是人們會到商店購買粘米做的小點心來吃。 吃這個小點心是有講究的,一來是喜鵲搭的橋怕不結實,為了保障牛郎織女的交通安全,要弄些粘的東西來把橋沾得結實點兒;二來牛郎織女好久不見,難免有些情不自禁的情節,喜鵲們看在眼里,不免亂說,為了避免影響安定團結,也要弄些粘的東西把廝鳥們的嘴巴粘起來。 由此可見,日本的七夕和中國一樣,都是來自于牛郎織女的傳說,日本古書《古今要覽稿》,《古事類苑》等中,對這一點都有記述,按照這些資料記載,七夕在日本盛于奈良時代,最初是宮廷節日,叫做“七日盆”,用于祈求婚姻美滿,儀式相當復雜,要求一天吃七頓飯,洗七次澡。 好在,傳到民間以后,七夕變成了孩子們的節日,也就沒有了這樣多的繁瑣。 中文最大日本文化電子揭示板浪人御所(SenGoKu.Cn)與日本視角(JPsoo.com)旗下自媒體,日本物語介紹日本歷史、文化、設計、游記、器物、藝術、生活等內容,做有深度有啟發的公益性日本自媒體品牌。 JPSOO.COM 日本視角 SENGOKU.CN 浪人御所 CHINICHI.CN 知日BASARA 運營擔當:朱印船 http://weibo.com/langrenyusuo
|
|
來自: 昵稱7172535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