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薛立齋留下的3000多條醫案(內科部分)之后,就會發現,看病對于薛立齋來說,似乎很簡單,永遠都是那么幾個方子,比如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八味丸、十全大補湯、六君子湯之類的。 于是很多人就開始拙劣的模仿,認為所有的病都可以用這幾個方子調理。這其實就是像薛立齋這樣的千古名醫,到達一定的境界之后,大道至簡,大道歸一,無招勝有招,無劍似有劍,不是輕易可以學到的,需要漫長的積累。 今天再讀一則薛立齋非常簡單但道理非常深刻的醫案。 “儒者劉允功”,薛立齋在醫案的開頭往往會把這個人的職業、性格或者平素的愛好寫出,而醫生之后對于疾病的判斷其實都需要基于這個人所偏向的體質來考慮,不能脫離這個基石。 儒者的特點就是因為長期不運動,加上憂思傷脾,所以脾胃容易虛損,正氣容易不足。 而這位儒者身體似乎還可以,“形體魁梧”,身材看上去非常的健碩。 而這位儒者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冬天喜歡喝涼水。很多人會覺得冬天喝涼水怎么喝的下去?其實我們身邊很多人確實有這樣的情況,平時就比較的怕熱,到了秋冬季節,天氣轉涼,其他的人都開始穿毛衣秋褲,而他們卻一整個冬天都不需要穿秋褲。 并且從來不喝熱水,喝水只喝涼水,這些人性子往往容易急躁,如果這樣的人舌頭伸出來,很大概率是比較紅的,并且舌頭上面的舌苔比較少,甚至沒有舌苔。 這位儒者還很沾沾自喜,認為自己身體非常的健壯,所以冬天才不怕冷,連喝水都喜歡喝涼水,覺得自己陽氣非常足,和其他的人不一樣。 這個時候薛立齋卻說,你這個不是正常的陽氣充足,你這個是陰虛。薛立齋也一定是為其診脈和看過舌象之后才會這么說,一般正常陽氣充足的脈象應該是四平八穩非常平和,而這位儒者的脈象應該是數脈,或者是細數脈。 儒者劉允功聽完肯定不信啊,我這身體這么好,你卻說我是什么陰虛。 如果這時候加以調理的話,是非常容易糾正陰虛的體質的。 但儒者不信,后有一天這儒者口舌生瘡,其實現在很常見,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上火,確實是上火,但這是虛火,因為陰虛導致的虛火上炎。這種上火不能用寒涼藥物治療,而是用清涼滋潤的藥物,慢慢滋陰,慢慢降火。 儒者認為自己陽氣這么足,肯定是有實熱,于是用了寒涼藥物。吃了之后不僅口舌生瘡沒有好,反而身體四肢開始覺得沒有力氣,非常的倦怠,并且感覺一陣發熱一陣惡寒。 這時候再請薛立齋來診治,薛立齋還是堅持之前的判斷,這是因為陰虛導致的虛火上炎;而錯誤的服用了寒涼的藥物之后,又導致脾胃陽氣受傷,脾主四肢,這才出現四肢倦??;發熱是因為陰虛發熱,而惡寒又是因為脾陽受傷導致的惡寒。 于是薛立齋用非常經典的組合,六味地黃丸和補中益氣丸給患者服用,一般來說,可以上午服用補中益氣丸以幫助脾陽升發,下午或晚上服用六味地黃丸以滋陰降火。 患者服用一段時間后,所有的癥狀就痊愈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