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美國作家哈珀·李生于阿拉巴馬州, 曾獲得普利策小說獎及其他眾多文學獎項。 關于本書《殺死一只知更鳥》的原著和同名電影都有巨大影響力。《殺死一只知更鳥》在美國圖書館的借閱率排在前列,全世界范圍內的銷量超過三千萬冊。同名電影獲得了奧斯卡三項大獎,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認為是“文化上非常重要”的一部電影。 核心內容為什么說《殺死一只知更鳥》的社會意義大于文學意義?這本小說之后,為什么哈珀·李再也沒有新作品問世?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本期音頻為你解讀的是長篇小說《殺死一只知更鳥》。 這部小說在1960年發表,1961年就獲得了普利策文學獎,而后它又被改編成電影,奪得三項奧斯卡大獎。《殺死一只知更鳥》的原著和同名電影在美國社會各個層面都有巨大的影響力。美國芝加哥曾經舉辦過“一城一書”活動。活動期間,全城七八十家公立圖書館集體上架同一本書,號召居民一起閱讀,討論本城居民的共同價值觀,那本書就是《殺死一只知更鳥》。同名電影也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認為是“文化上非常重要”的一部電影。 從問世之初,《殺死一只知更鳥》就不僅僅是一部優秀小說,它的意義早已超越文學范疇,社會意義遠大于文學意義。因為它的主題涉及種族問題,這是美國社會的核心問題之一。更重要的是,這部小說不僅僅是反種族歧視,它還有更加豐富的內涵,描寫了人性的多樣和多變。對于這點,我們在解讀時會詳細說到。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女作家哈珀·李,屬于文壇典型的“一本書作家”。這類作家的特點是,出道就是巔峰,處女作就是代表作,一生中可能只寫了一部作品。比如,《麥田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呼嘯山莊》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都屬于這類作家。但哈珀·李的情況和他們都不太一樣。塞林格只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可他還寫了很多短篇和中篇;艾米莉·勃朗特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會寫出更多的小說。瑪格麗特·米切爾是由于二戰不得不中斷文學創作,去紅十字會做志愿服務,由此帶來的精神創傷讓她之后無法再從事寫作事業。 哈珀·李出生于1926年,出版《殺死一只知更鳥》時,她才三十四歲,正值盛年。2016年,她以90歲高齡辭世。哈珀·李為什么再也沒有寫出有分量的新作品?要解開這個文壇之謎,讓我們首先回到《殺死一只知更鳥》這部小說的原型地,哈珀·李的故鄉美國亞拉巴馬州(又譯阿拉巴馬州)看看。 第一部分 亞拉巴馬州位于美國東南部,一向偏僻閉塞、民風排外,是美國最貧窮、受教育程度最低、最落后的州。亞拉巴馬州的文學傳統,同樣比較單薄,歷史上一共只出過兩個普利策獎獲得者,其中之一就是哈珀·李。 雖然出生在落后的亞拉巴馬州,但哈珀·李的家庭經濟條件還比較優越。她的父親自學通過州律師考試,成為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最后當選州議員。由于家境殷實,哈珀·李從小擅長填寫縱橫字謎。她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天閱讀家里訂閱的《泰晤士報》,這是很多亞拉巴馬人一輩子都做不到的。童年時,除了愛看報,哈珀·李還愛去法院看審判。她去法院不是為了見證正義,而是把法庭審判當作道德劇場里的演出。去電影院看電影還要花錢買票,看真人版的審判是免費的。這些經歷,也為哈珀·李后來寫作《殺死一只知更鳥》埋下了伏筆。 哈珀·李在家鄉上的大學。在亞拉巴馬大學,哈珀·李酷愛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文學,經常徹夜不眠地閱讀英國作家狄更斯和薩克雷的經典作品。大學第二年,哈珀·李被選中參加牛津大學一個國際教育交流項目。對于一個從亞拉巴馬州出來的鄉下人,英國就是文明的搖籃。她在英國最高光的時刻是,在某個酒店大堂偶遇過丘吉爾。大學畢業后,哈珀·李去紐約闖蕩,在一個航空公司賣機票,業余寫一些短篇小說。1956年,哈珀·李遇到了一生中的貴人,文學經紀人克雷恩。 克雷恩看了哈珀·李的五篇短篇小說后,鼓勵她把內容整合,寫成一個長篇小說。1956年12月的圣誕節,哈珀·李在克雷恩家過圣誕,在圣誕樹上,她收到了克雷恩送她的圣誕禮物,一個信封。信封里是一張數額可觀的支票,還附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你可以給自己放一年假,去寫你想寫的任何東西。”回過頭來看,這堪稱是美國文學史上最珍貴的一件禮物。 多年以后,哈珀·李接受記者采訪時,談起了當年克雷恩對自己的慷慨之舉,她這樣表達了對克雷恩的感激之情,“他想用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的方式,表達對我的認可。無論我之前寫過什么、是否受讀者歡迎,都無所謂。他只想給我一個充分的、公平的機會來施展我的能力,不用受每天工作的干擾。他想讓我嚴肅地對待自己的才華。”收到這份禮物后,哈珀·李立即辭去工作,開始著手在原來那些短篇小說的基礎上構思長篇。她買了三條短褲,準備穿一整年,因為她覺得自己勤奮寫作時,連門都不會出。結果短短兩個月,她就寫完了這部小說。 第二部分 接下來,我們正式進入《殺死一只知更鳥》的故事。 小說的主人公兼敘述者是一個叫斯庫特的小姑娘。全書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交代了這部小說發生的時間和背景,那是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亞拉巴馬州一個叫梅科姆的小鎮。這部分情節主要圍繞一個名叫拉德利的怪人展開,書里鋪陳了各種關于他的傳說,以及,斯庫特和哥哥杰姆對拉德利的種種獵奇心理和探險行為。第二部分是小說的高潮部分,講述了斯庫特的父親阿提克斯這位白人律師,為無辜黑人湯姆辯護,最后雖然敗訴卻留下正義的故事。 斯庫特是個小姑娘,性格卻像個假小子,天性頑皮好動。她出生在一個單親家庭,和律師父親阿提克斯、哥哥杰姆以及一個黑人廚娘一起生活。梅科姆是個單調乏味的小鎮。但越是單調乏味的小鎮,越會發生一些戲劇性事件。 斯庫特和杰姆發現,小鎮上有個叫拉德利的怪人。在鄰居口中,拉德利當年是個干過各種邪惡勾當的小混混,最后家人把他囚禁起來,整天閉門不出。傳言越邪乎,越是勾起了這對兄妹的好奇心。他們千方百計地想要窺探拉德利的生活,甚至想把他引出來一睹真容。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一連串小事,讓孩子們逐漸改變了對拉德利的印象。 斯庫特在放學路上經過拉德利家附近的橡樹洞時,在洞里發現了口香糖、小獎牌、懷表這樣的小禮物。一個夜里,鎮上失火,斯庫特和杰姆觀看救火,回家后卻發現身上多了一條保暖的毛毯。最驚險的一次是,杰姆半夜想偷窺拉德利,卻被拉德利的哥哥當成小偷進院子,朝天開槍示警,杰姆嚇得奪路而逃,倉皇之中他的褲子被鐵絲網掛住,等他后來再去“案發現場”取褲子時,卻發現,褲子整整齊齊疊放在那里,被撕爛的地方也被縫補過。斯庫特和杰姆隱隱覺得,這些善良的舉動都是拉德利所為。 小說前半部分,除了怪人拉德利之外,作者還通過斯庫特和杰姆這兩個孩子的視角,刻畫了美國南方貧困白人家庭,尤其是坎寧安家族和鮑勃·厄尤爾一家。和美國東部的清教徒移民不同,包括亞拉巴馬州在內的南部各州,最早的移民一般來自英國農村地區。他們的職業技能和識字率都很低。這些人移民美洲后大多從事農業。 坎寧安家族就是貧苦的白人佃農,他們沒有大片的土地,出身也不高貴。黑人不想和他們打交道,因為他們是白人;而在有錢白人眼里,他們和黑人沒什么區別,沒錢交稅,無選舉權。不過,坎寧安家族雖然窮,但窮得有志氣,從不白拿別人的東西。他們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一旦你贏得了他們的尊重,為你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 而鮑勃·厄尤爾則是白人中的惡棍,任憑孩子在家里餓得哇哇大叫,把自己的救濟金拿去換廉價威士忌酒。這種人往往是某些極端組織的主要成員,白天以貧困慵懶的面目示人,晚上則秘密出動,打打殺殺,搞一些神秘儀式,濫施私刑。 馬耶拉是鮑勃·厄尤爾的女兒,自幼生活在貧困無知、缺少溫情的家庭環境中。她雖然是白人少女,卻是極度貧困和封閉的受害者。看到黑人青年湯姆時,情欲的沖動讓她主動引誘并親吻了湯姆。這些行為發生之前,她沒有想到當時的社會法則,但是過后,她被這些法則擊垮。她像一個犯錯誤的小孩,想要銷毀自己犯錯的證據,可她不明白,自己這種行為的后果是剝奪一個人的生命。 鮑勃·厄尤爾無法容忍女兒和黑人有染,就誣陷湯姆有強奸罪,把無辜的湯姆告上法庭。這時,斯庫特的父親、律師阿提克斯挺身而出,冒著自己家成為白人居民泄憤對象的風險,主動為湯姆辯護。 當斯庫特問父親為什么替黑人出頭時,阿提克斯給出了下面這段廣為人知的經典回答,“……怎么說呢,我現在只能告訴你,等你和杰姆長大后,也許你們回首這件往事的時候會心懷同情和理解,會明白我沒讓你們失望。這個案子,湯姆的案子,觸及了一個人良心的最深處——斯庫特,如果我不努力去幫助那個人,就再也沒有臉面進教堂敬拜上帝了。”斯庫特反駁他說,鎮子上大多數人好像都認為他們是對的,你是錯的。阿提克斯淡淡地回應道:“但是,我在接受他人之前,首先要接受自己。有一種東西不能遵循從眾原則,那就是人的良心。”這段對話,堪稱文學史上最精彩的道德教育,作者用并不深奧的語言,對小說做了破題式的詮釋。 在法庭上,阿提克斯用邏輯嚴密、正義凜然的辯護詞,讓鮑勃·厄尤爾的陰謀暴露在公眾面前。但是,正義沒能戰勝邪惡,陪審團依然判決湯姆有罪。因為在當時的法庭上,只要對立雙方是一個白人和一個黑人,白人永遠勝訴。在小說最后,絕望的湯姆企圖從監獄逃跑時,被亂槍打死,為這個案件畫上了悲慘的句號。 惡棍鮑勃·厄尤爾雖然在法庭勝訴,但他在交叉控辯環節被阿提克斯質問得啞口無言、顏面盡失。惱羞成怒之下,鮑勃·厄尤爾準備殘害斯庫特和杰姆泄憤。這時,怪人拉德利現身,不惜舍命救下兩兄妹,并在搏斗中失手殺死了鮑勃·厄尤爾。這時的拉德利,已經不是傳言中那個聳人聽聞的瘋子。相反,他極富正義感和同情心,像一直默默守護著斯庫特和杰姆的天使。當劫后余生的斯庫特,抓起拉德利的手時,她發現“這手那么蒼白,卻出人意料地溫暖。” 第三部分 小說的主要情節已經介紹完了,下面我們來談談這部小說的人物刻畫和知更鳥的寓意。 我們知道,這部小說以小女孩斯庫特的第一人稱視角進行敘述。選擇兒童作為敘述者的最大優點是,成年人和孩子在閱讀小說時都沒有障礙,各自都能找到理解內容的切入點。 在人物刻畫上,阿提克斯無疑是主角,讓孩子仰視的道德典范。他是個神槍手,曾經當街射殺一條瘋狗,贏得了小鎮居民贊譽。當斯庫特和杰姆纏著阿提克斯,要氣槍作為禮物時,阿提克斯滿足了孩子的要求,同時,他對孩子們說,“我寧愿你們在后院射易拉罐,不過我知道,你們肯定會去打鳥。你們射多少藍松鴉都沒事,只要你們能打得著。但要記住一點,殺死一只知更鳥是犯罪。” 這是因為,知更鳥什么壞事也不做,只是哼唱美妙的音樂供人們欣賞。它們不吃人們在院子里種的花果蔬菜,也不在谷倉里筑巢坐窩,只為人們盡情歌唱。 對于小說標題中的知更鳥,讀者通常認為它指的是黑人湯姆,其實,小說中還有另一只知更鳥,就是怪人拉德利。哈珀·李在拉德利身上傾注了更多的心力和筆墨。他的形象比黑人湯姆更加立體和豐滿。 哈珀·李沒有直接描寫怪人拉德利的外在形象。她使用先抑后揚的筆法,在小說一開始借小鎮居民之口,把拉德利妖魔化,讓一個神秘危險、奸詐猥瑣的變態中年男形象躍然紙上。但隨著情節的發展,拉德利的形象逐漸豐滿立體起來,他把自己珍藏的童年小玩意送給杰姆和斯庫特,笨拙地為杰姆縫好褲子,危險來臨時,拉德利更是爆發出了巨大力量。 至于拉德利閉門不出隱居在家,這也是哈珀·李精心設計的一種虛寫筆法,有濃厚的象征意味。年少時,拉德利也許曾經誤入歧途。但在上世紀30年代民風保守、壓抑的美國南方,對于青少年來說,所謂的誤入歧途,無外乎就是到河邊的賭場看看熱鬧,參加男女露營晚會和品嘗私釀的威士忌而已。 當法官要把拉德利送到州里的工讀學校去時,他的父親把他強制關在家中。父親去世后,鄰居們普遍認為拉德利總算可以走出家門了,拉德利卻依舊選擇隱居家中。哈珀·李通過這個象征性的橋段,顯示出她對南方窮人和弱者的深刻理解。哈珀·李深知,隱藏是窮人和弱者僅有的權利,隱私是他們僅有的財產,他們不想失去這唯一的權利和財產,外人最好也不要輕易去打擾他們。 有些文學評論家認為,《殺死一只知更鳥》是一部真人真事小說。主人公斯庫特原型是哈珀·李本人,哈珀·李的父親就是阿提克斯的原型。小說家在寫作過程中,從自身經歷和成長環境汲取材料和養分,這是亙古不變的鐵律。但是,文學創作并不等同于新聞寫作,每一部文學作品,無論是完全虛構還是有生活原型,都是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價值觀,通過復雜藝術手段變形加工后的重現。 小說中的斯庫特確實有哈珀·李童年的影子。哈珀·李小時候也是個假小子,從不化妝,和男孩一起踢足球,甚至抽煙,說臟話,反抗人們施加在南方女性身上的那種優雅期望,讓周圍的鄰居為之側目。但阿提克斯和哈珀·李的父親差異就大了。在小說中,阿提克斯被樹立成道德楷模,一個為無辜黑人辯護、勇于反抗種族主義暴徒的律師,一個女兒心目中完美的父親。但現實中,哈珀·李的父親是個在道德上較為平庸的普通白人,參加過當地白人公民委員會。這個委員會是個不太極端的白人至上組織。身為律師,哈珀·李的父親也只是處理過離婚、遺囑、房產交易等瑣碎的民事案件,并沒有參與過小說里那種激動人心、有巨大社會影響力的案件。 第四部分 我們再說說種族問題。在《殺死一只知更鳥》中,種族問題無疑是彌漫在整部小說中揮之不去的黑暗基質,但是,種族問題不能簡單等同于種族歧視。假如簡單地把《殺死一只知更鳥》解讀成一部基于美國南方背景、反抗種族歧視的政治正確小說,未免有些簡單粗率。任何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都不是只有單一維度,都拒絕貼標簽式的歸類。 無論是坎寧安家族還是厄尤爾一家,這些窮困南方白人的內心都被一種委屈的情緒驅動,覺得自己遭遇挫敗,受到壓抑。他們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是,我們并不貧困,我們只是沒有錢。他們的性格通常怪異消極,好像在南北戰爭中受到致命傷害,一直沒有恢復過來,永遠把自己禁錮在出生地,與世界隔絕。這種壓抑委屈的情緒在經濟蕭條期間得到進一步強化,進而轉化成對南方白人婦女一種極端的保護心理。這種從心理上對南方白人女性進行理想化,實質是白人男性潛意識的一種自我保護和補償心理。 可貴的是,哈珀·李通過慢悠悠的散漫文風,把這種復雜而微妙的集體心理表現出來,再順理成章地把小說情節推向高潮。回過頭來看,作者這種看似笨拙的稚嫩手法,反而能給讀者帶來身臨其境的啟迪和感受。 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方人,哈珀·李對種族問題的認識當然遠比外人更深刻和復雜。哈珀·李一再強調,她的小說不僅僅是反種族歧視,而是有更為豐富的內涵,描寫的是人性的多樣和多變。她想讓世人相信,南方也有品德高尚的白人男性,大多數人保持沉默時,他們敢于做發聲的人;當大多數人袖手旁觀時,他們會采取行動。說出真理,按照道德行事,也許會讓人們無法獲得利益,但從長遠看,做正確的事最終將獲得勝利。真正的英雄有時并不是政治家,而是身負使命的普通人。 有學者曾把美國南方白人對待黑人的態度分成三類:真正絕對意義上的種族主義者,心懷平等的非種族主義者,和“非我族類”的無視者。在哈珀·李的心目中,大多數南方白人都處于中間區域,是沉默的大多數。這些南方白人自認為,跟北方白人相比,他們更加理解黑人。小說中曾借著一位人物之口說道,“北方佬是天生的偽君子,他們給了黑人自由,可是也沒見北方佬跟黑人同桌進餐。我們南方人至少不會假惺惺地說黑人跟白人是一樣的人,不過還是請黑人離我們遠遠的。在我們南方,我們只會說,黑人過黑人的日子,白人過白人的日子,大家彼此不相干。”《殺死一只知更鳥》這部小說的偉大之處在于,每個美國人,無論是白人還是黑人,南方人還是北方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哈珀·李的人生,也為小說文本提供了微妙的注解。20世紀60年代,黑人民權運動高漲,而哈珀·李出奇地保持沉默。當時她已經是名人了,她說的話可以產生巨大影響力,但她并沒有為黑人民權運動發聲。記者問她,如何看待公交車上種族隔離乘坐區域被廢除,哈珀·李回答,“我當然反對種族隔離,但也不贊成上車后揮舞著法典和旗幟的行為,因為那樣除了會招致過度的關注和暴力之外,起不到什么作用。” 哈珀·李認為,無論正義、平等、公正等價值觀多么美好,對一位作家來說,最重要的是在敘事中追求事實,對事實保持絕對忠誠。事實不等于真實,事實高于真實,因為事實是客觀存在的,而真實是主觀理解。正如美國作家加里森·凱勒曾說的,“任何事情發生15分鐘后,就沒有兩個人能對事實的真實性達成一致。如果沒有虛構的真相,就不會有任何真相。” 說了這么多,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那個問題,為什么《殺死一只知更鳥》之后,哈珀·李再也沒有新作品問世?答案或許是美國過度商業化的文學產業。 《殺死一只知更鳥》大獲成功,扼殺了哈珀·李后來的創作。《殺死一只知更鳥》剛出版那幾年,每年都能賣出100萬冊,版稅、翻譯版稅和電影版稅讓哈珀·李的稅后年收入高達70萬美元。《殺死一只知更鳥》越火,給哈珀·李造成的心理壓力就越大,對她的文學創作打擊就越慘。 《殺死一只知更鳥》出版后的一年里,哈珀·李寫的最多的東西就是給讀者回信。每家書店都想請她去簽售,她當年的同學、老師、鄰居、甚至房東都想自己被她寫進下一部小說里。哈珀·李整個余生都在應付這些要求。那些幾乎完全不認識她的人,都在冒充她的知己,接受媒體采訪。在《殺死一只知更鳥》出版一周年之際,她的文壇伯樂克雷恩鼓勵她,盡快創作出第二部小說。哈珀·李也在竭盡全力地這么做,但第二部小說顯然比第一部小說更難。她最缺乏的就是安靜,時間太少,干擾太多。她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說,“我預感自己會成為另一個塞林格,整個下輩子都將花在和別人用餐、聊天、參加雞尾酒會上面。參加一些圖書派對,在那里書籍只是裝飾品,酒精才是用來傳閱的。” 美國南方有句名言,一位老人去世,如同一座圖書館燒為灰燼。2016年哈珀·李的謝世,卻為人類文學寶庫留下了一部經典文學作品。《殺死一只知更鳥》這部小說中,雖然人物并不眾多,核心情節也不復雜,但小說背后展現的人性卻是多面和多維度的。小女孩斯庫特在小說中扮演提問官的角色,把一個一個道德問題拋給父親。阿提克斯的回答堪稱道德箴言,再加上哈珀·李引人入勝的敘述,讓這部小說像八爪魚一樣,牢牢地抓住了道德的各個層面,比如,謹慎、膽怯、恐懼、對異己者的寬容、具備道德勇氣的必要性等。 哈珀·李通過《殺死一只知更鳥》向我們揭示了,平等在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是稀缺品,膚色、財產、家庭出身等各種因素都讓平等很難輕易實現。在實現人類終極平等之前,面對各種差異和不同,我們不必傷害任何人,他們只是和我們不一樣罷了,就像不要殺死一只知更鳥一樣。 總結 到這里,《殺死一只知更鳥》這本書的精華內容已經為你解讀完了。最后,我們來回顧一下本期內容的知識要點: 第一,《殺死一只知更鳥》是一部透過兒童視角展開情節的道德小說。它分成兩個層面,道德教育和道德譴責。道德教育主要在主人公阿提克斯對自己孩子之間展開,道德譴責主要針對的是美國南方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 第二,《殺死一只知更鳥》標題中,知更鳥的意象,通過兩個小說人物體現,一個是怪人拉德利,一個是黑人湯姆。兩個人都心地善良,與人無害,但都遭遇不公。拉德利被小鎮居民妖魔化,被無情的現實囚禁,而黑人湯姆被白人惡棍厄尤爾誣陷,被剝奪了生命。 第三,在美國文學中,《殺死一只知更鳥》是一部社會意義大于文學意義的著作,因為它觸及的種族問題是美國社會的核心問題之一,不是簡單的種族歧視所能涵蓋,涉及種族、文化、經濟等多種因素。但種族問題不應成為人們互相傷害的理由,多元并存、兼容并包應該成為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相處之道。 撰文:黃昱寧工作室 劃重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