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是戰國初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改革家,魏文侯時期的吳起在魏國備受重用,期間他鎮守河西,成功地抑制了秦國東出,硬是把秦國死死的摁在函谷關以西。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繼位,此時的吳起“為西河守,甚有名聲”。按照吳起的能力,以及他此前取得的功勞,完全可以得到提拔。 恰好,當時魏武侯想從百官中選用一人擔任宰相,經過權衡后,任用的是魏國的貴族田文(非此后的孟嘗君),而非呼聲最高的吳起。 對魏武侯的這個人事安排,吳起很不解,很不爽,也很不服。 于是他找到田文理論,吳起說:“我們來比一比誰的能力強,可以嗎?”田文說:“這有什么不可以的,你先說吧”。 于是,吳起梳理了自己三個方面的優勢,想把田文比下去。 吳起先說:“論帶兵打戰,身先士卒,使敵國不敢入侵我魏國,你比得了我嗎?” 田文說:“我不如你。” 吳起又說:“論管理百官,充實國家財力,改善百姓生活,你比得了我嗎?” 田文還是說:“我依然不如你。” 吳起得理不饒人,他接著說:“論鎮守河西,使秦兵不敢東進、韓國和趙國服從魏國,你比得了我嗎?” 田文仍舊說:“我還是不如你。” 于是,吳起很不解的問:“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在吾上,何也?”——你在以上三個方面都不如我,魏王卻選擇你任宰相,到底是為什么? 看得出來,吳起的內心深處是很不服氣的! 大家猜,田文是如何回擊吳起的呢?其實,田文只用了一句話,就把吳起懟的啞口無言。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
田文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現在國君剛繼位,年紀又輕,還沒建立威信,大臣們未必服他,百姓也未必信任他,此時,你說是任用我為宰相合適呢?還是任用你為宰相合適呢? 田文是魏國的貴族,背后有魏國宗室的強大勢力支持,與魏武侯還是一家人,而吳起只是一個外國人(衛人也)。在這個時候,作為新國君的魏武侯當然更信得過自己人田文了。 田文講完這番話后,吳起“默然良久”,雖然心中還是不服,但不得不承認,對魏武侯來說,田文確實比自己更合適擔任魏國的宰相。 職場上,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出人意料的人事安排——被重用的人未必能力很強,能力很強的人未必得到重用。吳起的遭遇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而這樣的例子在職場上比比皆是。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關鍵就在于:對于領導者來說,信任遠比能力重要! 可見,職場上能被重用的人,一定是深受領導信任的人。一個人想在職場上混得風生水起,首先要取得領導的信任,至于靠什么去取得領導的信任,那就要看你面對的是什么樣的領導了,這沒有標準答案。 職場水很深,職場很無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我們不得不面對。 ![]() 專欄 職場法則 |
|
來自: 老鴻5jmx3tglz8 > 《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