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怎么吃菌子,還是要聽敢于胡亂的

     七里山人 2020-10-09

    原創(chuàng) 敢于胡亂 一大口美食榜 6月24日

    1

    太熟悉的東西,有時候反而還不太好說。

    想去云南吃菌子,想的睡不著覺稱呼菌類,不管野生的還是人工培植的,云南口語中,通常只有一個字眼,那就是“菌”,昆明話發(fā)音“介”,音尾較長還捎帶拐彎:野生菌直接叫作“菌”,如果感到“菌”字發(fā)音不暢,叫作“菌子”至于“蘑菇”或者“菇”,屬于“外來”詞匯,如非萬不得已,不會使用。

    ▲富民黃雞樅

    ▲大果黃雞樅


    和我相仿,不少云南人,僅僅把野生菌看作一種尋常時令菜,并不認(rèn)為那是多了不起的“山珍”,只有在需要向朋友推薦云南菜的時候,才會突然想起來,野生菌是個不錯的選擇,值得花些心思一說。當(dāng)然一旦到了推薦的層面,至少屬于準(zhǔn)正式“對外宣傳”,“地方主義”思潮必然抬頭,口風(fēng)一變,煞有介事極盡溢美,但凡遇到不屑或者不敬,翻臉的意思都有。

    這得益于野生菌早期教育。至少早在幼兒時期,很多云南人,已經(jīng)開始在餐桌上接觸野生菌。一些好味道、高營養(yǎng)、高安全級別的野生菌比如雞樅等,早早就進入兒童食譜,如果沒有菌肉,湯總會有一口。即便有一定風(fēng)險的見手青,耐不住反復(fù)央求的情況下,也會大著膽子容許耐不住香味誘惑的兒童,分享少許。每年六月到十一月,將近半年時間的一個菌季下來,這種早期教育的成果,已經(jīng)相當(dāng)穩(wěn)固。

    石屏黃雞樅

    黃見手


    為數(shù)不多的壩子以外,云南絕大部分區(qū)域?qū)儆谏絽^(qū)。山區(qū)的野生菌早期教育,往往不會只局限于餐桌,擴大化到清理、分揀、清洗以外,最直觀深入的學(xué)習(xí),就是上山去撿菌。以我為例,學(xué)習(xí)撿菌的年齡,大約在五六歲之間;所謂老師,不過是比我大不了幾歲的“大娃娃”。三兩次下來,有些實物收獲以外,常見的幾種食用野生菌,也略微可以辨識。還有一點,對于菌子的多發(fā)地點也就是菌山、菌窩子,會有一個大概的認(rèn)識。


    2

    把吃菌、撿菌獲得的經(jīng)驗和見識,上升到知識層面,于我來說,已經(jīng)是多年后的事情。如果缺乏吃菌、撿菌這類 “藥引子”,后面的事情,斷不會去留心深究。嚴(yán)肅科學(xué)些說,菌子屬于大型真菌,冒出地面的所謂“菌子”,其實只是地下菌絲網(wǎng)絡(luò)的“子實體”,甚至可以看作育兒袋。冒出地面的目的只有一個,“子實體”成熟后,制造散發(fā)出微小輕靈可以隨風(fēng)飛揚的“孢子”,蒲公英那樣,把勢力范圍擴大到更遠(yuǎn)的地方去。地下的菌絲網(wǎng)絡(luò),常年隱忍存活于地下,等待條件時機合適的時候,再度制造“子實體”,所以,往往每年菌季,菌子都會在同一地點出現(xiàn),成為撿菌人眼中的菌窩子。看來“朝菌不知晦朔”那種話,說得不算準(zhǔn)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沒有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未采摘的白牛肝。我們常說的“菌子”,是地下菌絲網(wǎng)絡(luò)的“子實體”,今年采摘了,明年還會在同樣的地方長出新的“子實體”,當(dāng)?shù)負(fù)炀斯苓@個叫做“菌窩”


    菌子不能自己制造合成養(yǎng)分,只能靠寄生和腐生吸收,可以算作“吃貨”。有的很“殘忍”,“吃”的動物還是活的,比如蟲草。大多數(shù)菌子素食,“吃”植物,比如松茸,還死活通吃,既從松樹的根系周邊獲得“食物”,又從松樹的腐枝爛葉吸取“營養(yǎng)”。有的專吃枯木,比如木耳、金耳、白參。跨界的當(dāng)然有,比如雞樅,這種菌子的某幾個品種,和白蟻一種亞種的關(guān)系密切,通常出現(xiàn)在地下白蟻窩以上。至于具體吃什么怎么吃,埋藏得太深,對我來說還是未知領(lǐng)域。

    撿菌挖雞樅的,可以“刨根”當(dāng)不會去“問底”,往往會留有余地,以便來年還有收獲。我聽說因為頭年的窩子來年撿不到雞樅,惱羞成怒的撿菌人,遷怒于地下的蟻窩,刨出來吊起來用植物枝條抽打泄憤。另類分子,自然也會出現(xiàn),像石耳,離開朽木,危生高崖,卓爾不群,儼然高人隱士。不過深究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高崖多半砂巖,高崖上面植被茂密,養(yǎng)分通過雨水經(jīng)由巖縫滲透過來,“高人隱士”,只是比尋常木耳,多一點潔癖和孤僻。

    ▲黑雞樅。菌子不能自己制造合成養(yǎng)分,只能靠寄生和腐生吸收,菌子的“食物”,是撿菌人找菌子的線索


    參考菌子對“食物”的不同選擇,可以作為找到菌子的有效路徑。大體來說,大多數(shù)菌子的生存空間,諸如青頭菌、牛肝菌、干巴菌、雞油菌、谷熟菌、灰菌等,一般在松樹林、栗樹林以及松栗混交林中,與這些樹木根系有外生菌根關(guān)系,一般并不出在山大林密險要處,疏可跑馬、稍微曬得到些太陽、有樹陰遮擋、地面有雜草有苔蘚有落葉松針的山坡林地,最有可能成為菌窩子。松茸特別些,一般生在深山松林或針闊混交林地面,通常要幾十年上百年樹林中,才有可能出現(xiàn),一樣與松樹外生菌根關(guān)系。雞樅一般生在平緩開闊處,苞谷(玉米)地邊都會出現(xiàn)。早年昆明有個傳說,說某人坐火車進昆明站前,晃眼見路邊似乎有朵雞樅,下車后順鐵路一路找回去,居然找到一窩幾公斤。這事情汪曾祺說過,我也深信不疑,二十多年前,昆明小城一座,出火車站不遠(yuǎn),就有野地、苞谷地等雞樅多發(fā)地。

    地點以外,還有時令,一個菌季當(dāng)中,通常牛肝菌中的見手青最早出現(xiàn),接下來青頭菌。等九月份雞樅、雞油菌、谷熟菌、灰菌旺生,見手青已經(jīng)落潮。羊肚菌多半出在滇西北,一月份就有,稍后還有高山大白菌。

    ▲從左到右:紅見手、黃見手、谷熟菌


    3

    地點時間初步確定下來,就要講技術(shù),還要講靠經(jīng)驗積累出來的直覺。有年在昆明、楚雄、玉溪三地交界的祿脿南山上,我們上山撿菌的一伙席草地圍坐,正為先前收獲的青頭菌和見手青心醉的時候,從遠(yuǎn)處走來個斜挎背簍的老奶奶,就從離我屁股底下不到半米的草叢中,撬出一朵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干巴菌,搞得整個小山頭一下就鴉雀無聲。看來撿名貴菌子,還真是專業(yè)人員的事業(yè),人家撿菌還靠鼻子,靠感覺,不單用眼睛。最主要的,恐怕還有對林地的熟悉程度,比如我上下哈巴雪山多次,發(fā)現(xiàn)能夠找到金耳的,一般都是當(dāng)?shù)叵驅(qū)А?/span>

    ▲干巴菌。撿名貴菌子,不單靠眼睛,還靠鼻子,靠感覺,主要還是要對林地足夠熟悉,才能順利撿到


    今年八月,陪幾個外地大廚去滇西菌山采松茸,無奈遇上大雨天,車進不了深山。返回昆明途中,突然我就想起老窩子祿脿菌山,帶大家先在山下餐館吃了頓“下山菌”后,上山轉(zhuǎn)了個多小時,就收獲了不少青頭菌、雞油菌和喇叭菌。要緊的是,讓大廚們第一次親手從地上撿起了菌子。撿菌此事,青頭菌算入門級的菌子,幾乎到處都有。入門級的青頭菌,有個天大的好處——無毒可靠,膽子大的,生吃都敢。記得當(dāng)年撿菌,個別愣頭青,遇上朵可愛些的青頭菌,沾點鹽巴就直接口服下去,看得人心服口服—— 此菌有作為“刺身”的潛質(zhì)。

    青頭菌(變色紅菇)


    昆明附近,就近可以撿菌地方,傳統(tǒng)地點要算金殿后山。金殿后山的菌子,品種不算多,一般就是青頭菌和昆明一帶高度發(fā)燒的見手青,偶爾還會發(fā)現(xiàn)幾朵黃癩頭(也是一種牛肝菌)。即便這兩年,金殿后山還是有不少菌子,不過一般客串去撿菌的,地頭不熟收獲太少,三兩朵而已,丟舍不得,拿回去又用處不大,只能摸出手機、相機按上兩張,留下圖片及真相,然后捧著拎著收藏著,等遇上撿菌的村民,做個順手人情。這兩年,要在昆明附近撿菌,無外有兩條路線可以走:要么郊外隨興找個山頭去過個癮,要么跑到私人承包的菌山試試手氣。隨便找個地方,風(fēng)是風(fēng)吹雨是雨淋太陽是太陽曬不說,收成還難以保障;跑菌山一般不會空手,但路途遙遠(yuǎn),油錢、過路費加上菌錢,花費不會太小。

    ▲白牛肝

    但撿菌顯然只是個借口,接觸大自然呼吸清新空氣,才是正事一臺。最大的正事,莫過于附近找個擅長做菌子的館子,去吃頓下山菌。俗話說朝菌午吃味道最鮮,剛下山不久的菌子,俗稱下山菌,是新鮮的代名詞。下山菌接地氣帶露水含松風(fēng)蘊靈秀,滋味已經(jīng)難以形容,其中再有些自己的成果,高漲的情緒和膨脹的胃口,恐怕無法控制。


    4

    到了菌山,即便撿不到菌子或者收獲太少,還可以買菌子。挑選菌子,以菌傘含苞待放為好。比如雞樅,如果不是要用植物油炸制雞樅油,而是準(zhǔn)備鮮吃,最好不要挑選大肆開放的,盡量要挑選長相肥碩看樣標(biāo)致的菌骨朵。

    如果要自己動手烹飪菌子,那就要預(yù)先清理和清洗。例如牛肝菌,菌柄底部深入泥土,與泥沙雜質(zhì)結(jié)合密切,如果不預(yù)先使用小刀竹片一類工具細(xì)心修理,單靠清洗很難干凈徹底;菌傘的壞爛部分,也需要如此清理。大部分菌子,都需要先清理一下,方法可以簡單歸納成四個字——削蒂剔傘。菌子里面,數(shù)干巴菌最難清理,那簡直是件費工耗時的精細(xì)外科手術(shù),要順菌絲把菌體解構(gòu)成細(xì)長的菌丁,以便烹飪,順便剔除其中的雜質(zhì)。

    ▲剛采摘的黃癩頭(黃牛肝),菌柄底部深入泥土,需要先用小刀之類的工具修理根部,菌傘也要如此清理,否則很難徹底清洗干凈


    菌子最好流水清洗,以免菌體吸入過多的水分,同時能夠最大限度地沖去泥沙渣滓。為節(jié)約用水計,也可以采用水盆蘸洗,但盡量不要浸泡菌體。使用合適的工具,順紋理輕輕刷洗,用一把比較柔軟的牙刷,就很方便順手。早些年清洗菌子,牙刷都嫌奢侈,用揉成團的南瓜葉或者絲瓜瓤刷洗。雞樅生在黏土中,根部還特別發(fā)達,上面附著的泥土,需要預(yù)先清水浸泡半小時左右,才方便刷洗。特例也有,比如俗稱苦栗包的苦栗菌,就不能用冷水洗,只能用刀具清理并分解,直接炒或者滾水煮湯,這樣下來,口感微苦還有回甜,否則味道會過苦——我懷疑其中的含苦味的物質(zhì),遇到冷水,就會分解擴散開來。

    還是要把干巴菌單獨提出來說說,清洗干巴菌完全是個悖論,洗得太徹底有損滋味,而深度嵌入的泥沙松毛洗不徹底,又會殃及口感。到底還是有解決之道,可以用面粉為助洗劑,以裹帶雜質(zhì)脫離出來。干巴菌如果特別新鮮幼嫩,雜質(zhì)又極少,清理后不必清洗,可以直接下鍋炒,只是那樣的菌子,可遇不可求。

    ▲洗干巴菌是個難事,分寸拿捏不好就會殃及口感,人們想到了借助面粉的黏力來去除干巴菌上的雜質(zhì)


    洗好菌子,最好晾干水汽,再行分解。以雞樅為例,分解完全不使用刀具,全靠手工撕小。青頭菌也是這樣,最好手工分解,以便炒煮的時候,斷面不規(guī)則、接觸面大而方便出味入味。小巧如雞油菌,根本無須分解,以整菌烹飪?yōu)槊睢?/span>

    ▲雞油菌小巧,菌肉豐滿多汁,可以整朵入鍋烹炒

    牛肝菌中的見手青,堪稱菌子中的魔術(shù)師,菌體一旦受力,會迅速變色。這種菌子中含有麻痹神經(jīng)的物質(zhì),要切得薄而均勻,以便深度炒熟使其揮發(fā)消失。見手青起碼有粉、黃、紅、紫、黑五類十幾二十種,算作有毒的美味,烹調(diào)技術(shù)要求較高,一旦炒不透徹,或者炒到粘鍋,體質(zhì)文弱的,吃下去難說就會中毒,視神經(jīng)出現(xiàn)幻覺,白雪公主和格列佛那樣,看見小矮人,用昆明話來說,算“吃著菌啦”。“吃著菌啦”此話,標(biāo)準(zhǔn)云南俚語一句,字面上的意思以外,還另有隱喻,具體內(nèi)容,可以參考另外一句全中國通用的俗話——“吃錯藥了”,通常用來形容非常行為或狀態(tài)。謹(jǐn)慎一些,可以預(yù)先隔水蒸熟,瀝干水汽后再炒。

    ▲吃了可以“見小人兒”的見手青

    云南傳統(tǒng)的烹飪菌子方法,主要就是炒,菌子靠炒。要吃菌子,以炒為主,以煮為輔,即便是煮,煮前略炒。走的是單純本味路線,配料往往只有一點青辣椒和一點蒜片,輔料就是油和鹽。還很少拿菌子當(dāng)配料用。一般來說,大蒜和菌子是死黨,我估計提味以外,還和民間認(rèn)為大蒜可以祛毒驗毒有關(guān)。干巴菌又是個特例,炒干巴菌不放大蒜,只配一點青椒絲,用中火慢慢炒香。炒干巴菌的時候,香味特別濃烈,一家炒菌,整棟樓房都可以聞到香味,不傾城起碼傾樓。此外,干巴菌炒飯,早年云南非常普及,一般的小餐館,都可以炮制出一盤色香味俱全的。有條件的情況下,炒雞樅可以放點火腿絲進去,褪去土腥提升鮮甜。菌子一般單炒,混搭少見。特別新鮮的菌子,混搭上少量的其他菌子,諸如牛肝菌中間有一兩朵青頭菌,也未嘗不可,往往滋味還很特別。

    ▲干巴菌炒飯,菌子的香味特別濃烈,再加點兒火腿粒,任是意志力多么頑強的減肥人士,都會繳械投降

    有的地方,還有吃雜菌的習(xí)慣,即幾種菌子混炒,但風(fēng)險系數(shù)不低,高手才敢做敢吃。我認(rèn)識一家老昆明,每年都要到棋盤山腳某處撿些雜菌,毒菌也在其中,好好丑丑統(tǒng)統(tǒng)都拎回來,統(tǒng)統(tǒng)切片下鍋同炒。吃飯就只有這一個菜,一家老小統(tǒng)統(tǒng)大肆以菌片拌飯吃,不亦樂乎。也不是人家膽子大,這家人說,他們家族早在清末民初,就如此吃菌,但只吃那一片林子里的雜菌——簡直就是傳承有序的私家菌園。

    炒以外,燴和煮也很常見,像青頭菌,多數(shù)時候,要燴到湯汁濃郁,以便下飯。在青頭菌帽中,填入肉餡隔水蒸,也算家常菜,叫作“釀”青頭菌,要點是把剔下的菌柄與肉同剁為餡。有種方法非常野逸有趣:取青頭菌骨朵,菌柄在上菌帽朝下,小火炭烤,邊烤邊撒上些鹽,菌柄里的水分會慢慢溢出,積攢在菌帽中。吃的時候,執(zhí)菌柄提起菌體,小心吹冷,飲菌帽中湯汁,然后一口喝下去,最后再吃掉菌肉。

    ▲釀青頭菌是云南人的家常菜,把剔下的菌柄與肉同剁為餡再塞回菌帽,蒸熟即可


    云南鄉(xiāng)下,涼拌菌子比較常見:炭火先烤熟雞樅或者青頭菌骨朵,然后撕小,用辣椒、蒜泥、鹽巴涼拌。菌子骨朵的肌理很細(xì)致,表面一經(jīng)炭烤受熱,立刻收縮,這樣一來,菌體內(nèi)部的水分就被鎖住,很難逸出,自然菌子外香里嫩,非常爽口。俗稱“馬皮泡”的硬殼馬勃,大小形狀很像洋芋(土豆),鄉(xiāng)村做派,干脆整菌扔進火塘中,烤洋芋那樣,用火灰慢慢焐熟,蘸鹽吃來,效果不俗。

    硬殼馬勃,也叫“馬皮泡”

    牛肝菌骨朵包括見手青,切成大塊黃燜出來,屬于另類重口味,吃來層次分明:最先感受到菌子表面十足的彈性,接下去很爽脆,中間部分又有點沙和面。最圓滑滋潤的部分,用舌頭就可以感覺出來,那一定是菌帽。其實讓人最感慨的事情,就是終于可以大塊大塊大口大口地吃見手青了,大快朵頤,不過如此。至于濃郁的菌湯,最適合泡一碗飯吃,小碗還不理想,要換中碗甚至大碗,那樣才有豪邁感。

    立秋以后,基本是谷熟菌的天下,也有一樣重口味:昆明北部富民山區(qū),彝族大師傅把谷熟菌大量倒入羊肉湯鍋中煮上幾分鐘,濃郁厚味的湯汁,攜帶膠質(zhì)鹽分油水等,便悉數(shù)灌入質(zhì)地疏松的菌體當(dāng)中,葷素混淆,肉菌難辨。
    谷熟

    黑牛肝價位不高,操作得當(dāng),一樣濃郁好滋味:菌塊與鮮花椒粒同煮,菌肉與花椒會摩擦出強烈的葷鮮味。玉溪峨山小街一帶,流行舂菌:菌子先烤熟,然后配上香椿籽、花椒、辣椒等作料,進臼舂成菌泥,并且成套路成系列出現(xiàn),比較稀奇,少數(shù)民族風(fēng)味感覺強烈。

    黑牛肝菌
    雞樅的烹調(diào)適應(yīng)程度最高,好像任何一種方法,都能夠適應(yīng)。還有一點,油制、干制以后不失風(fēng)味。據(jù)說早在民國年間,開在省外大城市的云南餐館,頭牌菜跑不了就是雞樅,并且常年供應(yīng)。羊肚菌、虎掌菌省外呼聲很高,和可以干制也大有關(guān)系,否則成不了“貢品”。特別要說一下油雞樅,簡直就是面條伴侶——只要一筷子油雞樅進去,一碗普通面條,立刻升格成特香山珍面。雞樅云南各地都有出產(chǎn),量還都不小,常見品種有黑、青、黃、白、蟻堆(也叫火把)、草、花之分,還有產(chǎn)地差異,但均看樣靈秀、味道鮮美,不同意見很少。從云南全省范圍內(nèi)以及歷史上去看,雞樅應(yīng)該是人們最喜歡的菌子。云南廚師界,普遍認(rèn)為富民赤鷲雞樅為好:個頭超大,特別鮮甜脆嫩。

    ▲油雞樅,一碗普通面條拌上一點油雞樅,可以立刻升格成特香山珍面

    滇中一帶特別是昆明,最推崇干巴菌,昆明市面上價格最高的菌子,多年下來,冠軍都是干巴菌。干巴菌出省不行,好像沒有什么名氣,可能與命名有關(guān):說它直截了當(dāng)呢,人們不知道干巴為何物;說它表達委婉呢,人們還是不知道干巴何物。云南野生食用菌命名規(guī)律,多半和干巴菌一個套路,普遍缺乏美感和空靈,很難有進一步施展想象的空間。不久前我和外省朋友談?wù)撈鹨环N最通俗的菌子——連云南人民都不好意思拿出來賣的掃把菌,結(jié)果圖片一放出來,居然好評一片,說簡直就像山野中的珊瑚高原上的精靈,還說味道肯定不錯壞不到哪里。接著另一個問題也來了,我說這就叫珊瑚菌,一開始還沒有人相信,非要百度谷歌一通才可以。語境不一樣,事情真是不好辦。

    ▲干制后很像掃把的珊瑚菌

    還有一點,近年出干巴菌的山頭,基本被人承包,普遍要等菌體長到不能不采的時候才會采集,以期可以多收入一些,但菌體已經(jīng)老去,風(fēng)味有損。受過干巴菌早期教育的,憑著記憶修補著去吃,感覺可能還不壞。缺乏味覺基礎(chǔ)的,只怕就不會那么客氣了。干巴菌有黑黃兩種,上好的干巴菌,主要出自滇中,滇南所產(chǎn)通常味道不行,價格也不行,只能拿去做干巴菌韭菜花。

    在我尾隨“菌前輩”開始上山學(xué)著撿菌那些年,滇中一帶,松茸還只是一種雜菌,連個稍微正式些名稱都還沒有,只能山寨雞樅的名號,叫作“臭雞 ”,很少有人會去吃。后來事情的變化,想必很多人都已經(jīng)知道:終于松茸一步登天,搖身成高級食材,從一雙粗糙的手到一雙溫柔的手,它從容地遞上自己,坐汽車搭飛機,千萬里千萬里地去旅行。連當(dāng)年一起撿菌的“帶頭大哥”,都受到感染,情不自禁托人帶些來調(diào)羹燉湯,大呼味道真好并且大補,全然不記得當(dāng)年的不屑。目前云南比較流行的松茸“刺身”吃法,疑似來自日本。

    ▲松茸的“刺身”吃法,疑似來自日本

    歐洲人看好的地下塊菌松露,在云南卻有個很粗野的名字——豬拱菌,吃法也極其粗放山寨——泡酒或者大塊燉雞,完全不像歐洲人那樣,撒味精似的小心翼翼地撒上一點松露碎末做做樣子。早先松露情況要好一些,如果有人有“滋陰壯陽”的需求,可能會刨地三寸,翻些去泡酒,至少算樣藥材。恰好遇上殺雞做食,難說還可以作為作料,終于混出點食物模樣。名字雖然很不堪,好歹算有一個。消息雜亂而隱晦,傳說此菌發(fā)出的某些氣息,接近于母豬的體味,公豬不知道想英雄救美,還是純粹找點惡趣味食物,或者也需要些補藥,總之會拱地三寸幾寸,將它找出來吃下去。這種事情,當(dāng)然可以進化得有趣而浪漫:豬還是嘴尖毛長臟兮兮的黑毛豬,場景卻要換作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qū),或者意大利北部山區(qū),人物也要置換,變成想象中傳說中健朗風(fēng)趣的南歐菌農(nóng)。松露云南黑白兩種都有,黑松露主要產(chǎn)自滇中滇西,怒江貢山的最好,可惜路況不好運輸不便,白松露主要出自滇東。松露前幾年價格不行,不過幾十塊一公斤,今年行情看漲,漲幅還不小。

    ▲松露(塊菌),在云南被叫做“豬拱菌”

    最后,發(fā)布一個我最新學(xué)來并且實驗過的牛肝菌保鮮法:牛肝菌切厚片上籠屜蒸十五分鐘成熟,冷卻后保鮮袋分裝冷凍。三個月下來,菌子的鮮香,感覺起碼保留七八成以上;彈性和滑潤感,也基本都在。見手青收官階段,如法打理上幾公斤,春節(jié)期間吃上“鮮”菌問題不大。



    北方人總是把所有的菌類統(tǒng)稱蘑菇,其實在云南人眼里,菌子跟蘑菇的區(qū)別,比月球和金星的距離還要遠(yuǎn)。盛夏漫漫,沒有菌子的夏天不值得度過。我們選了兩種,一是紅蔥,也就是“見手青”,是牛肝菌的一種。雞樅有許多種,二是獨雞樅,甘甜與爽口,令人傾心。菌子是云南昆民木水花野生菌市場直發(fā)的,不能去云南的日子里,還好有菌子。

    點擊下圖購買:來自云南的野生菌:紅蔥與雞樅菌

    文 | 敢于胡亂
    圖 | 圖片來源敢于胡亂《綠了芭蕉紅了花》,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免费AV| 中文字幕无码无码专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卡| 国产超高清麻豆精品传媒麻豆精品| 军人妓女院BD高清片|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怡春院一区二区三区| 亚州少妇无套内射激情视频| 蜜芽久久人人超碰爱香蕉|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亚洲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不卡| 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av在线资源| 亚洲码欧美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伊人色AV天堂九九小黄鸭 |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a∨麻豆|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国产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电影| 午夜成人无码免费看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国产JJZZJJZZ视频全部免费|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 国产综合色产在线精品| 2021国产精品视频网站| 久久人人玩人妻潮喷内射人人 | 亚洲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 少妇激情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睡熟迷奷系列网站| 午夜高清福利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97无码人妻福利免费公开在线视频| 成人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福利在线视频| 日韩夜夜高潮夜夜爽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