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記者 王 一 當地時間10月8日,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被授予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露易絲·格麗克因“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嗓音”獲獎。 除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外,你還知道哪些國際文學獎項? 布克獎 過去與未來在講述中交替 布克獎被認為是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項,也是世界文壇上影響最大的文學大獎之一。該獎從1969年開始頒發,每年頒發一次。最初只有英國、愛爾蘭,以及英聯邦國家的英文原創作家有資格入圍參評,2014年起,全世界所有用英語寫作的作家都可以參評布克獎。 當地時間今年9月15日,2020年布克獎發布入圍短名單。今年入圍短名單的多為首次出版作品的小說家,而像希拉里·曼特爾和安妮·泰勒這樣的明星作家并沒有入圍。 在6本入圍作品中,有4本來自首次出版小說的作家,其中三人是美國人,還有一位擁有英國和美國雙重國籍。入圍的作品中有4本來自于女性小說家。 入圍的處女作小說包括道格拉斯·斯圖爾特的《夏奇·貝恩》,講述主人公在20世紀80年代蘇格蘭長大的暴力故事;以及布蘭登·泰勒的《真實生活》,它講述了一個黑人研究生如何度過校園生活的故事。 上榜作品還包括黛安·庫克的《新的荒野》,她將背景設定在一個反烏托邦的未來。在這個未來故事里,幾乎所有的自然世界都被毀滅了;還有阿夫尼·多西的《焦糖》,講述的是一位藝術家如何與年邁的母親抗爭的故事。 2019年,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憑借作品《證言》獲得布克獎,這是阿特伍德二度折桂。《證言》是全球超級暢銷書《使女的故事》續作,通過新角色演繹不同視角,首次披露基列國背后的秘聞。本書在英國每4秒就會售出一本,全球上市首周50萬冊即告售罄。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這樣介紹這本書:“親愛的讀者們:你們曾多次向我提問,關于基列國及其內部運作的細節。這些疑問都成了這本書的靈感來源。而另一部分的靈感來源則是我們正身處其間的這個世界。” 《使女的故事》結局15年后,基列國的統治從內部顯露出衰朽的跡象。在巨變將臨的關鍵時刻,三位不同身份背景的女性的命運開始交錯,進而引發了顛覆性的后果。她們從各自的視角見證了歷史的變遷,三種不同的敘事聲音構建起一個更宏大、更開闊的時空。過去與未來在講述中逐漸交替,真相以令人驚嘆的面貌呈現在讀者眼前。 被譽為“加拿大文學女王”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是一位勤奮多產的作家,也是20世紀加拿大文壇為數不多享有國際聲譽的詩人。自上世紀60年代中期起,阿特伍德便以持久旺盛的創作力不給評論界任何淡忘她的機會。她獲得過除諾貝爾文學獎之外的大多數重量級國際文學獎,并被多倫多大學等十多所院校授予榮譽博士學位。她的作品已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2017年,阿特伍德還獲得了卡夫卡獎和德國書業和平獎。 卡夫卡文學獎 世界文化不容忽視的回應 當地時間9月20日,弗蘭茨·卡夫卡協會主席弗拉迪米爾·澤萊茲尼宣布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獲得今年的弗蘭茨·卡夫卡國際文學獎。 該獎項創立于2001年,其宗旨為認可杰出的當代作家,他們的作品能夠超越國家和文化的藩籬,得到全球讀者的普遍共鳴——正如卡夫卡所做到的那樣。卡夫卡文學獎是諾貝爾文學獎風向標,凡是獲得卡夫卡文學獎的作家,都會成為諾獎熱門人選,登上當年的諾獎賠率榜前列。 澤萊茲尼表示,評委會欣賞昆德拉的畢生工作,他的作品為捷克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且對歐洲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容忽視的回應。迄今為止,昆德拉的作品已被翻譯為40多種語言。昆德拉在電話中為獲獎表示感謝,他稱對此感到非常榮幸,尤其是因為這是卡夫卡獎——一個以他非常親近的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學獎項。 現年91歲的昆德拉是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歐洲,昆德拉的聲望于上世紀80年代達到頂峰。據《衛報》一篇評論文章,當時歐洲讀者幾乎人人都讀過《生命不可承受之輕》和《笑忘錄》。《笑忘錄》《生命不可承受之輕》《不朽》這三部昆德拉創作生涯中期的小說被認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見證了昆德拉如何為其獨特的文學思想找到了最恰如其分的表現形式。 普利策文學獎 最年輕得主傳遞故土情結 《解說疾病的人》第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對婚姻因夭亡的胎兒而陷入破碎邊緣的年輕夫婦,在偶遇的停電夜晚互相剖白心跡,等待著和解或分離。 相互訴說的一幕幕,就像發生在我們身邊。 《解說疾病的人》是裘帕·拉希莉的第一部小說集,問世以來,幾乎囊括了美國所有的小說獎,其中最大的就是美國普利策文學獎。 普利策文學獎不是一個獨立的獎項,而是美國普利策獎眾多分支中的一個。約瑟夫·普利策在1904年立下遺囑,將自己的財產捐獻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由他們建立一個新聞學院。這筆高達200萬美元的款項中,有四分之一被用來設立獎項,后來這筆錢成了普利策獎的基金。1917年,該獎的第一屆頒獎儀式舉行,此后每年頒發一次。 普利策文學獎的標新立異之處在于它與大眾口味的背道而馳,暢銷的文學作品從不受它的垂青。 2000年,裘帕·拉希莉憑借《解說疾病的人》這部短篇小說集成為普利策文學獎迄今為止最年輕的得主,它包括的9篇故事里,有寫第二代移民的婚姻和戀情的,比如《停電時分》《性感》《福佑之宅》;有用第一人稱寫第一代移民剛到美國的景況的《第三塊大陸,最后的家園》,據說來源于裘帕·拉希莉父親的經歷;《真正的門房》和《比比·哈爾達的治療》是兩篇寫契訶夫式小市民的,前者寫孟加拉國難民布梨大媽在一棟破舊的居民樓里當門衛謀生,最后被對自我不滿的居民們拿來泄氣,趕上街頭。后者講無父無母、身患頑疾的單身女如何在周圍人自吹自擂的善良和一次突如其來的暴力中被迫成為母親的。 對于《解說疾病的人》里的第一代移民來說,故土在他們的精神世界里依舊留有一個難以撼動的位置。在2008年出版的另一部短篇小說集《不適之地》里,裘帕·拉希莉將目光回到像自己一樣的第二代移民,他們生長在異國,比起父輩,故土在記憶里只是家庭生活中殘留的舊習和遠渡重洋的一次次探訪,他們需要迫切面對的,是內心不夠堅實的故土情結和一個全然不同的外部世界之間的關系。 美國國家圖書獎 依照世界本來面目去理解它 美國國家圖書獎是美國文學界的最高榮譽之一,始于1950年,每年年底在紐約頒獎,設有虛構、非虛構、詩歌、青少年文學4個大獎,頒發給前一年出版的文學作品,并向做出卓越貢獻的作家頒發終身成就獎。評獎宗旨是擴大美國文學的影響、吸引讀者以及提高作品的文化價值。 2018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為翻譯文學單獨設置了一個類別,這是美國圖書基金會自1983年以來首次增加新類別,也是第一次表彰外語文學的翻譯工作。 2015年度美國國家圖書獎最佳非小說獎頒給了美國黑人作家塔那西斯·科茨的《在世界與我之間》,這本書就很能代表美國國家圖書獎的評獎標準。 《在世界與我之間》曾登上當年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一位,塔那西斯·科茨被認為是描寫美國種族問題的最好作家,他稱將這份獲獎榮譽獻給他于15年前被殺的朋友瓊斯。當時警察誤以為瓊斯是罪犯,而這樣的悲劇也一直貫穿于《在世界與我之間》這部作品。 奧巴馬曾推薦過這本書。本書以黑人作家科茨通過與兒子通信集的方式展開,作者與兒子還有讀者分享了一系列充滿啟發性的個人經歷。比如,沉浸在民族主義的神話中的孩童時期;在霍華德大學開始接觸歷史、詩歌和愛情;去內戰戰地和芝加哥南部旅行;讓他重新調整世界觀的法國之旅等等。這些經歷讓作者清醒地認識到歷史和種族的真相。同時,也勾勒出一條邁向解放的曲折道路——從恐懼迷惑到完全誠實地依照世界本來的面目去理解它。 芥川龍之介獎 對于文學重新有了期待 芥川獎的正式名稱為“芥川龍之介獎”,最早是由《文藝春秋》的創始人菊池寬創立于1935年,為了紀念他的好朋友芥川龍之介,就以芥川龍之介的名字來設立了這個獎項。芥川龍之介擅長純文學,因此這個獎項的主要評選對象就是純文學作品。它是日本文學界的最高獎項。 其實在芥川獎創立之初,并不被當時的文學界看好,在社會上也沒有引發什么太大的反響,但是隨著日本文學熱潮的不斷興起,《文藝春秋》的銷量不斷提高,燃起了日本作家們的創作熱情,也使得讀者對于文學重新有了期待。 不過也有人曾經對芥川獎提出質疑,因為對于文學作品來說,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與理解,那么評選獲獎作品的基準或者是評判標準是什么呢? 日本有不少大文豪,比如村上春樹和三島由紀夫,都沒有得過芥川獎。因此,面對這樣的疑問,在最近的二三十年,比起作品的內容,芥川獎把關注點更多地放到了那些能引起社會關注的新人身上,比如當年又吉直樹的《火花》,就成了現象級的作品,把搞笑藝人和文學結合在了一起,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奇感。 《異類婚姻譚》是日本第154屆芥川龍之介文學獎獲獎作品,將日本古典怪談融入現代生活,情節吊詭,氣氛懸疑,立意深刻,令讀者不由自主陷入天才小說家本谷有希子魅惑與恍惚的文學世界。 小說探討婚姻關系、社會關系帶來的人的異化,將人的異化以怪談的形式來表現。妻子和丈夫的臉變得越來越像,丈夫按照自己的意愿變成一株芍藥,和狗群生活的人漸漸也變成一只狗……小說汲取了日本古代說話文學的源頭活水,從婚姻這一微觀視角出發,描寫了一幕幕小家庭中碎片式的生活圖景。小說回歸日本文學的曖昧傳統,以戲仿的手段賦予文本細膩的感受性和冷徹的哲學向度,表達出古典和現代元素交融的審美意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