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是《詩》的第59首。這是一首衛女思歸之詩。詩分別從“回憶”與“想象”兩個不同角度,來表達遠嫁外地的衛國女子思鄉懷親的強烈感情。全詩情感纏綿往復,深沉蘊藉;語言凝練含蓄,清新動人。 淇水,是衛國的“母親河”,是青年男女游樂的地方。悠悠的淇水鱗波,秀麗的兩岸風光,伴隨著衛國青年渡過無憂無慮的青少年時代。因此,每當他們遠離故鄉,淇水便是他們的鄉愁。淇水、家鄉、親人,所有情懷都融化在一起,激起心中感情的波濤。《竹竿》正是帶著這種感情的波濤而寫就的。 關于《竹竿》一詩的主旨,歷來分歧不大,比較統一。都認可《毛詩序》的說法:“《竹竿》,衛女思歸也。”這里的“歸”,不是指歸家不去,而是指歸省親人。意思是一位遠嫁的衛國女兒,思念家鄉的情懷。現代多數學者把《衛風·竹竿》看作一位遠嫁的衛國姑娘思念家鄉的歌聲,意思差不多。 與以上觀點稍有不同的,是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魏源,也就是提出著名的“師夷長技以制夷”論點的那位牛人。他在《詩古微》中考證,以為“亦許穆夫人作”。即,這首詩是許穆夫人的作品。這位中國乃至世界有歷史記載以來第一位愛國詩人許穆夫人,是衛公子頑和宣姜的女兒,嫁在許國。 魏源認為,許穆夫人的兄長衛戴公掌權時,衛國被狄人攻陷,衛國滅亡。許穆夫人既不能回衛國吊唁,便寫了《鄘風·載馳》一詩(詳見【不學詩,無以言】之五十四),表達自己的心情,這首詩也是其創作的思鄉悼亡詩。從詩意來看,《衛風·竹竿》并沒有痛心吊唁的沉重,只有思鄉懷歸的憂思,不像亡國之音。魏源說《衛風·竹竿》是許穆夫人所作,并沒有實證,只是一種推測。 竹 竿 籊籊竹竿,以釣于淇。 豈不爾思?遠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 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淇水滺滺,檜楫松舟。 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注釋:1、籊(tì)籊:長而尖削。2、爾思:想念你。爾,你。3、致:到。4、泉源:一說水名。即百泉,在衛之西北,而東南流入淇水。5、行:遠嫁。6、瑳(cuō):玉色潔白,這里指露齒巧笑狀。7、儺(nuó):通“娜”,婀娜。一說行動有節奏的樣子。8、滺(yōu):河水蕩漾之狀。9、楫(jí):船槳。檜、松:木名。檜(guì),柏葉松身。10、駕言:本意是駕車,這里是操舟。言,語助詞,相當“而”字。11、寫(xiè):通“瀉”,宣泄,排解。 《竹竿》共四章。開頭兩章,是遠嫁姑娘的回憶,都是關于婚前家鄉與親人的美好往事。后頭兩章,是想像回鄉的場景,正是遠嫁歸不得的少婦幻想的溫馨場景。想像得越真切越具體,現實中遠離故鄉不得歸省的思念之情就越強烈。所以,女子才駕車出游四處逛,以解心中鄉愁 釣魚竹竿細又長,曾經垂釣淇水上。 難道不把舊地想,路遠無法歸故鄉。 泉源汩汩流左邊,淇水蕩蕩流右邊。 姑娘長大要出嫁,父母兄弟離得遠。 淇水蕩蕩流右邊,泉源汩汩流左邊。 嫣然一笑皓齒露,身佩美玉賽天仙。 淇水悠悠日夜流,檜木槳兒柏木舟。 駕車出游四處逛,以解心里思鄉愁。
《竹竿》所表達的“鄉愁”,是遠離家鄉之人心中永遠的痛。宋代大文豪朱熹在其《詩集傳》說:“衛女嫁于諸侯,思歸寧而不可得,故作此詩,言思以竹竿釣于淇水,而遠不可致也。” 故鄉太遠,再長的釣竿也夠不著。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有詩云:“若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 幻化出千億個分身來,站在山頭遙望故鄉,或許可得一點安慰,解一份鄉愁。 ........................................................ ........................................................ 自然于道,自覺于法,自在于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