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并圖=陳建強 采訪=孟冉 我曾踏上無數關乎信仰的疆土上,闖入荒漠世界,只為尋求那一瓢甘泉,把鏡頭始終對準那些充滿信仰的人們。我想,影像能如實地表達,是我理解信仰的一種探索,也作為一個審視它內涵的載體。我穿過印度的恒河,觀察浩瀚的日月星辰,耳聞印度教徒念念有詞,我的鏡頭里總是擠滿了各色的人等,每次我總想,如果此時我能有一雙異質的眼睛,去觀察,會不會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世界會不會有我的色彩? 從恒河的起源之地——喜馬拉雅山脈,再到恒河結束的孟加拉灣,恒河流經的土地與城市都留下了我執著的足跡,也留下了我拍過的人生。我喜歡依托恒河背景來表現印度人所向往的那份空靈、純凈以及簡單,這也是我一直想要追逐的。千百年來,印度人在恒河邊冥想,他們的精神豐盛,不斷追求著一種生命的永恒。恒河給予印度教徒們足夠的思考空間,在此冥想、崇仰、膜拜,以感悟生命的真諦。這種放棄物質欲望而追求精神生活的境界卻是我無法達到的。 許多自古流傳的神話,使印度人民對恒河母親生起無限的懷想,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結。在印度,大多數印度教信徒終生有三大夙愿:去恒河沐浴、飲恒河圣水、老了能在恒河岸邊死去。恒河就如一個寬容祥和的老者,接納、包容、寬恕著來自西面八方,不同裝束的印度教徒們。他們認為這樣可以洗清他們身上的一切罪孽。 每天早上四五點鐘,晨光熹微,成群成群的男女老少已經在大街小巷中涌動,他們中有當地居民,有千里迢迢趕來的印度教教徙,也有為了一飽眼福的異鄉游人,大家只有一個目的地——恒河之岸。 在恒河兩岸,教徒們有的潛在冰冷的水中,親吻河水,然后捧起河水撒在頭上,希望用干凈的肉體迎來新的一天;有的站在岸邊,用器皿盛滿恒河水高舉過頭,然后再倒出,懇求靈魂得到凈化……當太陽的最后一抹輝煌在地平線消散,恒河東岸的荒野緩緩變得一片黝黑,恒河西岸開始了新的燈火光輝。恒河祭祀的鈴聲開始響起,據說是6000年前流傳下來的火種,點燃的圣火,一場遠古的祭司從此開來,千百年來,關于虔誠的一切事物與思想,從未改變。 在我看來,個人與世界的理想關系,是一邊經歷著,同時有一只眼睛觀看著自己,這樣的關系就很不錯。探訪世界的維度也好、經歷也好、人性的復雜,豐富的精神層面也好,我只是選擇在最好的適當時候,拍下感動我的“赤子情懷”,而如何在生命里保持一顆赤子之心,這是我要永久追隨的命題,也是我的鏡頭永遠要銘記的傳說。 編輯:您從2012年便開始進行恒河主題的創作,是什么吸引你近十年持續關注并拍攝恒河主題作品? 陳建強:恒河,是印度文明的搖籃。作為印度第一大河,它發源于喜馬拉雅山脈,全長2700多公里,中、上游有2100多公里在印度境內,下游500公里在孟加拉國。 恒河是印度的圣河,歷史悠久,有著濃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經過千年的文明洗禮,恒河兩岸的人們仍然保持著古老的習俗。勤勞的恒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勞動生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的足跡遍布恒河兩岸,詩人歌手也行吟河畔。至今,這里仍是印度的精粹所在。 作為一名人文攝影師,我看過許多關于恒河的故事與作品,對恒河充滿了崇敬。我深深地知道,最震撼人心的東西,必須要親身經歷,無論是哪本地理雜志的圖片,哪篇繪聲繪色的游記,都無法寫出能夠感動自己心境的東西,只能靠自己去親身感受! 因此,從2012年至今,我十多次來到這條具有靈魂的河流,試圖用詩意的影像講述恒河精神與故事。 編輯:在恒河系列中,有許多采用二次或多次曝光方式拍攝的作品。如何想到這種創作方式?在您看來,多重曝光拍攝人文題材的優勢及挑戰在哪里? 陳建強:在恒河沿岸的建筑墻壁上畫著許多古老的壁畫,壁畫中的內容不僅畫著關于恒河關于信仰的古今故事,也弘揚了印度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有著鮮明的民族地域文化特征,富有很強的感染力,似乎在對每一個觀者講述千年故事。這些傳統的壁畫,激發了我攝影創作的靈感,我試圖運用多重曝光的手法將恒河精神融合成一幅幅作品,期望我的多重曝光的恒河作品能夠有“一張圖片穿越千年”的時空感,將信仰與恒河有機融合來表現這條靈魂之河。 對于恒河故事的多重曝光創作,每一次影像疊加拍攝,都是一次想象力的突破和對技術的考驗。它不同于靜物攝影多重曝光,可以慢慢的思考與充分的準備。人文攝影多次曝光,更為復雜,要在紛亂的現場,快速的把控與合理的取舍,還要講究如何在多次曝光過程中對構圖、布局、色彩、線條,影調與曝光量等的規劃與控制,因此有非常大的難度與挑戰。 其實,最難的部分,還不是多次曝光技術層面上的,而是在創作過程中,必須盡量將自己的情緒、觀點、意念,既切合主題而又能含蓄的表達出來。在拍攝中,一切拍攝對象,都可能發生變化,都要隨機應變。我認為,用多次曝光拍人文時,安靜地去觀察與思考才是作品成敗之根本。而把自己真正融入故事之中,把自己當成他們中的一員,才能真正感受到赤子之心,也才能與信仰的靈魂不謀而合,我覺得,那是對不朽的赤子之心的最好的致敬。 編輯:您的這些作品似乎傳達出一種神秘而又幽遠的氣質,這是您有意為之的嗎?您想通過這組作品表達的思考是什么? 陳建強:多年來,我不止拍攝恒河的多重曝光題材,而是將多重曝光創作應用到各類有關信仰的主題,例如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等。在我拍攝的這些信仰主題的多重曝光作品中,我都在希望能夠表現出信仰的神圣、虔誠、神秘、亙古、永恒,一張圖片穿越千年的意念。因此,我一次次將鏡頭對準自己所理解的信仰元素,赤子、日、月、星、辰、輪回、永恒、真實、虛幻...用多次曝光的技法來進行赤子專題的創作,試圖去穿破信仰這道門,表現虛實相間、亦真亦幻、真摯純凈的赤子之心。 編輯:在項目拍攝前,是否會有詳細的拍攝計劃?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 陳建強:要拍好任何專題都需要對拍攝內容有一些了解,這樣才能有方向的進行拍攝規劃,沒有規劃的拍攝是茫然無措的。在拍攝的進程中往往會進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改與變化,因為現實場景和事件會與想象中有較大差異。因此,要對拍攝題材的背景資料,地理環境,歷史文化有所了解,也要觀看大量的相關圖片,然后結合自己的觀點與表現手法,才能做好比較充分的準備。 編輯:在拍攝多重曝光的作品時,如何圍繞主題與個人思考,選擇合適的畫面元素?以及如何讓對這些元素進行安排與重構? 陳建強:在無數次的多次曝光試驗中,總結出它的拍攝手法并不容易,多曝不等于亂曝,多重曝光也不能是炫技,不能只從畫面層面看作品,要從主題與思想去出發,作品需要有思想情感與攝影語言的合理表達。要拍好多重曝光作品,必須遵循“簡” “減”的交替規則,第一層的“簡”可以理解為被攝主體的環境一定要簡潔,多重曝光的素材內容也必須簡潔,這樣主體與陪體的組合才能具有章法與布局,才不雜亂;第二層的“減”則是多重曝光時各次曝光,對于曝光量的合理減少,對于大部分多重曝光拍攝來說,第一次曝光應該在正常曝光的基礎上減少1-2檔的曝光量,第二次多重曝光疊加素材時要在正常的曝光基礎上減少2-4檔的曝光量,才能將主體與素材通過多重曝光有機融合,做到有主有次,繁而不亂。所以,每一次曝光的疊加,必須是經過深思熟慮,精心布局,預留空間,嚴格控制曝光,才得以孵化出具有思想性、藝術性與技術性的多重曝光作品。 編輯:后期是否需要做哪些特殊處理? 陳建強:許多攝影愛好者對多重曝光的認識不夠,認為通過電腦后期合成的作品也是多重曝光作品,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 對于多重曝光拍攝的作品來說后期也需要對亮度、對比度,飽和度,清晰度,色彩平衡做一些適當的調整,調整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影調與局部的控制令主體更加突出,這樣畫面會更具藝術感染力。 編輯:對于喜愛多重曝光的攝影愛好者,您建議他們如何學習多重曝光技法? 陳建強:安靜思考,預留構圖,精心控制曝光,運用好畫面中的“黑”,是多重曝光攝影中最為核心的要領。我有編著《多重曝光專業技法寶典》一書,書中意大量實戰案例詳解了人文攝影多重曝光的技法與思路,大家可以通過京東、淘寶、亞馬遜或者當當網進行購買。 編輯:您如何開始從事攝影事業?為何對人文攝影情有獨鐘? 陳建強:在2006年至2012年期間,我用業余時間先后開過影樓和廣告攝影公司,但是那并不是我喜歡的,2012年后創辦了大揚影像俱樂部,至今該俱樂部已經成為國內知名品牌,主要是幫助全國攝影愛好者進一步提高攝影技藝的一個平臺。這期間還創辦了后期強攝影教學網站,目前已經擁有百萬級注冊學員。 1990年,15歲那年,我就喜歡上攝影,剛開始就對人文攝影情有獨鐘,而這份情始終如一。因為,人文攝影有故事,有情懷,有溫度,有深度。 編輯:您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三十余年拍攝了全球100多個國家地區的人文作品。您的主業是從事攝影教育工作,并出版大量攝影書籍,日常生活中如何平衡個人創作、教學工作與生活的關系? 陳建強:攝影于我,是生活,是工作,是事業,是生命組成的重要的部分,是一場終身熱度不減的戀愛。我從剛開始學攝影到現在都是自學的,其實內心一直渴望有個好老師引領我,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這個愿望一直未能實現,我深知自學的不易,所以15年前我重新選擇了攝影教育作為我的職業,我希望將自己的攝影經驗與感悟分享給更多攝影愛好者,因此除了在大學講課之外,還經常在全國各地或者網絡上做公益講座,近年來也出版了10多本攝影后期書籍,皆是希望廣大攝影人少走彎路,學習到更多實用的攝影技藝。除此之外,我常年在外創作也都是帶著一些攝影愛好者邊學邊拍,這種實踐教學對于大家來說進步很快。對于我來說,工作就是攝影,攝影就是生活;白天我不是在拍照的路上,就是在講課的路上,晚上不是在修圖就是在備課,朋友們都說我是為攝影而生的,我自己也并不否認他們的說法。當然,這所有的背后,都要感謝我妻子和兒女的大力支持,沒有他們的支持與鼓勵我也不會有這么幸福的人生。 編輯:未來有哪些創作計劃? 陳建強:我是行攝全球的攝影人,給自己的定位也是國際攝影師,我一直在用腳步丈量世界,用照片講述地球故事。我的座右銘是:夢無界,步不止。我深信一個人不能控制自己生命的長度,但一定能決定它的寬度。走遍非洲,一直是我的計劃,目前為止我已經60多次前往非洲,拍攝過40多個非洲國家的人文風情。還是那句話:夢無界,步不止,等風雨過后,我的腳步與靈魂會再度親吻非洲大地。 陳建強簡介: 中國攝影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 第27屆國展鑒定專家 中國數碼影像專家 中國攝影教育德藝雙馨 全國藝術教育優秀教師 華光攝影學院副院長 福建省攝影藝術協會主席 PPA世界杰出職業攝影師 明基顯示器全球大使 中國十佳數碼攝影師 佳能十佳專業攝影師 大揚影像藝術總監 后期強品牌創辦人 全國藝術教育成果獎 中國當代優秀文藝家 福建省五十周年攝影貢獻獎 福建省文藝百花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