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棗仁柏子仁配伍 酸棗仁來源于鼠李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植物酸棗的成熟種子。味甘、酸,性平。歸心、肝、膽經。功效養心安神,斂汗。主治心悸失眠,自汗,盜汗。煎服,9~15克;研末1.5~2克。 柏子仁來源于柏科常綠喬木植物側柏的種仁。味甘、性平。歸心、腎、大腸經。功效養心安神,潤腸通便。主治心悸失眠,腸燥便秘。水煎服,10~20克。 便溏及痰多者慎用。 【配伍功用】 益心補肝,養血安神。用治血虛心悸失眠,虛煩汗出,腸燥便秘。 【配伍意義】 酸棗仁甘酸性平而質潤,入心肝二經之血分,味甘而滋補,故能補養心、肝之陰血,使神有所舍、魂有所藏而達到安神定魂之效,屬滋養性安神之品,為治血虛煩躁不眠之要藥,味酸能斂而有收斂止汗之功。柏子仁味甘而補,性平油潤多脂,而不寒不燥,養心氣,定心神,安五藏、益脾胃,為滋補心脾,安神定志之要藥,為補心腎,益脾胃之上品;柏子仁油潤氣香能舒脾,長于人氣分,有潤腸通便之功。二藥伍用,一養心血,一益心氣,寧心神,相得益彰,治療失眠甚效。 【臨床應用】 1.心悸失眠心肝血虛之心悸怔忡,不眠多夢,大便干燥者,酸棗仁、柏子仁配伍同用,養血安神。心氣血不足,怔忡心悸,健忘失眠者,酸棗仁、柏子仁配伍黨參、黃芪、當歸、茯苓、肉桂、遠志、川芎、五味子、半夏、甘草同用,補氣養血安神,如養心湯《證治準繩》。心腎不交的心腎不寧,癥見怔忡不寧,或夜寐不安,口舌生瘡者,酸棗仁、柏子仁配伍黃連、肉桂同用,交通心腎,養心安神。 2.虛汗體虛自汗,脈微而緩,或大而虛微,或兼夢遺者,酸棗仁、柏子仁配伍黃芪、人參、白術、麻黃根、知母、茯苓、龍骨、牡蠣、熟地黃同用,益氣養陰,斂汗,如自汗主方《紅爐點雪》。陰虛盜汗者,酸棗仁、柏子仁配伍知母、麥冬、天冬同用。 【現代研究】 酸棗仁有鎮靜催眠,抗心律失常,降血脂,抗腫瘤,抗缺氧等作用。 柏子仁有鎮靜,恢復體力等作用。 神經官能癥、心律失常、更年期綜合征等可參考治療。 酸棗仁丹參配伍 酸棗仁,丹參二藥合用,旨在養血活血以增寧心除煩安神之效。 丹參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參的根。性味苦、微寒,歸心、心包、肝經。具有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除煩安神之功效。 【藥對功效】寧心安神,養血活血。 【配伍機制】酸棗仁甘酸性平,甘補酸收,主入心肝膽經。善養心益肝而安神,用治心肝陰血虧虛,心失所養,心悸失眠健忘等。又斂陰以止汗,尤善治虛煩不眠兼體虛多汗者。亦可斂陰生津,為治療陰液虧虛之口渴咽干的常用藥物。 丹參苦寒,入心、肝血分。苦降下行,微寒以除血熱,故有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除煩安神之功。而治熱壅血瘀之月經不調,癰腫疔瘡及血熱心神不安等。至于養血,古有“一味丹參飲,功同四物湯”之說,實為祛瘀生新之義。 二藥合用,旨在養血活血以增寧心除煩安神之效。 【臨床應用】 1.心肝血虛之心悸怔忡,不眠多夢,配伍遠志、龍齒;伴有頭暈、頭痛者,配伍菊花、鉤藤、白芍等。 2.心陰不足之口舌生瘡,配伍玄參、丹皮、柏子仁、蓮子心。 現代主要用于神經衰弱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心悸、失眠等證。 【現代研究】酸棗仁皂苷、黃酮苷、水及醇提取物分別具有鎮靜催眠及抗心律失常作用,并能協同巴比妥類藥物的中樞抑制作用;其水煎液及醇提取液還有抗驚厥、鎮痛、降體溫、降壓作用。 丹參能擴張冠脈,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促進心肌缺血或損傷的恢復,縮小心肌梗死范圍;能提高耐缺氧能力,對缺氧心肌有保護作用;能改善微循環,促進血液流速;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能改善血液流變性,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激活纖溶,對抗血栓形成;能保護紅細胞膜。 【用法用量】酸棗仁,10~18g;丹參,10~15g。水煎服。 【使用注意】孕婦慎服。 【按語】自唐代開始,將酸棗仁生用、炒用進行了區分,分別稱為生酸棗仁和炒酸棗仁。其主要區別是:嗜睡者用生酸棗仁,難以入睡者用炒酸棗仁。通過小鼠藥理實驗表明,生酸棗仁、炒酸棗仁對中樞神經系統均呈現鎮靜、安眠和抗驚厥作用,兩者之間無顯著差異。據此,可以否定“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之傳統用法。臨床用治心悸、失眠等證時,既可用生酸棗仁,亦可用炒酸棗仁。但是,若久炒油枯,則可失去其鎮靜、安神作用,故在炒制加工酸棗仁時,應掌握火候,不能炒至油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