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爆發前,老蔣擁有430萬大軍,其中正規軍360萬人,裝備精良,光美械師就有30多個;除了這些精兵之外,老蔣手下還有許許多多的名將,比如薛岳、王耀武、衛立煌、杜聿明、孫立人和胡璉等人,這些人都曾在戰場上和日軍真刀實槍搏殺過,立下過赫赫戰功,聲名遠播。要兵有兵,要將有將,再加上背后還有美國人的支持,因此老蔣信心滿滿,豪言只需一年就可以結束戰爭。
解放戰爭爆發后的第一年,國軍的確在戰場上占據了一定的優勢。但進入第二年后就開始走下坡路,第三年更是兵敗如山倒。老蔣見回天乏術,只好帶著殘兵敗將逃往臺灣。那么占據絕對優勢的老蔣為何在短短三年多時間里就輸掉了解放戰爭而且還敗得這樣慘呢?除了民心向背和國民黨內部勾心斗角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國軍高級將領中有戰略眼光的人太少了。
就拿薛岳和王耀武來說,二人在抗戰期間的表現都十分出彩。但解放戰爭爆發后,薛岳和王耀武仿佛都不會打仗了,薛岳在任徐州綏靖公署主任的短短半年時間內,連戰連敗,接連葬送了老蔣兩個嫡系整編師,表現的一塌糊涂,老蔣只得將他撤職。連仗都打不好,戰略眼光就更不談不上了。王耀武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也比薛岳強不到哪里去,號稱固若金湯的濟南僅僅八天就丟了,自己也在逃跑途中被俘。
再說衛立煌,作為東北剿總總司令,他的戰略眼光也令人不敢恭維,只知道死守沈陽,最終將東北數十萬國軍一一葬送。至于孫立人和胡璉等人,由于只是軍級將領,還沒有資格在老蔣面前談戰略,他們所負責的只是具體的戰術指揮。事實上國軍高級將領中有戰略眼光的僅有一人而已,這個人就是杜聿明。解放戰爭爆發前,杜聿明就看出了東北的重要性,積極建議老蔣搶占東北。
老蔣很快采納了杜聿明的建議并任命他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上任后,在和東北民主聯軍的戰斗中連戰連捷,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占領了遼西全部及沈陽外圍鐵嶺、撫順、本溪、遼陽、鞍山、海城和營口等重點城市。在杜聿明的猛攻下,東北民主聯軍被迫退到了松花江一帶,處境極為艱難。陳誠見東北形勢大好,急于搶功,用盡辦法把杜聿明排擠出了東北,杜聿明一氣之下跑到上海治病去了。
陳誠搞權術很在行,但打仗卻是門外漢,他上任后連戰連敗,損兵折將,很快就將國軍在東北的優勢葬送的一干二凈。后來國民黨在檢討東北失利的原因時,不少人都將矛頭直指陳誠,甚至還出現了“殺陳誠以謝國人”的呼聲,由此可見陳誠在東北的表現有多差。眼見東北局勢不可收拾,老蔣又想起了杜聿明,急忙將他派往東北。臨行前,杜聿明直言東北戰局已無法逆轉,建議老蔣放棄東北,將數十萬國軍撤到關內,以保徐州安全。
現在看來,這是一個極具戰略眼光的建議,可惜老蔣卻沒有采納。在遼沈戰役的最后關頭,杜聿明依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知道要想從解放軍手中再把錦州給奪回來是不可能了,于是命令廖耀湘率部從營口撤退,現在看來這又是一個最為明智的選擇。眼看廖耀湘這20萬人馬就要跑掉了,老蔣卻繞過杜聿明直接給廖耀湘下命令,讓他繼續進攻錦州,廖耀湘兵團最后的生機就這樣被老蔣給葬送了。
淮海戰役爆發后,杜聿明又提出了不少可行性建議,但都沒有得到老蔣的采納。戰役的最后關頭,杜聿明見敗局已定,就向老蔣建議撤離徐州,把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兵團的20多萬人馬撤到蚌埠一帶,以守衛長江。這次老蔣終于同意了,然而當杜聿明走到陳官莊時,老蔣卻再次改變了主意,命令杜聿明停止撤退,掉頭救援黃維,這一命令把國軍在淮海戰場上的最后一點兵力也給葬送掉了,杜聿明也在陳官莊被俘。失去了杜聿明這個唯一有戰略眼光的統帥級將領后,國軍的崩潰就再也無人能夠阻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