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究竟有多少種做法?說起來不多,一般也就是炒和煮。不過因為可食用的野生菌種類比較多,每樣野生菌都有自己的脾氣,即使做法完全一樣,味道也絕不雷同。云南省內(nèi)各地產(chǎn)菌種類不同,能吃的菌也不同。昆明本地人的餐桌上,雞樅除外,比較常見的主要是青頭菌、牛肝菌、見手青(這兩種誰可以歸在誰類里,我忘了)、銅綠菌、干巴菌、雞樅、奶漿菌這幾種。 油雞縱 說到雞樅,云南人大多想到的是油雞縱,就是把新鮮雞樅洗好以后,用手撕成長條短條,瀝干水汽,翻在大炒鍋里,加大量香油,和著一點辣椒絲,耐耐心心油煎出來的。 喜歡吃香脆口感的,就炸干一些,喜歡軟香的,就少炸一會兒,炸鍋以后,直接鍋里候涼,再分裝進各大小容器來,注意,一點油都別剩在鍋里,炒過雞樅的油都是香的,別浪費。短暫的菌子季過去之后,就能靠它撐過一段沒有菌的緩沖期。 這種油雞縱,拌面拌飯拌米線都可以,極香,名氣大,許多省外小伙伴網(wǎng)購當伴手禮來送,不過買到的質(zhì)量參差不齊,許多是用香菇或者人工菌一類做成的。我個人來說,更喜歡其他雜菌,就是青頭菌牛肝菌那一類。 鮮雞樅也可以做湯吃,撕成條以后和雞湯一起煨,不過香味沒有炸出來那么濃而已,口感是另一種風格,脆勁里帶點甜,湯很好喝,就算是不用雞湯,雞樅的香度也足夠了。 青頭菌湯 青頭菌是菜市場上最常見的一種菌子,骨朵狀的價格要比傘蓋全部打開的貴一些,因為更香一些,口感也更好一些。這種菌子洗干凈了以后,特別好處理,把傘蓋和傘柄掰離,如果傘柄太大,就切成片,傘蓋直接手掰成兩半就行,別掰太碎。油鍋燒熱,放蒜片和青椒絲炒香,蒜多放一點,然后放摘好的菌子,拌炒均勻,洗好的菌子不用瀝水瀝得太干,潮潮的倒進鍋里,炒的過程中,水分會從菌子里出來,就是這點湯才是最美味的! 調(diào)味用鹽就行,菌子大多自帶鮮美屬性。炒熟以后起鍋即可,那點原湯汁拌飯最佳。也可以炒熟以后加清水進去煮滾幾滾,但水不要太多,除非菌子足夠多,不然水加多了,湯味就沖淡了,沒多好吃了。 青椒銅綠菌,做法和青頭菌一樣,但一般都是干炒,不放湯。青頭菌口感偏鮮甜嫩滑,銅綠菌的話稍微干香風味一些。 青椒干巴菌,干巴在云南方言里指一種風干肉類,牛肉,極香極美味。干巴菌身為菌子,卻有著干巴肉的香味,是以得名。但吃不慣的,會覺得是土腥味太重。 干巴菌很難洗干凈,因為它和其他菌子不一樣,是整盤長在山地里的,其他菌子是采來的,它相當于是挖出來的,加上表面千溝萬壑的縱橫,樹葉松針泥沙都容易附著在里面,很難摳出來,要撕細了洗才行。 雖然過程艱難,但是撕干巴菌還挺解壓的,因為就像撕紋理非常清晰的熟牛肉似的,香味也很重,一邊撕一邊肚子餓。 干巴菌徹底沖洗干凈以后,徹底甩干水分,入油鍋,和干椒一起炒香,真的就像在吃瘦肉,而且是極香的瘦肉。這種菌與云南特產(chǎn)的韭菜花(不同于北京的韭菜花醬)配合在一起,可以儲存很長時間,拌飯吃很香,但就是往往做得極咸,有點倒胃口。 爆炒牛肝菌見手青,作為非常容易中毒的菌類,云南人對牛肝菌和見手青的執(zhí)著,省外的人可能是無法理解的。炒牛肝菌,要有點經(jīng)驗才行,家里吃這道菜,雖然算不上隆重其事,但一般都是由經(jīng)驗豐富的長輩來炒,小輩們管吃就行。做法就是加干椒或是鮮辣椒炒,一定得有大蒜,這是民間吃野生菌必放的東西,不管科學與否,吃菌還是得入鄉(xiāng)隨俗,慎重些。 至于野生菌火鍋,個人覺得太過于浪費,野生菌本來就是要單獨吃才有味道的,混在一起囫圇一鍋,再香的味道也吃不出來。豈不是浪費么。 (圖片整理自網(wǎng)絡(lu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