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以靺鞨族為主體的政權,在歷史上存在了兩百多年。926年,渤海國被契丹滅亡,渤海國文化也隨之覆滅。 但渤海國在這個世界留下的印記并沒有被徹底抹去,渤海國時期的一座五層方型古塔——長白靈光塔,穿越了一千多年的歲月依舊矗立在東北這片土地上。 它是渤海國時期唯一保留下來的地上建筑,也是東北地區年代最久遠的一座古塔。 長白靈光塔位于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塔山公園內,最初它的名字中并無“靈光”二字。因其歷經戰亂而依然屹立不倒,就如西漢時魯之靈光殿一樣,故得名靈光塔。 關于靈光塔,有許多傳說流傳至今。相傳,古時蒼龍嶺常有神光出現,故于此建塔罩之;也有人說這是唐渤海國的一位王子巡視疆土時病故之地;還有傳說,明朝時曾有一條青龍借電閃雷鳴,直搗塔心,將一條作怪的蛇精帶走…… 這些奇妙的傳說,為長白靈光塔籠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據考證,靈光塔是當時的鎮邊建筑。其塔身共分五層,底層寬厚,向上遞減,收分明顯。側面呈梯形,平面為正方形。塔身由長方磚、圭形磚、多角磚砌筑,地下有一個塔室,但里面的供塔古物早被盜掘一空。 靈光塔的檐角略微向上延展,下墜鐸鈴,風吹過時則響起鈴聲陣陣,頗有些“警鐘長鳴”的意味。 長白靈光塔的建造風格樸實無華,其整體形象源于唐中原佛教建筑文化的影響。 作為一種佛教建筑物,靈光塔有著盛放圣賢的舍利,安置活佛或高僧的骨灰或遺體,以及存放經書、圣物,甚至是辟邪鎮魔的作用。 佛塔在佛教信徒的心目中是和平和諧的象征,因此靈光塔的存在,在無形中也能夠起到一定的凝聚作用。 長白靈光塔除了具有濃郁的佛教色彩,其整體造型還彰顯出了極強的地域性特征。 在具有大唐佛塔巍峨氣派下的靈動和秀麗的同時,它還擁有著東北地區的簡單樸素、清爽大方的建筑風格,給觀賞者一種挺拔、大氣的視覺享受。 它就像是一件經過歲月洗禮的藝術品,時至今日依然散發著獨特的光彩。 即使經過多次修葺,長白靈光塔的塔身還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傾斜。但其能夠屹立千年而不倒,已經足可見當時人民的智慧。 早已褪色的青磚,滿身斑駁的塔檐,使得長白靈光塔看起來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即使已經白發蒼蒼,卻依然堅持著挺直脊背不讓自己倒下。 站在靈光塔下,就能夠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即使明知過往歲月不可追,也不禁讓人想回到千年以前,一睹它往昔的風采。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編輯:韓玉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