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打敗我們的, 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自己的判斷。” 何為 女性天才?女性創造力?女性文化?女性力量? 傳統社會中,女性的生存壓力、社會地位、物質生活、精神文化各方面對女性生命的影響。她們的脆弱與無力,勇敢與堅持,成就與光芒在這里呈現。 這些影響了人類歷史與思想進程的偉大天才女性的生命、思想與言詞,必然會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精神養料與理想標桿。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Margaret Atwood) 在女作家被視為怪胎的年代,表示自己想要成為作家的女性,就像是說自己打算去男洗手間小便一樣,要么膽子賊大,要么品味奇差。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1939年11月18日出生于渥太華,加拿大女小說家、詩人、文學評論家。畢業于多倫多大學,國際女權運動在文學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詩歌重要作品有《圓圈游戲》(1966)、《那個國度里的動物》(1968)、《詩選》(1976)等。 1985年,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發表幻想小說《使女的故事》令她一舉成名,獲提名普羅米修斯獎和星云獎,以及英國文壇最高榮譽布克獎,成為20世紀最經典的幻想小說之一。 少有作家能夠以阿特伍德這般的智慧和共情關注人類在這些處境中的生存狀態。 ——《波士頓環球報》 她曾四次提名英國布克獎,2000年終于以小說《盲刺客》摘得這一桂冠。 2008年她獲得阿斯圖里亞斯王子獎。 2017年獲得卡夫卡文學獎和德國書業和平獎 ,近年來她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之一。 2019年以小說《圣約》(又譯《證據》)獲得布克獎。 被譽為“加拿大文學女王”。 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袁霞在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工作,我作為她的聯系導師,與她有了較多的接觸。我特別欣賞她身上那種為了學術研究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尤其是她對加拿大文學的執著和熱情每每讓我贊嘆不已。如今,她又有專著問世,我打心眼里替她高興,也很高興為她的新書作序。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是當今世界最高產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多樣,包括長篇小說、短篇小說、兒童文學、詩歌、論著、散文、劇本以及繪本等。阿特伍德蜚聲世界文壇,她的文學創作一直是國內學術界的研究熱點,相關學術專著和論文已有不少,但國內迄今為止還未有過阿特伍德的傳記,袁霞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加拿大文學女王》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 寫作家人物傳記不是件易事,我認為寫好這類傳記要把握兩個方面,即真實性與文學性相交融。傳記寫作必須尊重事實,不能胡編亂造,這是最起碼的一點,這就需要傳記作者下苦功夫閱讀大量第一手原文資料,充分挖掘史料,認真對待每一個細枝末節。不過,僅僅抓住史料是不夠的,如何在兼顧史實的同時使作家其人、其事、其作意趣盎然,令讀者喜歡,傳記作者就必須在傳記的結構和文字上下足功夫,做到敘述鮮活,描寫生動。 令人欣慰的是,袁霞在這兩方面把握得相當不錯。《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加拿大文學女王》有詳細的注解,有些資料(比如阿特伍德兒時寫的詩歌和小小說)是袁霞從多倫多大學的托瑪斯·費什善本圖書館查閱來的,十分珍貴。袁霞的這本書由十個部分組成,幾乎每一部分都代表了阿特伍德生命中的某個成長階段,標題也極其吸引人,例如“林中珍珠”“夢想開始的地方”“跨界女王”等,讓人一看就萌生閱讀的沖動。以作家為主角寫作人物傳記,必定要走進作家的文本世界,由文本反映作家的人格。袁霞用深入淺出的語言、明白曉暢的文字記錄了阿特伍德從童年、青少年直至耄耋之年的人生經歷,以生平故事、理論研究、主要作品為線索完整呈現其思想面貌。在袁霞的筆下,一個有夢想、有才情、有抱負、有洞見、有良知的“多面”女作家形象躍然紙上。 除了真實性與文學性之外,袁霞還在書里進行了適度的延伸。在寫到阿特伍德初露鋒芒,在波希米亞使館讀詩時,袁霞結合當時的社會風氣,充分審視“垮掉派”詩人普遍存在的性別歧視,并探討了這種環境對女作家群體的影響。在談到阿特伍德初入文學圈的情景時,袁霞將作家個體置于20世紀加拿大廣闊的社會、政治和文化語境下,以“變化中的人文景觀”為題,書寫與加拿大生活特點息息相關的時代精神。《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加拿大文學女王》對于英語文學愛好者和加拿大文學研究者來說,不失為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 ——楊金才 【知名學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