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專業(yè)人士指導(dǎo)下借鑒、應(yīng)用!) 本文理論依據(jù):《薛己醫(yī)案全集》、《中醫(yī)病因病機學(xué)》、《脾胃論》、《丹溪心法》 你好,我是中醫(yī)人,文君然。 看到本文的題目,您可能會懷疑:陽氣少了,應(yīng)該畏寒怕冷才對。怎么可能越容易上火呢? 來吧,我給你講個故事。你聽完,就全都懂了。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薛己。 這個人,是中國明朝的醫(yī)學(xué)家,很了不起。人家最初是搞外科的,后來經(jīng)過勤學(xué)苦練,對中醫(yī)內(nèi)科的造詣可謂登峰造極。 有這么一回,薛己接待了一個患病的“儒者”。 啥叫“儒者”?用現(xiàn)在的話講,差不多就是有修養(yǎng)的文化知識分子。 這人啊,得了一個怪病。啥怪病呢?就是臉色特別紅,而且多痰、心煩。 這一看上去,就是有火啊。 但是,別看貌似有火,但人家不怕熱,反而是越熱越好。 怎么回事呢?原來,此人獨居一處。在他的庭院里,有一空地。在這片空地上,此人經(jīng)常會燃起火堆,然后坐在火堆旁取暖。 你別以為那是冬天。人家在夏天里,也這么干! 這還不算。在他的臥室里,有一個大木盆。平時呢,他就喜歡把燒開的水,倒進這個盆里。然后,以能耐受的最高溫度,來浸泡四肢。 一年四季,皆是如此,三伏天也不耽誤。 有人說了,你這么干,不熱啊? 這個“儒者”講了,不熱。如果不這樣做,就感覺渾身涼颼颼啊。 這個人后來為啥找薛己看病啊?因為最近這幾天,他吃什么吐什么。前面講過,他不是多痰嗎?好家伙,吐痰吐多了,他也吐。 怎么才能不吐啊?找來辣椒和生姜,吃進去,嗯,舒服了。 這一看,這人的身體似乎是亂套了。面對錯雜的病情,不少郎中都退避三舍。后來,這個人找到了薛己。 當(dāng)時,薛己一看,患者脈象很有意思。初摸上去,感覺有力。但是仔細(xì)一品,尤其是重取的時候,又顯得空虛無根,有虛弱之象。 尤其是患者右側(cè)的關(guān)脈,虛弱明顯。 在綜合各種信息之后,薛己說了,這是脾陽虛弱啊。 一聽這話,患者把大紅臉昂起來問道:“吾人面赤如許,火象盡顯,怎以脾陽不足論耶”? 薛己笑而不答,只是口授了兩個配伍,即八味丸和十全大補丸加上炮姜,囑咐患者服用。 八味丸是什么?基本配伍是川巴戟、高良姜、川楝子、吳茱萸、葫蘆巴、山藥、茯苓、香附子。它是用來滋補肝腎的,有暖補脾腎之陽的作用。 十全大補丸,基本配伍就是黨參、白術(shù)(炒)、茯苓、炙甘草、當(dāng)歸、川芎、白芍(酒炒)、熟地黃、炙黃芪、肉桂。它的作用,也是溫補脾腎,補陽氣、生氣血。這個配伍加上炮姜,溫補散寒的功效更強了。 患者得知以后,心里涼了半截兒:得,這是要熱死我的節(jié)奏啊。 可是沒想到,服藥之后沒幾天,嘔吐的現(xiàn)象得到很大緩解, 再過幾天,好像不用點火,身體也能過得去了。 到最后,此人諸證悉平。臉不紅了,也不吐痰了,更無需用熱水浸泡、點火取暖了。更主要的是,他飲食恢復(fù)正常。 這個儒者大喜。遇人就說,薛己真神醫(yī)也! 這是怎么回事啊? 其實,這個人除了臉紅心煩之外,其他的都是一派虛寒之象。具體來說,就是脾陽不足。 不是嗎?因為脾陽不足,運化失常,胃納失職,于是就吃啥吐啥。 也是因為脾陽不足,所以他總想吃點辣椒、生姜什么的。因為這東西能溫陽啊,讓他的肚子好受些。 中醫(yī)講,脾主四肢。陽氣不足,四肢畏寒,所以他恨不得夏天生火取暖,用熱湯浸泡四肢。 接下來,有個重要問題,就是為什么陽氣不足,卻令他臉紅心煩,有上火之象啊? 道理也不難理解。脾,主運化。脾陽不足,人體氣機升降失常,脾胃之氣就被郁遏在中焦。氣機郁滯久了,就容易生熱。這和朱丹溪所說的“氣有余便是火”差不多。這個火,上升到頭面,就臉紅目赤。熱擾于心,就形成了心煩。 你看,一切的一切,都源于脾陽不足啊。 那怎么辦啊?就得補脾陽。而補益脾陽,由必須補腎陽。因為脾中的陽氣,源于腎啊。因此,薛己才用了八味丸和十全大補丸這樣的配伍。因為這些,都是以溫補脾腎為主要功能。 事情說到這兒,似乎已經(jīng)很明確了。 當(dāng)初,我在讀完這篇醫(yī)案以后,掩卷深思,覺得頗受教益。 是啊,脾陽不足,容易生火,這是多少人該重視,卻未曾重視的事兒。 拋開臨床上典型的氣虛發(fā)熱案不提了,我單說咱們常見的口腔潰瘍吧。 曾經(jīng)有一個小女孩,年紀(jì)才19,在一家公司做文員。她告訴我,自己吃一點涼的都不行,身體常覺倦怠乏力,偏偏隔三差五口腔潰瘍,疼痛異常。她想吃點清熱去火的東西,不敢。 我當(dāng)時就給她出了一個主意,說用干姜煮水,放點紅糖。 她一聽,瞪大眼睛問,我口腔潰瘍,火這么大,怎么能吃干姜呢? 我告訴她,你嘴里的火,就源于脾胃里的寒啊。她不明白,但是壯起膽子嘗試了一下,果然,隨著脾胃越來越舒服,嘴巴里的口腔潰瘍漸漸很少發(fā)作了。 其實,這就是脾陽虛弱,中焦氣滯,久郁化火啊。這個和上文醫(yī)案中的“儒者”,是一樣的病因病機。 所以我才說,陽氣越少,有時候越容易上火啊。這個可不不是標(biāo)新立異,用驚人之語來搏人眼球。它是實實在在的病因病機,古往今來都一直存在,并不斷經(jīng)過臨床的檢驗。 今天,我通過文字,把這里的到寫出來,供讀者朋友參考借鑒。我希望大家能通過我的文字,得到一點啟發(fā)。尤其是自己體寒,又莫名其妙上火的人,更該好好反思一下了。 溫補脾陽,方法有很多。拋開復(fù)雜的方劑配伍不談,我覺得咱們老百姓可以適當(dāng)用點干姜。干姜這東西,入脾胃經(jīng)、肺經(jīng)和腎經(jīng),對脾胃寒證、寒飲咳喘都有治療意義。治療脾胃寒證的理中丸,就用干姜。它辛熱燥烈,所以陰虛內(nèi)熱、血熱妄行、肝陽上亢的人,是不能用的。 好了。就說這么多吧。 |
|
來自: 昵稱64654031 > 《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