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異性朋友,她的兒子十二歲了,性情孤僻怪異,經常做出令人震驚的舉動,敏感得像一只玻璃娃娃,容易受傷。她求助心理醫生,在想盡千方百計把孩子哄到心理醫生辦公室里談了三個小時之后,醫生得出了一個結論——孩子沒有問題,需要治療的是母親。這個結論他母親很驚訝,醫生認為,她由于與老公離婚,心理上受到重大挫傷,時常暗暗將兒子當成了父親的替代品,讓他承擔了本不該他承受的愛恨,使他弱小的心靈不勝重荷。 這僅是當下眾多離異家庭子女受到傷害的一個普通例子。隨著人們對婚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離婚現象在我們身邊屢見不鮮。婚變家庭的子女已成為我國青少年中的特殊群體,離婚對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男女雙方來講,可能會使他們暫別痛苦;但是對于他們的子女來說,卻會帶來心靈上的創傷。部分婚變家庭子女在思想品質、道德行為、生活習慣等方面同完整家庭的子女有明顯的差異:情緒上易怒暴躁、性格上孤僻自卑、行為上任性妄為,學校教育起來比較困難。 在成年人的情感戰場上,最先受傷的永遠是孩子,他們小小年紀就要承受沉重心理壓力,不少孩子走上厭學、輟學的道路甚至選擇離家出走或更極端的解脫方式。有研究者調查,在某救助站上個月的救助名冊上,18歲以下孩子有10人,其中離異家庭的子女6人,所占比例高達60%。某一個小學校班級中,離異家庭子女占到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一,11名離婚家庭的學生中,有10名學習成績處于中下游,只有一名同學成績良好,其中還有2名同學染上了小偷小摸的習慣。 離婚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婚變家庭對子女的傷害及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破碎家庭教育的缺陷,使有的孩子無法建立起高尚的道德情操,走上邪路的可能性大增,有的甚至出現反社會行為。離異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并不是個簡單的家庭問題,而是一個必須引起各方面關注的社會問題。這個問題雖是老生長談,但又必須長談不止。成人的情感戰場,不能讓孩子成為犧牲品。 家庭變故 母女“隔心墻”越砌越厚 訪談者:劉靜 家庭變故影響母女倆的“心理序列”,被打亂的生活、內心的隔閡使得爭吵和冷戰如影隨形,變故家庭的母女該如何消釋內心矛盾?近日,兩位不同遭遇的女兒和母親分別走進本報“心理訪談室”,希望心理專家幫助她們剝離痛苦的根源,重建良性溝通關系。 “我好痛,我要瘋了,自盡、自盡……痛苦,我要死亡”“我昨晚沒有回家,心好痛……”苗苗(化名)的短信和電話里撕心裂肺的哭叫聲讓記者感受到她瀕臨崩潰的情緒。19歲的苗苗曾苦勸父親離婚,只是為了不和媽媽生活在一起,不再有爭吵。“我恨媽媽……”在訪談中,苗苗緊拉著心理專家的手不斷重復著。心理專家給苗苗做了一個測試:讓苗苗分別描繪父母和她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結果媽媽是家庭中的“王”,爸爸是“臣”,而她是“小卒”。苗苗感覺一直生活在媽媽的控制下…… 勸父離婚 只為不想和媽媽在一起 ○心理訪談 家庭重聚 三人吵成一鍋粥 記:為什么恨媽媽,難道就因為她平時的管束? 苗:不完全是。19歲了,我和媽媽相處的時間加起來不到5年。2004年才從爺爺家回到媽媽身邊。兒時,在我心中媽媽就只有一個模糊的影像。我為此憂傷過,不明白為什么我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樣?一個人郁悶時,就漫無止境地走,每當走到有河的地方,我幾次都想跳下去,可又不甘心,難道生活一輩子就這樣嗎? 記:為什么和媽媽的相處如此疏離? 苗:小學二年級時,父親就出了事,遠離了我們一家人。而母親為生計也不得不外出打工,我被送到爺爺家,一呆就是七八年。2004年,回到母親身邊時,已經發現我們難以溝通,爭吵不斷。 父親回家時,本以為一家人終于可以團圓了,可我卻患上腎結石,只能采取保守治療,病情剛剛好轉又得甲亢,學業也耽誤了,日子過得十分艱辛卻又無能為力,母親心中充滿內疚。父親性格內向,加上之前的意外,在母親心中父親任何事都做不好,而她什么都是對的。每每她和父親發生爭執,媽媽總是不厭其煩地拉著我評理,我騎虎難下時也變得急躁不安,于是,三個人吵成一鍋粥,到最后都不愉快。 記:爭吵以外,媽媽對你又如何? 苗:非常好。我19歲了,媽媽每晚都要來給我蓋被子,無論我們關系好不好,似乎這成了她的習慣。有一次,我對媽媽說:“我已經大了,自己能夠蓋好了,你半夜三更起來會睡不好的。”“你大了,我還能為你蓋幾年被子哦!”媽媽慈愛時,讓我也特別感動。媽媽對我事事關心,每天都會來我工作的地方接送我,在她的心中我永遠都是沒有長大的孩子。聊起往事,媽媽總一個勁兒地叨念她對不起我。 ○專家建議 爭吵時 學會自我控制 苗苗的偏激看似是不滿受約束,實際上源于她兒時不完整的家庭生活,作為曾經的留守兒童,苗苗內心極度想得到的其實是兒時缺失的母愛和父愛。家人團聚給了苗苗和父母一個機會,但心理修復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和過程,常會伴隨家庭爭吵,一旦情緒失控,家庭成員間易產生焦慮互染,造成惡性循環。因此建議:1、學會換位思考,不要把焦慮和現實混淆;2、學會自我控制,在爭吵時注意控制情緒惡化;3、轉移注意力,忘記矛盾暴發點;4、和其他人交談;5、做做戶外運動。 離婚之后 母女僵持讓她快“瘋掉” ○心理訪談 離婚前后 女兒都不快樂 記:離婚之前你覺得孩子快樂嗎? 羅:我和她爸爸經常爭吵。她也受到影響,她喜歡唱歌但從不大聲唱。因為從小生活在我跟她爸爸的爭吵中,對聲音高低非常敏感,認為聲音大不是好事。我前夫多才多藝但性情古怪。結婚后將我和單位男同事的照片都燒了。蜜月旅游時我說單位的小伙子長得很帥,他就一個人回了成都。 記:離婚以后女兒和爸爸內心是否更親近了? 羅:女兒跟我生活,爸爸會經常接她去奶奶家。每次去了以后就不愿回來,從他那里回來后就跟我對著干。今年國慶爸爸接她去玩,回來就不去彈琴了。我懷疑她爸爸說了什么,我們為了孩子經常鬧矛盾,他好像存心找茬,跟女兒說不要聽媽媽的話。他半年多沒給孩子生活費,但和女兒感情又很好,我為了生活費想起訴他。有一次我跟女兒試著說起這件事情。女兒聽了哭著求我不要起訴他。 記:對于女兒的教育,離婚之前你和前夫內心一致嗎? 羅:不一致。我想讓孩子多學點東西,就讓女兒參加了奧數、鋼琴、舞蹈、畫畫、英語、作文輔導班。孩子有時候哭著不愿意去,我會強迫孩子去,她爸爸遷就孩子說:“學這些有什么用啊?”我們經常為孩子去不去興趣班而吵架。離婚以后我更是他眼中釘,經常在女兒面前數落我的不是。 記:你覺得孩子心里喜歡你的安排嗎? 羅:不喜歡。每個輔導班一星期一次,她不樂意去。孩子學鋼琴沒過八級,也沒獲過獎,學得很辛苦。最近特別叛逆。其他孩子的家庭作業在學校就能完成,可是她偏要磨磨蹭蹭在家里做。前幾天幾道題就做了4個小時。我知道她在找借口不愿去輔導班。我給她簽字時寫上“今晚作業做了4個小時。”這件事情過去好幾天了,我們倆都一直不說話。 ○專家建議 讓孩子稍微放松一下 母親讓10歲的孩子參加6個輔導班,孩子壓力確實很大。她的休息時間全部被霸占了,肯定會有反抗情緒。孩子的父親為人偏執,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有些消極的影響,但他不支持孩子學這些也是有道理的,畢竟孩子能量有限。事實上父親在孩子情緒反彈上不是主要原因,孩子自己心中不滿才是母女關系僵持的根源。 要想跟孩子融洽地相處,家長自身要加強修養,不能將自己的情緒帶給孩子,特別是離異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互相埋怨。家長要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孩子們學鋼琴、學畫畫等只是能力的表現,但并不是目標,稍微放松一下對孩子沒有壞處。 更多文章,歡迎掃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