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文化筆記 一直覺得印度人的額頭很奇怪,總是有一些裝飾品。印度的苦修者,那些額頭涂抹的圖案更是有些特別。看了連續劇《佛陀》之后,對于這點感觸更深刻。 這與印度人的文化觀念有關。印度古代的瑜伽行者認為,前額的眉心是人的生命力的源泉,必須涂藥膏加以保護。這種涂抹物,形成了全民風尚,區分為兩種,一種是標明宗教身份的提拉卡,一種是裝飾之用的民俗吉祥痣,即“迪勒格”。 吉祥痣是印度婦女、小孩的一種裝飾,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在不同情況下表示不同含意,但總的講,它是喜慶、吉祥的象征。 之前,吉祥痣是區分印度女性是否已婚,是否守寡的標志。按照傳統的方法,點吉祥痣時要用朱砂、糯米和玫瑰花瓣等材料搗成糊狀,點在前額的眉心。點吉祥痣是印度教婚禮儀式的必備環節,有的地方是在婚禮之前請婆羅門祭司為新娘點吉祥痣,有的地方則是在婚禮儀式最后,由新郎為新娘點上吉祥痣,預示著婚后生活的幸福美滿。點了吉祥痣的,就意味著此女已婚,否則就是未婚,或者守寡。后來,由于此習俗已成風尚,范圍擴大。無論已婚未婚,無論男女老幼,都開始點紅色吉祥痣了,但是一般寡婦還是無資格點此痣。而且吉祥痣的顏色也并非局限于紅色了,除紅色外,還有黃色、紫色、綠色、黑色等等,不同顏色的點痣是根據不同衣服的搭配而來。只是點黑色的吉祥痣很少。但有些家庭為了避免活潑可愛的小孩夭折,故意給她點個黑色的痣,是為減少其美麗程度,避免夭折。隨著時代的進步,吉祥痣的形式也多種多樣,除圓形外,還有三角形的、五角形的等等。傳統的用朱砂點吉祥痣的方法也逐漸被淘汰,大多數開始采用市場上出售的現成的一盒盒吉祥痣,用時就取出貼在前額上。 提拉卡不光作為這種宗教符文的統稱,還指用檀香或者朱砂等做的香膏涂在儀式中抹在額頭上的這個動作。 他們認為在祭祀中,提拉卡使用的原料、繪制的圖案都要遵循嚴格的儀軌步驟,如果沒有正確使用,祭祀貢品和經文都將無效。使用提拉卡的比較多的當屬毗濕奴和濕婆的信眾。 印度有三大主神,分別是梵天(Brahma)、濕婆神、以及毗濕奴(Vishnu)。梵天是創造神,他創造了世界萬物,是神仙、夜叉和我們人類的共同祖先。毗濕奴是維持之神,負責維持世界的和平,而濕婆則是毀滅之神,又兼顧創造(重生)。印度社會種姓等級制度的起源,就來自于梵天的造人傳說。毗濕奴的相關在電影《大鬧天竺》里曾有涉及,而濕婆則是印度的舞蹈之神。在印度社會里,83%的人都信奉印度教,而印度教是多神教,其中大多數崇拜毗濕奴或濕婆,很少人崇拜梵天。 提拉卡的畫法 毗濕奴派信徒的提拉卡從發際線開始垂直涂抹到鼻子上方,再涂一個深長的U字。由于U型紋路以前是婆羅門祭司的專屬,用料比較講究,是用傳統的檀香醬制作的,顏色為黃色。所以U型紋路至今都代表著高貴與正統。 毗濕奴派信徒的提拉卡 由于濕婆是三界毀滅者,三種創世力量喜幽暗的來源,是三種瑜伽業、智、信的代表,所以濕婆教信徒的提拉卡叫魯陀羅提拉卡,或者“三”。他們的提拉卡由三條水平的白橫紋和一條豎紋或者一個紅點組成,白橫紋由白灰制成(一般用火祭的灰),有些信徒會用骨灰。豎紋由檀木漿制成。這種提拉卡之前專屬于剎帝利階層。 濕婆信徒的提拉卡 因此從印度人的額頭,可以看出印度人的精神信仰。 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