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數學“磕”上了,陸續掏心窩分享了不少這方面的文章: ??寫了6000字,總算把孩子6歲前的數學思維游戲給整理出來了! ??娃一年級前后,數學要學到啥程度,看到北京校長的建議咱就不慌了! 所以,我更想在娃小的時候“啟蒙”到位,埋下“能學好”的小種子,以后也順利些~ 今天想分享的,是超超超超級重要、卻很容易被忽略的——幾何。先別緊張哈,往下看,我保證是超簡單、沒壓力、咱日常肯定能應對那種?? 提到數學,咱可能第一反應都是數數、計算啥的,但其實數學最重要的兩方面,除了“數”,還有“形”:“數”受傳統觀念和應試教學的影響,我們往往更重視,但和“形”相關的幾何,就經常被忽略。 因為小時候就沒太接觸過,越往高年級幾何又越多越難,所以很多孩子會越學越吃力: 像這種立體幾何、輔助線啥的,很容易直接就成數學學習生涯的陰影高峰了,甚至還可能從這里開始,對數學產生終身的畏懼心理。 不想讓娃重蹈覆轍啊,所以,從小葉子小時候開始,我就特別注重這方面的理論和實踐,也發現大大小小的練習冊、教具、課程里,還都挺在這方面下功夫的: 看問題還是要回歸本質:幾何學得好,關鍵是要具備空間思維能力。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能夠識別物體的形狀、位置、空間關系,然后通過想象與可視化,來實現新的視覺關系的能力。 比如下面這個經典的旋轉測試: 一個空間思維能力強的孩子,她腦海中能夠出現每個3D立體形狀在不同角度下的樣子,看看有沒有兩個是匹配的。 再比如說,當圖1被折疊起來時,會是圖2-6中的哪一(幾)個呢? (2、3、6都是正確答案) 具備空間思維的孩子能跳出點、線、面的限制,多個角度“立體思考”,從而得出圖1折疊之后各個面的樣子。 空間思維能力的開拓,不僅有助于孩子的數學學習,同時,在STEM相關技能領域,對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非常深遠的影響,例如物理、建筑、藝術等學科。 那咱平時怎么給孩子啟蒙提高呢?花時間之前和大家也聊過一些這方面的經驗,我再從日常的4個關鍵技能來說說吧,咱平時在生活中有意識地這樣跟孩子互動,就可以收到不錯的效果了。 01 和孩子聊天時,多運用空間語言 前面說過,幾何空間思維首先就是識別物體的形狀、位置、空間關系,這些其實都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我們在和孩子聊天時,可以有意識地使用有關的詞語和描述,啟發孩子。 比如:“這個球是圓形還是正方形?” “你認為這個積木從側面看是什么形狀呢?” 再比如,當我們和孩子提到家里物品的位置時,這樣描述:“樂高在玩具柜的第二層,拼圖的左邊。” 和孩子出門時,給孩子具體指示我們要去的地點,比如:“我們去公園,就是出小區后,沿著大馬路走5分鐘,在第二個紅綠燈右拐就到了。” 去公園爬山、出門旅游的時候,也可以教孩子一起看地圖等等。 (剛剛過去的周末,小葉子在跟著自然引導員老師學看地圖) 這些空間語言的運用非常簡單但是高效,孩子可以通過它們來幫助自己構建腦海中的世界。 我做了個表格,羅列了一些常用的空間詞匯,大家可以參考哈: 02 觀察圖形的運動:平移、翻轉和旋轉 平移、翻轉、旋轉,這是幾何里最基本的圖形變換,也是小學數學的知識點之一。 這三種變換也常常出現在幼升小考試和奧數里。 比如下面這道題,考察的是圖形翻轉變換: 而這一道,考察的則是旋轉,逆時針旋轉90度: 還有引申出來的軸對稱現象: 很多兒童邏輯思維類的書籍、教具里都能找到這類題目,比如邏輯狗、摩比愛數學、百花思維、新加坡數學……里面都有很多這方面的內容。 不過相比只刷題,生活里我更推薦大家給孩子玩剪紙、折紙和類似俄羅斯方塊這樣的游戲: 因為對于孩子來說,要在大腦里憑空對圖形進行平移、翻轉和旋轉,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而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他們可以更容易掌握這些圖形運動的方法,積累大量的拼擺經驗,從而提高大腦的空間思維能力。 而且同時還可以鍛煉精細動作、想象力、專注力。在玩中學習,大腦的活躍程度也更高一些。 03 引導孩子進行圖形的分割和組合 比平移、翻轉、旋轉更高階一點的是圖形的分割和組合,就是把圖形進行分割拆解,再重新組合起來。 小學到中學學習幾何,是需要頻繁進行這種分割組合操作的,很多復雜的幾何題的解法思路都是先做輔助線分解,再組合。 要培養這方面的能力,巧板類玩具就是最好的教具,像七巧板、四巧板、五巧板,或者類似于七巧板的拼圖, 比如磁力幾何拼圖。 因為它們靠基本的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圓形,就可以組合出成千上萬種圖案。 舉個例子,拿出兩塊大小相同的三角形,看看能拼出多少個新的形狀來? 兩個小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中三角形: 兩個小三角形,也可以拼成正方形: 兩個小三角形,還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 這就是基本的圖形組合。 那一個大的三角形,可以分割成幾部分呢? 可以分成兩個小三角形加一個正方形: 可以分成兩個小三角形加一個中三角形: 也可以分成兩個小三角形加一個平行四邊形: 一個大正方形,也可以有很多種分割方式哦! 04 鼓勵孩子多玩立體建構游戲 和平面圖形比起來,立體圖形就更復雜了,因為立體圖形是三維的,有長、寬、高三個坐標,上下左右前后看,都是不一樣的視角。 小學低段最常見的就是數正方體的題目,因為在圖上看不到所有方塊,孩子需要發揮空間想象力: 還有考察對三視圖理解的題目,比如下面這道幼升小題目,三位小朋友從不同角度觀察一只狗,誰會看到右邊的圖像? 孩子需要想象出從狗的左邊、后邊、右邊三個視角觀察的樣子,才能給出正確答案。 還有這類題目,考察立體積木從左邊和前面看的樣子。 這種類型的題目,空間思維好的孩子做起來毫不費力,而缺乏幾何思維訓練的孩子往往無從下手。 但是同樣的,三維圖形的建構和視角訓練我不建議大家單純刷題,最好是借助實物玩具,讓孩子動手操作圖形的各種變換。 比如,各種建構類的教具、樂高積木、磁力片,還有咱之前推薦過的日本育腦塔,索瑪立方體,都是很不錯的材料~ 孩子常玩,非常有助于孩子開拓空間想象力,自己搭建積木時,也往往能夠天馬行空。 同時,玩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孩子仔細觀察,不同角度下物品的樣子,重新組合變換后和原來有什么不同?怎么還原?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提高空間思維的幾大核心技能,希望對大家有用哈。 分享這些,是因為我深知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啟蒙階段的鋪墊非常重要: 它是一種內化的能力,很難通過死記硬背去提高,只有多動手、多觀察、多研究,有大量的經驗積累,才能在早期把幾何方面的基礎打扎實,等到孩子上學時不會成為障礙。 即使不為考試,在日常的生活中,幾何思維好些,也有很多優勢:比如停車場里不管多繞,都能有方向感;從網上買來的物件啥的,不用等老公回來裝,都能看懂圖紙,哈哈~ 最近我不總和孩子玩mini積木嘛,本來是沖著搭建去的,但是發現,看圖紙的過程中,我和孩子的空間思維都大大提升了,太有成就感了~ 喜歡這方面的分享,記得點個贊~我繼續死磕哈?? —END— 作者:吉吉。微信公眾號「慢成長」聯合創始人,二寶媽,美國注冊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前香港資深傳媒人,現居深圳。追求細水長流,也愛勇猛精進,愛唱歌愛生活愛自我管理,愿與娃一起慢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