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海州路走到貴陽路,再一直走到楊樹浦路,這是過去黃寶妹每天走去工廠的必經之路。楊樹浦路2866號,過去的國棉十七廠,如今變成了上海國際時尚中心。 昨天,記者和黃寶妹一起沿楊樹浦路走著,她一個個地指認著,“這是二紡,這是三紡,沒想到啊,現在都改造得那么漂亮了。” 1953年,黃寶妹被評為第一批全國勞動模范,也是上海國棉十七廠唯一一個全國勞模。1958年,著名導演謝晉根據其事跡拍攝了同名電影。 從14歲進廠工作,到1986年退休,黃寶妹在十七棉工作了整整42年,見證著楊樹浦路沿江工業帶的歷史變遷。 賈樟柯在拍攝《海上傳奇》之前,曾到楊浦采訪過黃寶妹,并與其一起重返十七棉舊地。當時,十七棉已經全廠搬遷到江蘇大豐,舊廠房變成一片廢墟。 本人供圖 墻上的“安全生產”標語,揭示著工業時代的印記。 黃尖尖 攝 黃寶妹說,“沿江全是大工廠,24小時不停運作。一個廠子就有上千上萬名職工,人流量很大,上下班的時候車子都擠不進去,周邊小店的生意也十分紅火。” 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楊樹浦就聚集了300多家紡織、造船、造紙等不同門類的工業企業,創造了許多個“中國第一”,被稱為“近代上海工業的搖籃”。黃寶妹所在的國棉十七廠(簡稱“十七棉”),前身是日資裕豐紗廠,經歷了90年的歷史滄桑,其廠房著名的日式“鋸齒形”房頂,如今被完好地保留下來,成為那個時代的印記。 黃寶妹介紹說,“那時候的紡紗車間,為了追求產量,白天連著黑夜‘三班倒’地生產。”從6:00到14:00,從14:00到22:00,再從22:00到次日6:00,車子從不停轉。 “中午吃飯的時間車床也不關,一個人去吃飯另一個人趕緊接上,那場面哪,棉絮飛舞,熱火朝天。”在黃寶妹的描述中,記者仿佛看到了半個世紀前的現代工業文明,就是在這樣一片“鋸齒形”的房頂下開始孕育成長。 當時十七棉有7個工廠、2個織布廠、4個紡紗廠,還有一個機動工廠。黃寶妹所在的是第二紡紗廠(簡稱“二紡”),位于楊樹浦路的南面,正對著江邊。每天棉花運進來,紗布運出去,都是通過黃浦江的船運。 碼頭上的船工雕塑,再現了工業時代船運的情景。 黃尖尖 攝 賈樟柯在拍攝《海上傳奇》之前,曾到楊浦采訪過黃寶妹,并與其一起重返十七棉舊地。當時,十七棉已經全廠搬遷到江蘇大豐,舊廠房變成一片廢墟。 “我看到當年我們的紡紗車、織布車,全部都被敲掉了。”黃寶妹回憶道。 廠房的墻壁也被敲掉,原來的各個車間被重新打通,很多房子黃寶妹都認不出來了,只有位于中間的煤爐間還矗立在那里。 2006年,十七棉的改造方案最終確定,法國著名建筑設計師夏邦杰擔綱設計,2009年下半年正式動工,整個廠區改造花費2.5億。如今,老工廠華麗變身為上海國際時尚中心,紡紗的味道被代之以時尚的氣息。 廠房內有各種靚麗的品牌店,散發著“森嚴黑”氣息和夢幻燈光的亞洲第一秀場,還有包含國際一線品牌體驗區、時尚名品生活區和時尚運動休閑區的“時尚精品倉”。 對歷史資源的充分保留讓這種改造充滿了文化底氣,法國式情調讓這個創意園區充滿了浪漫氣息,而長達數百米的岸線則使得進入園區的人們有了更多的體驗。 如今的楊浦濱江示范段,每天都有居民來此活動休閑,真正實現了“還江于民”。 黃尖尖 攝 在黃寶妹的記憶中,以前的濱江地段是走不通的。 今年7月,楊浦濱江開發一期工程,西起懷德路,東至丹東路550米的公共岸線示范段向社會開放。 人們可以看到,廢棄的工廠被盡量按原來的歷史機理保留下來,它們讓今日來到濱江的人們不由自主地產生起對工業時代溫熱的回憶。工業之舟、紗廠廊架、蘆池杉徑、漁港再現等景觀,形成了楊浦濱江示范段的獨特歷史文脈景觀。 黃寶妹經常和昔日的老工友們一起回到舊廠里看看,到黃浦江邊拍照留念。 江邊廊道上有一個模仿紡織車建成的“紗廠廊架”模型,從坡道穿越廊架而上,猶如穿越時空回到紡織機嗡嗡作響的大工業時代。“紡織車”還在,紡織的記憶便不會消失。 “我退休以后,楊樹浦的工廠一點點關閉,楊樹浦路就一直沒什么人氣了。”黃寶妹說,楊浦濱江未來能建成一個有歷史感和現代氣息的公共景區,吸引更多人來這里,重回昔日的繁榮是她最大的期望。 “紗廠廊架”模型,從坡道穿越廊架而上,猶如穿越時空回到紡織機嗡嗡作響的大工業時代。 章明供圖 楊浦濱江岸線總長度約15.5公里,是中心城區中最長的,按南、中、北三段進行開發推進,目前的重點在南段。楊浦濱江南段公共空間將分成五期進行開發,并計劃于2017年6月底前實現楊浦大橋西側全面貫通開放。目前楊浦濱江南段已完成1213畝土地的收儲工作。 工業歷史遺存是楊浦濱江的最大特色。5.5公里的南段濱江沿線,共分布著32幢歷史保護建筑,按照規劃,它們將被一一保留下來。據楊浦濱江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楊浦濱江開發強調“有限介入”,“人工介入越少越好,盡量原真性地保留工業。” 按照目前楊浦濱江地帶的開發規劃,未來30%土地作為公共空間,30%作為市政用地,其余40%作為開發用地,用作商業、博物館、辦公樓、酒店等多元業態。 從江邊到內陸,首先是公共的步道空間,然后是商業化設施,再到辦公樓和住宅區,從低到高,形成有梯次的產城融合的濱江空間。 到明年年底,黃浦江兩岸從楊浦大橋到徐浦大橋45公里公共空間將全面貫通。其中楊浦2.8公里的黃浦江岸線,涉及到濱江示范段、公共空間二期和四期的建設,以及內環線內2.8公里范圍防汛體系、碼頭岸線、慢行系統,將于明年6月底前全面貫通。 (作者:黃尖尖; (作者:黃尖尖;題圖來源:黃尖尖 圖片編輯:曹立媛) |
|