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一般來講,具備豐富的自然資源,是任何國家實現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前提,即使無法做到“大富大貴”,但躋身中等收入國家還是很有可能,然而事實卻并非總是如此。環顧全球,資源極其豐富卻一貧如洗的國家其實并不在少數,比如,大洋洲面積第二大國巴布亞新幾內亞,無疑是鮮明的例子。 巴布亞新幾內亞,簡稱巴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由新幾內亞島東半部及附近的俾斯麥群島、布干維爾島等600多個大小島嶼組成。巴新北部隔太平洋與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相望,東部隔所羅門海與所羅門群島為鄰,南部隔托雷斯海峽與澳大利亞相對,西部與印度尼西亞接壤,國土面積約46.3萬平方公里,是大洋洲面積僅次于澳大利亞的第二大國,人口約808萬,首都為莫爾茲比港。 巴布亞新幾內亞行政區劃圖 作為一個種族多樣、信仰多元的國家,作為主體民族的美拉尼西亞人,約占總人口的98%,超過93%的民眾信仰基督教徒,并以英語為官方語言。說句題外話,巴新境內的華人數量雖然很少,但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都發揮著巨大作用。例如,曾經三度出任總理、執政5年的陳仲民(英文名為朱利葉斯·陳)便是華人,而他也是大洋洲首位華人總理。 早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新幾內亞高地便已經有人類定居,但在16世紀初西方殖民者到來之前,這里依舊處于原始社會階段。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率先發現新幾內亞島,34年后,葡萄牙探險家奧爾蒂斯·德雷特斯到達該島北部,因為發現當地自然景色、氣候情況、居民的膚色都跟西非幾內亞灣沿岸極其相似,故為它命名為巴布亞新幾內亞。 巴布亞新幾內亞前總理陳仲民來華祭祖 從19世紀中后期開始,歐美國家在全球肆意奪取、瓜分殖民地,在這股浪潮中,巴新在1884年時被英、德兩國瓜分。1906年,澳大利亞先是接管英屬新幾內亞,隨即又在1914年占領德屬新幾內亞。1942-1945年間,原英屬、德屬新幾內亞均被日本占領巴新,但在戰后重歸澳大利亞統治,并在1949年整合成一個行政單位,稱“巴布亞新幾內亞領地”。1975年9月,在堅持不懈的抗爭多年后,巴新終于贏得獨立。 平心而論,巴新境內的自然資源相當豐富,完全具備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其中,已探明石油儲量為5.76億桶,天然氣約為7萬億立方英尺,銅金共生礦約4億噸,金礦3110噸,銅礦2000萬噸,鎳、鈷、銀等礦產的儲量也相當可觀。與此同時,巴新的森林、漁業資源也極為豐富,林木總蓄積量約為12億立方米,金槍魚儲量約占世界的20%,并盛產椰干、可可、咖啡、橡膠、棕櫚等農作物。 巴布亞新幾內亞土著民 毫不夸張地說,如果上述資源能夠得到合理、有效開發的話,巴新完全有資格躋身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然而,由于巴新內部民族矛盾尖銳、黨派爭斗激烈、吏治極其腐敗、缺乏合理且長遠的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貧富分化懸殊等原因,導致它雖然具備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但在獨立近50年后,卻始終沒有擺脫一貧如洗的窘境。 時至今日,巴新依舊是個貧窮、落后的農礦業國家,不僅經濟結構單一,基礎設施薄弱,而且生產方式原始,以至于許多山區居民至今仍過著刀耕火種、自給自足的部落制生活。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巴新在2018年的人均GDP僅有2723美元(約合19060元人民幣),人均日收入僅有52元,屬于“中等收入偏下”國家行列。 巴布亞新幾內亞風景 經濟的一貧如洗導致巴新民生維艱,給社會保障帶來難題,從而嚴重削弱民眾的幸福感。截至目前,巴新的貧困率高達37%,文盲率為34%,平均每1萬人僅有1名醫生,新生兒死亡率為39.67‰,數據令人觸目驚心。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2019年度人文發展指數,巴新在189個國家中排名第155位,屬于“低人類發展水平”。 在無力獨自解決生存難題的情況下,向外國或國際組織尋求援助,便成為巴新政府的“不二之選”。在眾多的援助方中,澳大利亞的援助額始終高居首位,僅在2017-2018財政年度便援助巴新5.46億澳元,占總金額的68%。大量的外援固然有利于幫助巴新度過重重難關,但并沒有在實質上消除它貧窮落后的根源,要想實現本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關鍵還得靠自己。 莫爾茲比港鳥瞰圖 正是認識到這一點,巴新政府近年來開始實施“以出口帶動經濟復蘇”戰略,加大對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開發力度,并著力推行公務部門改革,以爭取黨派合作、化解社會矛盾,使得社會秩序漸趨穩定、經濟發展稍有起色。然而,由于巴新的政治過于混亂、經濟基礎非常薄弱、科技水平極其落后,要想徹底擺脫貧窮、走向小康,還有相當漫長一段路要走。 參考書目:《列國志:巴布亞新幾內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